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娜 康明旭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揭示了科技进步与军事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特别是习近平鲜明提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大力实施改革强军和科技兴军战略,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推进我国强军伟业,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繁荣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牢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持续深化中国特色军事改革;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军之路。
毛泽东主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3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习近平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05-19。马克思既是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进步与军事实践的辩证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基本原理指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毛泽东军事科技思想和中国特色科技强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新时代,习主席鲜明提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大力实施改革强军和科技兴军战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及其中国化的形成、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国新时代充分发挥科技在强军兴军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恩列斯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领导苏维埃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军事变革的重要作用。他们历史地考察了科学技术对武器装备(物化的科学技术)、作战方式、军队编制、官兵素质等的决定作用,深入研究了科学技术与军事发展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它们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形成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和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在研究科学技术对军事的决定作用时,是紧紧围绕科学技术与人和武器的关系展开的。19世纪30年代,螺旋推进器的发明为大型蒸汽装甲舰的建造提供了技术基础。对此,恩格斯指出:“随着螺旋推进器的发明,就有了一种必然使海战发生根本变革并且使所有的军舰变为蒸汽舰的手段。”①《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510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正如恩格斯所预料的,在随后的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蒸汽在军舰制造方面使用的范围大为扩充,蒸汽不仅能推动军舰快速前进,而且被用来掌舵、抛锚、转动炮塔、进行瞄准、装填弹药、抽水、升降小船,等等。恩格斯还指出,与此相反的是技术的滞后会制约武器装备的发展。1860年10月底至1861年1月,他在《步枪史》中探讨了步枪发展缓慢的原因,即研制过程中在解决使枪尾部同枪管连接在一起这一技术环节上所碰到的困难。列宁也强调军事技术的最新进步对武器发展的革新作用,他在《由防御到进攻》中指出,“使用炸药方面的进步使枪炮学发生了一系列的革新”②《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1卷,2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日本人比俄国人强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使用炸药方面比俄国人高明许多,他们在攻打旅顺口时就成功使用过手榴弹。
19世纪50~70年代,恩格斯通过对热兵器代替冷兵器过程的研究和考察,探索了中世纪以骑士决斗为主的战术向滑膛火器时代横队队形的历史演变;通过对滑膛火器向线膛火器过渡的考察,研究了散兵加纵队战术代替横队战术的历史进程;追寻了蒸汽机和螺旋推进器的发明对海战战法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历史上作战方式方法的更替演进,从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器的发展,而武器的改进总是要影响军队的发展和带来作战方式方法的变化。正如他曾强调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1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列宁在《由防御到进攻》中也同样指出:“随着军事技术的变化,街头斗争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而且也应当发生变化。”④《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1卷,2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他在总结莫斯科起义的教训时,重申了“战术是由军事技术水平决定的”⑤《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3卷,3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这一恩格斯多次阐述的真理,批评了“回避现代军事技术条件下巷战所提出的战术和组织的新问题”⑥《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3卷,3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的错误做法。斯大林对作战方式随着生产而发展的观点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总结,他指出:“作战方法、战争形式,不是永远一样的。它们是随着发展的条件,首先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改变。”⑦《斯大林军事文集》,108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因此,成吉思汗时代的作战方法不同于拿破仑第三时代,20世纪的作战方法也不同于19世纪。
以科技进步为基本标志的武器装备的发展,必然带来军队组织结构和体制编制的改变。1847年12月,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曾指出:“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7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也就是说,以科技进步为基本标志武器装备的发展,必然带来军队组织结构和体制编制的改变。19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恩格斯在许多文章中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揭示了武器装备与作战方式方法、军事科技与整个军事制度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火炮的发明和发展促成了野战炮兵“成为一个独特的兵种”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6卷,4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而新的作战工具带来体制编制变化最生动的例子,就是火枪完全取代长矛的过程也同样是伴随着步兵逐渐取代骑兵又恢复了原来的主体地位的过程。斯大林也指出:“军队的组织形式,兵种和军种,通常是和作战形式和方法相适应的。前者随后者改变而改变。”③《斯大林军事文集》,109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在运动战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大量的骑兵,在阵地战中则决定于重炮兵和空军,毒气和坦克。
恩格斯在驳斥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常常夸大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迷信武器的军事教条观念时,提出了“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的重要思想。恩格斯认为,新式武器的出现并不能决定战争的结局,人才是最重要的,“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21卷,258~259页,人民出版社,2003。。列宁和斯大林也都同样重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列宁在强调1905年旅顺口的陷落是对沙皇制度的罪行作的最伟大的总结中指出,“现代战争也同现代技术一样,要求有质量高的人才”⑤《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9卷,1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而专制俄国的将军们和统帅们原来都是些庸碌无能之辈,军官们都是些不学无术、缺乏训练的人。因此,在不会使用现代军舰的情况下,在缺少能够熟练地利用军事技术的最新成就的人才的情况下,“看到亿万卢布被用来购买和建造精良的军舰曾感到好笑”⑥《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9卷,1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核武器时代,斯大林在明确指出“不认为原子弹像某些政治家所想象的那样厉害”⑦《斯大林军事文集》,406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后,在庆祝苏军建军29周年阐述苏联武装力量战斗训练的指导原则时特别强调了官兵素质的重要性:“经验证明,现代战争要求军队具有高度的战斗素质和精神素质,具有良好的军事和政治素养,能熟练掌握技术兵器,能密切协同动作以及具有很大的耐力。”⑧《斯大林军事文集》,408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考察科学技术对军事实践的推动作用时也指出,战争实践不断牵引军事科技的进步。恩格斯在《步枪史》中指出,为对付散兵作战的需要而加速了后装线膛枪的产生,为对付步枪远射程火力的需求而促进了线膛炮的快速发展和新式线膛炮的产生,为压制岸防要塞火力的需要而促进了现代炮艇和装甲舰的发明和使用。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军事科技思想十分丰富,涵盖了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军队组织、军兵种划分、作战方式、后勤保障及军人素质等多个方面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无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建设强大军队的科学理论遵循。
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与中国军事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走开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独特道路。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习近平科技兴军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科技强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更成熟、更具体、更生动,呈现出典型的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军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
