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2018年11月,全球放射学界规模最大的展览北美放射学年会及展览会(RSNA 2018)在芝加哥迈考密会展中心举行。会场上,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在跨国企业林立的展厅,格外显眼。
这是成立七年的联影首次参加这一行业盛会,展台规模也是历届参展的中国企业中最大的。在行业人士看来:年轻的新人与老牌巨头首次在海外展会碰面,犹如苹果公司与IBM当年的较量。
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年,放射影像却已历经百年沧海,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里,中国企业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世界医疗及工业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到了现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
作为一个新兴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联影的成功,是行业数十年发展史的典型缩影,更是对过去的一次“激进”革新。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空气里沸腾着创业的气息。这里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源地,以南山区为中心,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在这里萌芽。
彼时,几乎所有的大型诊疗设备都要从国外进口,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巨大市场需求,以G(GE)P(Philips)S(Siemens)为主的一批老牌跨国企业也趁机开始全力拓展在华业务。国产医疗设备自诞生起就面临着核心技术依赖和严峻的市场竞争。
薛敏(右二)陪同刘玉清院士、黄其鎏教授参观深圳迈迪特。
1986年,有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深圳安科开启了行业发展的起点。到了1998年,迈瑞、理邦等一批企业已相继创立。在创业的大潮中,薛敏创办了深圳迈迪特仪器有限公司——他曾在研究生期间师从著名核磁共振专家吴钦义教授和叶朝辉院士,在美国攻读博士和工作期间一直从事影像工程技术方面研究。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薛敏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结束了我国高场磁共振系统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三年,这家创业公司便进入了跨国巨头的视野。由于某个核心部件受制于人,薛敏被迫将公司大部分股权出售,公司更名为“西门子迈迪特”,成为西门子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生产基地。这一受制于人的经历也成为薛敏日后二次创业要全力解开的心结。
创业的冲动和拼搏的斗志一直是深圳崛起的重要精髓。早期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企业家,从仿制进口产品、系统集成开始。他们多是技术出身,和中国大多数科技企业一样,以价格和渠道优势在市场竞争中闯出一片天地,同时却也为这一路径依赖所困。20年博弈,工业巨头步步为营,拿下中国大半市场,国产品牌困守一方,玩家愈多,市场愈逼仄。
联影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敏。
薛敏在其中注定是一个异类。在他看来,价格与渠道已经不足以撬动被巨头占据的中国市场,与其在跨国企业的强势笼罩下做一番不温不火的事业,他渴望一场更彻底的“革命”,来搅动这个格局日趋固化的行业。
2010年10月,薛敏和十几个创业伙伴聚在一起,提出了“联影”这一深埋内心多年的构想:不局限于单一产品线,而是影像诊断及治疗产品全线铺开;不再通过系统集成抢占低端市场,而是进行全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最终去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高端医疗设备企业。
高端医疗设备研发涉及磁、声、光、电、生物医学、精密器械等各个方面,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精尖产业。薛敏的这一想法堪称“疯狂”,行业里从未有人曾去尝试——与其说这是因为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落后让一代企业家丧失了对新格局的想象,不如说是实现目标所要背负的压力过于沉重,几乎九死一生。
虽然投入巨大、风险极高,薛敏相信:“这是一条最艰难的路,也是唯一一条可以成功的路。不全线发力,不足以撼动行业格局;没有自主研发,不足以建立品牌差异化的护城河。”
“这是一个任何梦想都能实现的伟大城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曾给予上海这样的赞叹。
2010年前后,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从深圳一枝独秀转而花开各地,长三角、山东等新兴地区陆续成为产业发展的沃土。就在这年冬天,六辆汽车载着联影的创业团队从深圳一路向北,经过三天两夜1000多公里的行驶来到上海,开始为全新的梦想打拼。
最初的三年,联影只是郊外一家默默无闻的初创企业。一边在全球范围招兵买马,一边在租借的简陋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地研发。
美国的价值投资者常谈到“长期贪婪”,即企业只有耐心于长期布局,方能收获更多。比起快速推出低价产品争夺国内市场,薛敏内心谋划的是一家引领全球医疗创新的公司,像行业巨头一样经受住岁月长河的涤荡。
