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单
近年来,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很受欢迎,或许是因为司机醉酒、玩手机、超速驾驶而导致车祸频发的新闻不断,与这些不靠谱的司机相比,大家似乎变得更愿意相信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技术。倘若是无人驾驶飞机呢?你还敢坐吗?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發展,许多飞机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只有起飞、降落,或是遇到强气流等突发状况时需要飞行员参与。既然大部分的飞行任务已经交给了计算机系统,何不打造一架无人驾驶的智能飞机呢?
一项研究表明,计算机系统与人类相比,在驾驶飞机时似乎能更全面、冷静地分析当前局势。飞行员会有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烦恼,而这些或多或少会影响他的工作状态,可能会造成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这是极其危险的。一个没有牵挂的计算机系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相反,它可以一秒钟都不懈怠地工作,并记录下飞行中的每一个细节,针对目前情况实时调整最佳的飞行路线。
计算机“飞行员”的智能化可不是随口说说而已,在面对危急情况时更能体现出它的优势。例如,在飞行时遇到飞鸟撞击,导致引擎无法正常工作,此时飞行员可能需要1分钟的时间做出反应,有些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差的飞行员也许会被当场吓蒙,错过了最佳的降落时机;而计算机系统却能在几秒钟内将情况分析完毕并制订出最佳对策,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飞机的生存率。无论是对人类飞行员还是计算机“飞行员”来说,经验都是最宝贵的。每个飞行员遇到的突发状况不同,针对同一情况的处理方式也可能不同,所以需要经常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和讨论。如果未来的飞行员是计算机系统,就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地开学习大会了,只需要后台的工作人员将每架飞机的情况都更新到数据库里,这样就能实现资源共享了。
此外,无人驾驶飞机一年能为航空公司节省约350亿美元的成本,其中310亿美元为聘请飞行员的费用,30亿美元是飞行员的培训费用,还有10亿美元的燃料费。飞机票价也会因此大幅度降低,民众可以花更少的钱,坐上更高效、智能的飞机。
研究者本以为,近乎完美的无人驾驶飞机方案一经提出,将会受到多数人的追捧,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无人驾驶汽车颇受欢迎,无人驾驶飞机却遭人拒绝。一项关于是否愿意乘坐无人驾驶飞机的调查显示,8000名受访者中超过50%的人表示拒绝,只有1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其他人不置可否。
这样的结果其实并非不能理解,飞机和汽车不太一样,多数人会开车,就算乘坐无人驾驶汽车遇到某些突发情况,乘客自己或许有能力处理;而坐飞机则是将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了飞行员,比起一个冷冰冰的计算机系统,许多人可能觉得人类飞行员更可靠。实现完全自动化飞行的最大障碍其实不是技术不够先进,而是人们的心理障碍。乘客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机票价格,而是自身的安全,也许当他们确信计算机“飞行员”比人类飞行员拥有更丰富的飞行经验后,或许可以跨越心理障碍,但路漫漫其修远兮。
私人飞行员驾照在考试时要求飞行训练达到40个小时,而商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担任副驾驶前需要经过至少1000小时的飞行训练。未来的计算机“飞行员”应该要经受比这还要严格的训练才能令人类信服。不过,计算机的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飞行数据,用比1000小时还短的时间迅速成长为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飞行员”。或许,未来在完善了无人驾驶飞机这项技术后,飞机的安全可靠性和高效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杜绝飞行员因分心、疲劳驾驶、迷失方向等问题造成的致命错误。
虽然消费者对无人驾驶飞机还疑虑重重,但未来发展趋势不会改变。现在,各路研究人员都争先恐后地在开发、测试和完善无人驾驶飞机。2018年2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亿航184”公开亮相,这是全球第一款可载客的无人驾驶飞机。当天,“亿航184”成功搭载一名乘客进行短途飞行体验,这无疑是中国在无人驾驶飞机领域迈出的一大步。
计算机“飞行员”与人不同的是,它只遵循系统的指令,不为情感所动,在面对是否冒险搭载某名受伤乘客的类似问题时,只要是会对其他乘客造成任何威胁的事情它都会拒绝;可是人类飞行员会有同情心和爱心,也许会选择冒险搭救,认为只要自己的飞行技术过硬就可以。
无人驾驶飞机智能、高效,一旦技术成熟,高大、帅气、潇洒的飞行员形象可能就不会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了。这些飞行员不仅是一个航空公司的门面,更是一种航空精神的象征。此外,飞行员岗位的减少对整个企业链都会有不小的影响,包括飞行员的培训机构或公司、航空学校等。
摆在无人驾驶飞机面前的挑战依然相当多,但相信假以时日,完全取代人类操作的无人驾驶飞机会登台亮相,并大规模投入使用,而这些潜在的顾虑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