(一)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科学技术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明确提出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认识论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判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军队战斗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了这一认识。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形成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思想。他明确指出:“巩固红军使成为铁军的工作,与政治工作同等重要而为现时红军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军用技术的提高。”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370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第一期毕业学员的训词中指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了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②《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38~39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他还在1956年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积极筹建了完备的国防科研和军事教育体系,初步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科技对军事的巨大影响,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这一思想确立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关键作用,也为我军认识科技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新的认识基础。海湾战争后,针对军事实践呈现出的新特点,江泽民在视察国防科大时指出:“科技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国家和军队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④转引自单秀法:《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研究》,116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他还做出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决策。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对此,胡锦涛深刻指出,“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进一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上来”⑤《胡锦涛文选》,第3卷,6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并强调要进一步实施好科技强军战略,推动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提高。中国共产党对科技进步与战斗力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认识论。
(二)中国共产党在发挥科学技术推动战斗力提高的实践中,始终围绕解决军队发展的主要矛盾来建设现代化军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对此,毛泽东在1953年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必须有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并强调“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171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随后在1953年底至1954年初召开的全国军队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把我军建设为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和总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了战略性转变。邓小平根据总的战争和和平形势的改变,明确指出我军建设面临着的主要矛盾是“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同我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的矛盾”②转引自寿晓松:《邓小平军事思想新论》,28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并提出了建设强大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军队建设总目标,为解决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指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质量建设的道路。党的十四大后,江泽民根据世界军事发展的形势,抓住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即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与我军现有的作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上,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还不相适应”③《胡锦涛文选》,第3卷,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其中,这个矛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水平不高。据此,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④《胡锦涛文选》,第3卷,6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总之,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坚持实施科技强军,努力加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不断优化军队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科学的后勤保障体系等等,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军之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目的论的展开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强大军队,始终着眼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个根本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契合逻辑的展开。因此,在实践中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努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毛泽东从我国的国情军情出发,在20世纪50年代做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的决定,并领导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方针,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基础,使我军从落后的起点上迅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极大提高和加强了我党我军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也初步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军之路。改革开放后,基于对战争与和平的科学判断,邓小平于1982年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工业发展方针,指导国防科技事业实现了战略性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江泽民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新思想,坚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依托,积极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进入新世纪,胡锦涛着眼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出了“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不断调整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重点,积累了有取有舍、自主创新、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科技主导、训战一致、人才为本、教育先行等丰富经验,走出了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发展较快的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军之路。
(四)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习近平科技兴军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科技强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时期,国际力量加快分化组合,我国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革命推动着军事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军事战略主动权的竞争日益加剧,战略前沿技术领域争夺日益激烈。国际国内形势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对我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的时代要求,就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深刻变化,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着眼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科技强军思想,全面实施改革强军和科技兴军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科技兴军思想,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方面,习主席着眼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深刻分析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科技与军事、科技与战争的相互关系,鲜明提出了“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2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这个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和战斗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和军队战斗力提高的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把中国共产党对科技进步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新的理论贡献,也为新时代科技强军提供了科学指南。