高端医疗设备的诞生已有百年历史,这些行业巨头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并购,逐渐形成巨大的体量和规模,但研发却不可避免地分散在不同的国家、部门和平台上,中国新兴企业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来重新复制这一模式。如何打破中国企业对“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依賴,以后发优势迅速弥补历史的缺失,成为横亘在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亚马逊的传奇CEO贝佐斯曾用“飞轮效应”解释其核心商业理念:推动沉重巨轮的转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力气,但通过在各个关键点共同使力,一旦巨轮开始转动,它将越转越快。行业内30多年的研发及管理经验,让薛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飞轮”: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成本打造的跨全产品线硬、软件平台,让联影得以快速整合资源和创新优势,在短时间内突破一系列研发壁垒。
彼时在中国,集成式创新虽然尚有生存空间,但早已是一片商业红海。2016年,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到了1.6万家,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它们被阻拦在国外企业历时数十年打造的核心技术堡垒外,以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产品为主,其中以中小型器械及耗材类产品居多。多年来,我国医疗设备行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尚不及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了国产医疗设备发展的最大短板。
多少年来,想要突围的不在少数,有的失败,有的马上被收购,少数几家在单一产品线闯出一片天地,跨界转型却无比艰难。在成立之初,薛敏立下“死令”:“所有核心部件必须自主研发,且必须具备‘人无我有的技术亮点。”这份对创新的执念,在他看来是联影对自身未来的赌注——穿越这道窄门,世界将豁然洞开。
平台一旦成长为繁育创新的沃土,新的物种将得以恣意生长。2014年8月的北京CHINA-HOSPEQ,联影带着首批11款全线产品首次对外亮相,一众行业专家亲临到访,江湖为之沸腾。7大事业部、6大产品线,将联影创新的闸门轰然拉开。
《2014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国内市场中,国产CT和MR分别占比20%和10%,PET-CT更是100%依赖进口。如今,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随着联影160层CT、3.0T磁共振、112环PET-CT的成功研制,本土企业已经基本消除了主流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空白。
“大型医疗设备、国产高精尖设备已经开始进入一些三甲医院;在基层医院,国产设备已经基本普及,占比在逐步提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赵自林如此描述如今的市場竞争格局。根据IPSOS统计,2017年中国PET-CT新增市场中,国产占比已高达40%,DR每年新增装机的70%为国产。
本土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也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肯定。一名行业内人士说,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为保证稳定性,会同时购置多个品牌的同类设备,平时轮番上阵,周末由技术人员自行选择。“有意思的是,因为国产设备在设计研发上往往更加考虑到中国医院大流通量的现实,工作流更加高效简洁,很多技术人员都会优先选择联影的设备。”
2016年、2017年,联影PET-CT连续两年实现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联影设备进驻全国2700多家医院,其中包括310多家三甲医院。“虽然国产设备的比例在缓慢提升,但几十年来市场累积的装机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扭转,仅仅依靠对跨国企业成熟产品的追赶肯定远远不够。”薛敏表示。
美国“探索者”联盟团队领头人来到联影,验收项目阶段性成果。
走在位于上海嘉定区的联影总部大楼,来来往往的大多都是年轻人,这些年轻的研发人员与工匠,构成了联影在行业里快速崛起的充沛动力,与公众认知中的医疗器械厂商相比,它更像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而带领这支年轻团队前进的,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孤注一掷的创业者,此时的薛敏更加从容,像是在等待早已布下的棋子落地生花。
2017年,“中国智造”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蓝鲸一号”钻井平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C919大型客机、“慧眼”X射线天文卫星……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产品相继横空出世,标记了中国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往往是人们在讲述中国产业发展历程时惯于使用的叙事模式。但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却鲜有人像联影这样,从起步时就狂热构想着“领跑者”的必备要素。在薛敏看来,创业的奋斗激情、完善的平台基础加上正确的商业及品牌策略,让联影在短短几年完成了第一次跃迁:完整的产品线阵容与核心技术、高性能的产品、不俗的市场成果与品牌价值……为联影迈向世界第一梯队打下了基础。
