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低段读题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8-12-14 09:31孙方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低段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孙方方

摘 要 读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结合小学生低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平时教学学生读题现象的观察和发现,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也在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认真读题习惯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低段 解决问题 读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而读题又是审题的先决条件,只有把题目读清楚明白才能着手审题。低段1-2年级学生在认字方面处于初步接触时期,因此识字量困乏成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最大障碍。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在7-10周岁之间,在注意力和理解力方面较为局限,有时虽然整个题目能读出来,但是通过倾听学生读题时的断句也会发现既使每个汉字都认识,对事物认知水平低下也会导致学生不明白整个题目。学生在考试或者平时的练习中看起来很认真,但是作业批下来会发现一些简单的题目也会难倒很多孩子,有时候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会把这种情况归因于孩子粗心马虎,但是在孩子们出现“粗心”“马虎”的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读题能力的欠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认知经验出发,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实施不同的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现状分析

1.1读题习惯差,过于追求做题速度

很多孩子做练习的时候一味地追求速度,读题时一目十行,往往在题意还没有读懂的情况下就着急下笔。例如在题1中,学生把长跳绳用去的15米写成了16米,读题粗糙不细致导致的数字抄错。信息的提取和把握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关键信息的敏感度不够。

1.2题目感知难,走不出经验怪圈

想当然地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去感知现在的题目,往往就会出现对信息的感知发生偏差,从而导致解题的错误。在题1中用综合运算解决问题的题目是孩子们经常遇到的,前一天的作业本中刚遇到过一道题目是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的,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学生并未感知题目信息,而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毫不犹豫地用来加减混合运算。题2中,低段的学生“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用减法根深蒂固,还没看到问题中问的是什么就迫不及待地选择用减法计算。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自主练习中该怎么帮助学生养成读题的好习惯呢?

2实践思考

2.1形式多样,正确读题

小学低段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你知道了什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读题。学生的读题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新课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读题时要读准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对于低段的孩子,在读题时要求他们用手指指着题目一字一字地读出声来,不仅要读完整還要读通顺。全班齐读时读太快或者太慢教师都应及时指出,以免有学生浑水摸鱼。为了激发孩子们读题时参与积极性,可以开展小型的读题会:同桌搭配读,男女生分开读,小组齐读等,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更实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读题不仅要读懂文字,还要读懂符号和图画,在计算类的题目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类似错误:9-2=11,21?=18,这些错误正是由于孩子们在练习时没能看清计算符号造成的错误。因此在计算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在心里要默默地读出每个计算符号,不能一味追赶速度而忽略了读题的质量。

例如:小明有15元钱,买铅笔花了2元,买文具盒花了5元,他一共花了多少元钱?这道题目仔细读来做对并不难,但很多同学却未能读清楚问题的所在,反被多余信息“小明有15元”误导,给出解决结果:15-2-5=8(元)。

读题时的不认真,读题后的不加工,导致学生出现思维定式产生的错误。因此在课堂上要加强引导学生发现条件信息和问题信息,让学生多说多分析,找准问题才能摆脱多余信息的干扰。

2.2借助工具,把握重点

做题时为了加强学生对题目的感知度,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圈点划批,也可以作为规定:在条件下用直线划出,在问题下用波浪线划出,用圆圈圈出关键字词等等,通过持之以恒地锻炼和坚持,学生的读题习惯会得到很大提高。在题1中如果学生能做到每个字读过去,并在读题时标出做题的关键性字眼“用去”,在题2中,学生在做题时把表示数量关(下转第279页)(上接第175页)系的“合唱队比田径队多26人”标记出来,那么通过标记后的再次感知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也会降低出现用加法表示用去的可能性,谁多谁少的数量关系也能更加清晰地表示。在遇到信息量较大或者靠单纯想象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只靠读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辅助练习,将发现的条件信息和问题信息在图中进行标注,当学生边读题边完成题意图时,读题的效率大大提高,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3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低段的孩子逻辑推理的能力还很欠缺,在分析题意时不知道如何去从题目中寻找条件,因此这时就需要反复阅读题目来更进一步地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时也要多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他对题目的理解。

例如题目汽车上上来了8个人后,现在有30人,原来汽车上有几人?很多学生给出30+8=38(人)的等式,“原来”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就是用加法,因此他们不再考虑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题时遇到题目在下笔做之前要多读几遍题目,争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上来了8人之后车上有30人,说明原来车上的人数要比30少了8人,继而给出算式30-8=22(人)。

通过反复读题理解题意,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有意义的思考进而提升思维水平。

良好的读题习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终身受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每一次新课和练习中的读题引导,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读题的好习惯。作为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做到,自己也要起到表率作用,好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只要踏实走好日常的每一步相信目标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夏德芳.例谈小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读题指导[J].基础教学研究,2016,2(01):51-53.

[2] 张芬.掌握读题技巧培养审题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2(31):60-61.

猜你喜欢
低段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巧用绘本——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新路径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