另一方面,习近平主席着眼解决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建设存在的“两个差距”“两个不够”的矛盾和问题,即“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领导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②于忠福:《对照“两个差距”“两个不够”贯彻落实强军目标》,载《解放军报》,2014-09-11。,强调要“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③本报评论员:《推动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谈学习贯彻习主席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解放军报》,2017-03-13。,把以“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贯穿国防和军队建设和改革各领域、全过程。如调整建立成立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高技术军兵种,充实加强战略预警、远程打击、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战力量,大力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军事能力优势的颠覆性技术、大力开展陆海空天网电全维体系实战化训练,等等。这些重大建设和改革措施,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科技强军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科技强军道路,使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习近平科技兴军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主动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形势和军队建设矛盾规律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性课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在新时代中国军事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新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科技强军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更是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历史。这一历史生动展现和诠释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过程,也昭示我们在新时代军事实践中,必须继续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必须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的军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军之路。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它保持强大生命力和理论活力的实践源泉。正如习主席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05-19。。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繁荣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重视先进军事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是我军90多年发展历程的一条宝贵经验。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支撑,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一是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军事实践的科学指南,我们要有这种理论上的自信。要自觉把这一理论运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中,用它所蕴含的观点、方法和原则检查指导我们的工作,与之相符的则坚持,与之背离的则坚决抛弃。二是坚决同资产阶级的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指导地位。思想的阵地,无产阶级不来占领,资产阶级就要占领。近年来,一些背离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理论混淆视听,如片面强调信息、武器在战争中作用的观点,给人们的思想造成很大混乱,甚至干扰影响到军事领域重大政策决策的制定和重大实践活动的进行。鉴此,必须同这些思想作坚决斗争,彻底清除它们的影响,确保军事实践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前进。三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科技强军实践进行理论创造。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指导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实践中,必须要不断地做出适合中国国情军情的军事科技理论创造。要注重把科技兴军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军事科技理论,实现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军事科技理论创新对改革强军、科技兴军实践的引领作用。为此,军事科技理论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自觉,在深刻把握科技进步与军事发展辩证关系和新时代世界军事发展潮流趋势的前提下,制定出着眼现代战争特点的科技强军发展蓝图,在积极推动军事转型中进行军事科技理论创新,努力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指引我军发展的新军事科技理论,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科技理论体系,进一步繁荣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科技思想的丰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牢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持续深化中国特色军事改革。科技的进步深刻影响和推动着军事领域的变革,只有积极主动适应这一规律进行军事建设和改革,才能牢牢掌握建军作战的主动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进行积极变革并取得巨大成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进行军事改革,必须借鉴历史经验,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着眼事物的矛盾与发展,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工作方法。我军所进行的历次改革,无不是着眼解决制约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展开的。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队改革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牢牢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把各项工作放在信息化背景下去审视,检验装备和人才建设、体制编制、部队战备训练和日常管理、军事理论研究等是否真正符合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对不符合的坚决纠治,对战斗力贡献率低下的坚决改正。二是坚决破除影响军事改革的保守思想。恩格斯曾尖锐指出:“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让这些保守的偏见在军队中占统治地位,是没有好处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489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军事改革既是技术革命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展开,更是技术革命在思想观念中的深刻变革。在信息技术推动的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条件下,如果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机械化甚至半机械化时代,如果不能不断更新观念适应军事领域的变化,在军事实践中思想保守、不思进取,那么军事改革是绝对不能取得成功的。只有武器装备等物质条件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步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军队建设的历史性变革。三是坚决防止军事改革中的照搬照抄。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在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积极实施军事改革,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参考,但绝对不能简单的模仿甚至照搬照抄。“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②《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3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军队体制编制、人才建设等制度设计虽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但必须与中国国情军情相结合,必须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我军历史等因素,要努力创造出符合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制度,以此推动中国特色军事改革的持续深化。
(三)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军之路。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强军战略,是无产阶级军事科技思想在新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它不是强权政治的衍生品,也不是霸权主义的附属工具,而是在走和平发展道路前提下依靠科技提高军队战斗力、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战略选择,这是区别于其他阶级的科技强军战略的根本标志。因此,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科技强军之路,必须坚持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坚持发展经济与发展军事的辩证统一。富国和强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没有任何东西比军队的编成、编制、装备、战略和战术更加依赖于经济条件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3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主观想象地超越本国技术发展的条件,或者人为地滞后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坚持在经济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用军事领域的需求牵引本国科技的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二是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与发展“撒手锏”武器的辩证统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但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更是地区与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必然要求中国具备维护世界秩序的力量和能力,而强大的军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并不是只要求防御性的武器装备,因为“装甲每加厚一次,就有新的更重的火炮轻而易举地打穿它”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1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据此,要有针对性地在重大科技领域主动担当、超前谋划,拿出一批有自主产权的战略“撒手锏”和“防护盾”,在遏制战争中发挥潜力作用,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与发展“撒手锏”武器的辩证统一,坚持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并举,不断提高军事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支撑,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科技强军思想的内在逻辑,也是履行使命的时代要求。三是坚持军事人才建设与武器装备建设协调发展。人和武器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战争的物质条件,也是战争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部分出现短板都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无论是让人才等装备,还是让装备等人才,都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尚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解决军队建设问题的一个权宜之计,而不可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改变着战斗力构成内涵的条件下,大力发展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已成为军事领域的迫切需求。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忽略人这一军事实践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必须坚持人才建设和装备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优化体制结构,在制造先进的“枪”的同时锻造“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并依靠科学的体制编制实现人才和装备的最佳结合和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