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小说”触发“儿童习作”

2018-12-14 06:16陈玲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陈玲

【摘要】儿童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其语言的表达内容、表达形式、表达技能完全可以触发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思维。笔者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巧借学生热衷的儿童小说,并在教学时抓住儿童小说中常用习作表达技巧的触发点,利于学生进行习作。

【关键词】触发 儿童小说 儿童习作

儿童习作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始终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学生的生活资源以及教材延伸的文本资源来帮助学生贴近生活,或者缺少创设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感受、体验、思考甚至表达再现。近年来,笔者在利用教材延伸的文本资源上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路子,为习作教学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一、溯源: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文本资源”

在一次批阅学生日记时,笔者发现一位女生写了一首小诗:“悄悄地/把你塞进书包/静静地/与你甜蜜对话。从此便把相思/留在梦里梦外。”这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原来,这首小诗表达的是她对儿童小说的喜爱之情。后来笔者通过课外阅读书籍种类的小调查,发现班级中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在看儿童小说,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和《我要做好孩子》等。课后,很多学生都聚在一起,对自己喜欢的情节,讨厌或喜欢的人物津津乐道,谈论起来是眉飞色舞、满面红光。

学生对儿童小说的钟情,让笔者心里有了想法。于是,笔者开始和学生们一起阅读,走进了学生的世界。

二、驻足:在学生的阅读世界里发掘“文本资源”

翻开学生推荐给笔者的儿童小说,认真阅读起来,才真正明白了学生爱读它的原因:

1.“写我们的事,我爱读!”

儿童小说主要描写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题材也来自儿童生活,或反映儿童的各种需求和追求,或反映他们喜怒哀乐;作品所体现的主题紧密结合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与兴趣爱好。如曹文轩的《草房子》就是写喜欢异想天开的少年桑桑小学时的经历。桑桑聪明活泼,敢想敢做,同时他又有些顽皮,好表现,爱搞恶作剧。这当然也就引起了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在读了作品之后,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仿佛就是自己,所以他们才会有读它千遍也不厌倦的感觉。

2.“情节生动,我乐读!”

儿童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有起有落,真是一波三折,而且情节发展迅速快捷,故事的主线单纯、清晰、引人入胜,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美的享受。如邱勋的《三色圆珠笔》整个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徐小东展开:因为他有过“前科”,所以同学们怀疑是他偷窃;因为他不承认,所以大家用“投票”方式把他“选”为小偷;最后他真的去偷了一次,又使老师和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这篇儿童小说情节脉络清晰,发展迅速快捷,紧凑而富于变化,深受儿童喜爱。

3.“语言有魅力,我醉读!”

儿童小说凭借生动优美、富有色彩和情趣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传达作者感悟,表现思想内涵。如黄蓓佳的《小船,小船》中的景物描写:“东边的天空火红火红的,青青的芦苇映着这片霞光,微微闪出一种紫色。叶片上有露珠,水珠儿是红的,芦苇的头一动,红水珠儿就跟着闪出蓝的、橙的、黄色各种颜色的光芒,就像神话里的那种宝珠,不时地,有一只翠绿的小青蛙‘噗的一声跳上芦苇,蹲在叶梗上,那水珠就纷纷地往下掉落,落在清碧碧的河水里。”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啊!你说这种语言能不让学生沉醉其间吗?

三、践行:利用“文本延伸资源”,找寻习作教学新路

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儿童小说不仅能给人带来阅读的愉悦,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的好范例。于是笔者把儿童小说作为学生习作训练的文本资源,用“儿童小说”来触发“儿童习作”。

1.借助文本,学习人物描写

为了更适应儿童阅读的心理特点,儿童文学作家在用外貌、语言等细节塑造人物时,对话描写是用得最多的。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儿童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们把儿童小说中的营养内化吸收,最终外化为习作表达。

如秦文君的《女生賈梅全传》中“禁烟运动”片段:爸爸想戒烟,并向妈妈作了保证,但爸爸忍不住又偷着抽,让妈妈闻到了家里有烟味,所以让贾梅作监督员。这一情节的展开是通过人物之间精彩的对话,这些描写看起来是信手拈来,但对突出人物性格等有不能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这段对话描写非常成功。人物特点鲜明,呼之欲出。笔者就利用这个片段,来触发学生的习作。

师:文中的爸爸和妈妈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1:对话比较有特点。从爸爸的话中说明他表面上说要戒烟,但是还是偷偷地抽,说明爸爸的烟瘾很大,而妈妈这样做是出自对爸爸的关心。

师:对呀,作家就是抓住了外貌、语言等将人物特点写得很生动,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就仿佛站在我们面前一样。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一些特征鲜明的人,让我们也学着像作家一样的表达方式来写一写,是很有趣的,可以吗?

