范红军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麻醉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治疗多种胆囊疾病的术式之一,具有创伤小、术中疼痛轻及预后好等诸多优点,逐渐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1]。但该类手术仍不可避免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如牵拉、CO2气腹等,均可诱发肝损伤、免疫抑制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2]。有研究指出,LC引起应激反应是造成组织器官受损、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3],而应激反应强度与麻醉深度以及麻醉药物选择关系密切,故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对减轻应激反应及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舒芬太尼、丙泊酚均为外科常用麻醉药物,临床实践证实[4],丙泊酚可通过与舒芬太尼混合使用产生协同效果,有利于缓解机体应激反应。本研究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LC患者围术期的血气指标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收治的拟行LC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5]:①经B超、CT等影像学检测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且符合手术治疗指证;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Ⅱ级;③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其他抗菌药物治疗者;②患有神经系统异常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伴有严重内分泌疾病或恶性肿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7例。研究组男39例、女28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5.78±10.44)岁;体质量指数16.3~33.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21±6.08)kg/ m2;ASA分级:I级43例、Ⅱ级24例。对照组男42例,女25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4.86±10.29)岁;体质量指数16.5~32.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15±5.86)kg/m2;ASA分级:I级41例、Ⅱ级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术前6 h禁食,术前3 h禁饮,入室后均连接监护仪,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常规术前肌注米达唑仑0.05 mg/kg和阿托品0.01 mg/kg,开放深静脉通道,于局麻下行左侧桡动脉穿刺并连续测压。对照组诱导用药为瑞芬太尼3 μg/kg、罗库溴铵0.8 mg/kg及丙泊酚1.5 mg/kg,术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 0.15 μg/(kg ·min)、丙泊酚3.0 mg/(kg·h),术毕时停止输注。研究组以舒芬太尼1.5 μg/kg、丙泊酚1.5 mg/kg作为诱导用药,术中以舒芬太尼 6 μg/(kg ·h)、丙泊酚 6 mg/(kg ·h)静脉滴注维持,术毕时停止滴注。麻醉过程中按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实时调整用药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其基本平稳。
①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气指标:采用美国GEM Premier 3 000 血气分析仪测定各时间点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②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应激指标水平: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1)、麻醉维持前(T2)、手术结束时(T3)各时间点抽取中心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血浆皮质醇(COGT)浓度。
T1时两组PaO2、PaCO2、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时两组 PaO2、PaCO2较T1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1~T3时间点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T1时两组CRP、TNF-α、CO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两组CRP、TNF-α、COGT较T1时明显升高,且T3时研究组CRP、TNF-α、COG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近年来,以LC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逐渐广泛应用于胆囊炎、胆结石的诊断与治疗,而研究指出,围术期的麻醉方式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保证麻醉深度的同时选择对动脉血气影响较小以及不易引起患者应激反应的麻醉药物尤为重要[6]。
舒芬太尼是普外科常用的麻醉药物,属强效、中长时效的阿片受体激动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具强效镇痛作用,而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且有研究证实,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可通过抑制自主神经、中枢神经功能来实现改善机体应激反应的目的。此外,还可起到扩张动脉血管以及抑制应激所致心率增加等作用[7]。丙泊酚是一种起效快而时效较短的静脉麻醉药,对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就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LC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应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研究组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维持前应激反应指标CRP、TNF-α、COGT与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对照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但至手术结束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具有更强的应激反应抑制作用,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为舒芬太尼具有中长效及稳定性麻醉效果,促使自主、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长期抑制,从而实现持续性改善机体应激反应的目的,故手术结束时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动脉血气指标可反映上述系统功能的变化,对麻醉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因此,本研究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指标,发现两组在麻醉维持前、手术结束时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两种方案对血气指标的影响趋同,均可保持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具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LC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趋同,但前者对手术结束时应激反应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