万事俱备,“东风”倏然而至。2017年新年伊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对外宣布:联影在与全球行业巨头的公开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景扫描PET-CT“探索者”项目的全球唯一研发与产业化合作伙伴。
“探索者”项目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国际顶尖分子影像专家发起,得到美国国立卫生院的资金支持,要在全球寻找最合适的研发与产业化伙伴,将实时动态全身人体扫描的构想变成现实。在行业里,它被称为探测人体的“哈勃望远镜”,将彻底改变分子影像领域,引领精准医学时代。
传统的PET-CT轴向视野仅15cm-20cm左右,最长不过30cm,如今,“探索者”要革命性地将它扩展到近2米。由此,它将以最高40倍于传统PET设备的灵敏度与颠覆性的实时全身动态扫描技术,呈现人体内所有器官的动态代谢过程,在精准诊疗、新药研发以及人体机能探索等领域开启无限可能的大门。
作为一家在欧美尚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薛敏对于联影能够承担这一项目并不感到意外,“核心技术的掌握为我们敏捷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战略主动权,支撑我们在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探索,针对客户提供定制化创新。”
在全球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美国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进入美国不仅意味着真正跻身行业主流高端市场,也将为国内营销提供更广阔的纵深空间。不少中国企业曾奋力走出国门,以价格优势从东南亚到中东、非洲进而一路闯入欧美市场,在核心技术方面却始终障碍重重。
如今,“探索者”等创新产品的诞生让局面逐渐开始扭转,“中国智造”相继在《柳叶刀》《science》《美国核医学杂志》上出现,全球化的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环。
伴随着经济增长与老龄化趋势,医疗健康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正释放出巨大潜能。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正以约20%的年增长速度迅速扩张,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达到了6500亿元人民币。广阔的市场空间,让中外厂商纷纷摩拳擦掌,更加白热化的竞争拉开帷幕。
聯影ulnnovation创新大会上,沈定刚与周翔共同发布uAl平台。
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始终在寻求方法保持自身领先的创新优势,“精准医学计划”、“工业4.0”……全世界都在积极迎接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新星与工业巨头并驾齐驱,成为引领医疗产业创新的先驱龙头。
薛敏深知依靠渐进式创新,后来者只能缩小差距却永远无法扭转胜负,联影需要一个颠覆式创新的动能。“新兴科技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前最大的经济能量,就在于它首次摆脱了资源的限制。”薛敏表示,“高端医疗设备正在逐渐从单一的硬件革新转向以先进算法为硬软件赋能,驱动性能提升。”
经历了半个世纪,AI在深度学习和云计算的风口重新复活。在中国,从国家到社会各行各业,皆把AI视为科技竞争的关键赛场以及实现赶超的历史机遇,产业化应用成了中国AI发展的核心焦点。
《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总量、专利布局、投融资规模已位列世界第一,大批AI精英从学界投身工业界,从海外回到中国。
2017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终身教授沈定刚与原西门子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诊断事业部的全球负责人周翔回国,各路互联网巨头闻风而动,纷纷抛出橄榄枝。年底,联影的人工智能子公司宣告成立,沈定刚与周翔担任联席CEO,一支来自学界和工业界的团队陆续加入。
在医疗AI领域,影像辅助诊断是公认的最有可能率先落地的领域,各路人马匆忙涌入,多数初创企业往往选择直接从某一病种切入临床,一时间肺结节筛查应用遍地开花。“这种模式往往依赖于某一类公开数据集,弱点在于日后如果面临其他病种,几乎需要重新开始研发,投入时间长、产出慢。”一位业内人士解释道。
在资本的喧嚣之中,联影的身影显得淡定从容。在AI领域,联影模式再次上演。薛敏表示:“联影布局AI,不以单一病种入手,而是先打基础、建生态。通过打造跨模态、跨器官、跨疾病的通用核心算法,搭建通用平台,从而快速高效地完成针对具体病种的应用。”
身处医学影像产业上游,医疗器械企业在数据和落地场景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联影自然也是有备而来。从诞生时起,联影不仅构建了全线多模态的产品阵容,也同时打造了一片联影智慧医疗云:如今,这片云已覆盖19个省市、1400多家医院、云端存储病例950万例。
围绕健康大数据,AI能够被运用于从成像、筛查、诊断、预后,到最后的治疗和随访的各个环节。在薛敏看来,唯有通过打造全链条、全栈式的AI,把AI做得更深、更广、更扎实、更持久,方能在资本泡沫消失后找到真正成熟的应用模式。
“以全线影像与放疗产品为基础、以uCloud联影智慧医疗云为桥梁、以大数据为智慧”,联影在成立之初就开始构建的医疗生态正在逐步形成闭环。
“最终,联影要打造一个贯穿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的全智能医疗产品和服务生态。”薛敏说道,“一方面,我们开始布局可穿戴设备、医疗机器人,为将来整个智能化生态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和医院、高校、研究机构广泛合作,共同推动医疗科技演进,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