我们班的一个女学生在《致我即将失去的童年》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哎哟!”一不留神撞上了一个人。我一屁股摔倒在地,顿时“怒发冲冠”。“是谁撞了本小姐呀?”我头也没抬便喝问道。

刚抬起眼,我就被吓得又一次瘫倒在地。你们猜,我撞到的是谁?没错,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

“张梦洁,你差点把老师撞倒,还骂骂咧咧的,成何体统呀!”王老师双眼瞪着我说。

“我……我……”我羞愧地低下了头,“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您原谅。下次我再也不敢了!”

王老师一看我低头认错的样子,觉得很真诚,满意地点了点头:“好了,以后不要再这么莽撞了。一个姑娘家的,要知书达礼,文静一点。”

“那个……老师,我马上就要去上课,先走了。”我急急忙忙地逃离了“事发现场”。

从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有意识地利用对话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了。

2.借助文本,学习环境描写

曹文轩在《草房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了天热的情景:

眼下是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陽才一露脸,天地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动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

作为儿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是闲笔,作者这样写有自己独到的安排——桑桑在这样热的天穿最厚的棉衣棉裤、戴上大棉帽,表现出了他异想天开和一贯的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让桑桑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时,笔者想到了用这个片段来触发学生习作:

师:这个片段中,天气给你什么感觉?

生1(边说边笑):一个字,热;两个字,很热;三个字,太热了。

生2:抓住了太阳在不同时间段给人的感觉和植物在这样热的天气中的表现,写出了夏天天气的热。

师:作者曹文轩为什么要写这段天气热的文字呢?

生: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桑桑这个人物的特点,他在这么热的天居然穿上了爸爸的厚棉裤棉袄、戴上大棉帽,真是古怪。

师:其实,在《草房子》这本书中,作者有很多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特点有很大的作用。同学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试试。

一个男生在学完陆游的《示儿》后看课文插图写的文包诗习作“弥留之际”中这样写道:

“夜深了,鹅毛大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狂风呼啸着,仿佛要把一间简陋的小屋给撕裂了。

……

说完最后一个字,陆游从此就永远地睡着了。桌上的那根蜡烛也跟着熄灭了,化作一缕青烟飞向窗外。屋外的风雪也停了,似乎一切都平静了,只有那一阵阵痛彻心扉的哭声在空中回荡……”

3.借助文本,发散习作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学生在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之后,笔者又开始利用儿童小说对学生进行习作思维的训练。

笔者曾略去秦文君《男生贾里》中“选举风波”的结尾,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根据故事的前一部分,以及自己的生活阅历,给这篇小说续写一个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情绪高扬,纷纷陷入沉思,在他们的思维空间内,自由驰骋。学生们交出的答卷也是异彩纷呈,彰显了他们独有的创造性。

学生李昀珈这样续写了题为“贾里的选举”的后续故事:

老师决定重新进行班干部选举,贾里窃喜了很多天,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当上班委。

这次老师特意设置了很多职位:从未有过的“代理班主任”,头衔很吓人的后勤部长……各个职位都是很抢手的!竞选时间到了,每个人,每张桌,甚至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坐在贾里后面的同学不停地鼓励他:上!上!上!

……

贾里竞选演讲完毕,老师幽默了一把,说贾里可以直接去竞选校长了。没想到,贾里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半边天了!嘻嘻!

从这次的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已经在续写儿童小说中自由翱翔了。同时,笔者也摸索出了“儿童习作”的又一条途径。

小学习作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借助一切可能和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们大胆想象、舒展心扉、获得美的体验。儿童小说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资源。借用儿童小说来触发学生习作更加符合学生的本质生活,为习作教学增添新路。

【参考文献】

[1]蔡明东.挖掘农村作文资源拓展学生习作空间——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时代教育,2009(5).

[2]于忠良,王志敏.农村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0).

[3]吴勇.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栋生.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J].人民教育,2008(6).

[5]潘文彬.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