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王诗陶,顾兰馨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血管性痴呆是由各类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以及急性或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疾病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临床痴呆综合征[1]。血管性痴呆患者多有脑卒中病史,病情呈波动性进展或阶梯式恶化[2]。目前认为血管性痴呆具有潜在可防治性,被称为“可逆性痴呆”,但目前尚无根本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病现成为医学界的热门课题[3]。笔者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对3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双侧八脉交会穴治疗,并与头穴丛刺法加病侧体针治疗30例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全部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 18例,女 12例;年龄最小 56岁,最大 80岁,平均(71±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18.45±6.27)个月。对照组中男 16例,女 14例;年龄最小57岁,最大79岁,平均(69±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0个月,平均(19.96±7.05)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中DSM-Ⅳ有关的诊断标准[4]。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关于“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
①年龄50~80岁;②符合DMS-Ⅳ诊断标准同时满足中医诊断标准者;③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7分者;④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评分>7分者;⑤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评分≤29分者,用以筛选区分痴呆类型;⑥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或经相应头部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疾病;⑦痴呆症状出现在脑血管疾病发病之后;⑧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①其他原因导致痴呆;②痴呆症状出现在脑血管意外之前;③患者有严重的精神或内科疾病;④多器官衰竭、血友病、严重皮肤病等非针刺适应证。
采用于致顺老师头穴分区法,分别从神庭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上[6],常规消毒后,选取0.35mm×40mm无菌针灸针,使针身刺达帽状腱膜下,刺入1寸左右,并迅速捻转,每分钟200转左右,每根针捻转2min,留针40min。
选取双侧公孙、足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内关透刺外关,采用0.35mm×40mm无菌针灸针刺入,行平补平泻后留针40min。
头穴丛刺与治疗组采用相同取穴与针刺手法。
体针选取患侧肩髃、曲池、合谷、髀关、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丘墟透照海、太冲,常规消毒后,采用0.35 mm×40 mm无菌针灸针快速进针后行平补平泻,留针40min。
两组患者均每日针刺1次,每周连续针刺6d,休息1d,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在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进行评分及临床疗效观察;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数值。检测前12h禁食水,晨起抽取5 mL静脉血,采用美国 Market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Hcy数值[7]。
以MMSE评分为主要参考指标。计算两组患者的改善指数,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
改善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显效:改善指数30%以上。
有效:改善指数为10%~30%。
无效:改善指数10%以下。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MMS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3017.07±1.6822.33±1.721)2)对照组3017.40±1.8421.03±1.491)
3.4.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比较(±s,μmol/m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比较(±s,μmol/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3013.72±1.2011.80±1.891)2)对照组3013.79±1.3213.12±2.831)
血管性痴呆属中医学“痴呆”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中风后“风、火、痰、瘀、虚”阻滞脑络,经气不通,气血壅滞脑窍,髓海失养,导致痴呆[8-10]。于致顺老师经常采用大脑皮层投射区及其邻近的腧穴来治疗脑及神志相关疾病,最终通过针刺产生“场”的效应,来达到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的效果[11]。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头穴丛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交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医学入门·针灸》:“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有“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由此看出八脉交会穴为周身穴位精义之所在[12],此八穴在十二经脉、经别、络脉起到了广泛的联系作用,并可统帅十二经脉、主导周身气血的盛衰[13]。四阴经经穴与四阳经经穴相配,体现出相生配穴法与同气相应配穴法,使五脏之精气充盈,经脉之气相贯通[14]。而血管性痴呆患者多因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上犯于脑。通过针刺八脉交会穴可达到疏经通络、调和营卫的作用,从而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有学者观察针刺八脉交会穴能够调节交感神经的紧张状态,最终导致温度场发生改变[15]。
公孙与内关相配,公孙通于冲脉可以调节十二经之气血与气机之升降。血管性痴呆之气血上犯多属上盛下虚,阴阳不相维系,多阴亏于前,故对于本病调理阴经为首要,内关穴又与“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所谓心有心脏、心神、口部三重含义,故针刺内关有宁心安神之效,对情志异常者有调节作用[16]。
外关与足临泣相配,外关通于阳维脉,阳维脉调节六阳经之经气,到项后合于督脉,加之督脉为阳脉之海,阳主动,故针刺外关可补阳通络、调气活血,有利于脑神经与肢体功能的恢复。足临泣通于带脉,有约束躯干纵行经脉之功效,防止经脉统摄无度。针刺采用内关透刺外关的手法,从阴引阳使阴阳相交续,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有研究表明运用经颅多普勒可以观测到针刺外关、足临泣穴加快了大脑前动脉的血流速度[17]。
后溪与申脉相配,后溪属手太阳经腧穴又通于督脉,故后溪具有调节太阳经气及督脉经气的作用,《拦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又因督脉入属于脑,主治神志疾病,故针刺后溪可使脑神得复,神气清明。申脉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从巅入络脑”,《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故脑髓充养可使肢体关节运动灵活[18]。现代研究表明,同时针刺后溪、申脉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状态,从而调节脑部供血[19]。
列缺与照海相配,列缺通于任脉行肺系,循喉咙;照海为足少阴经气所聚,《针灸甲乙经》:“照海,阴跷脉所生也。”阴跷脉伴足少阴经上行,故两经脉通过胸膈、咽喉及肺系,二穴金水相生,滋肾宣肺,能够治疗语言謇涩。“跷脉主一身之动静”,因此阴阳跷脉对肢体活动不利有改善作用[20]。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目前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高危因素[21]。有研究认为Hcy水平升高对血管内皮细胞会造成损害[22],促使大量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23],造成血小板的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并诱导神经毒素损害神经元,引起神经元的凋亡,从而使认知功能下降[24]。故Hcy可作为评估血管性痴呆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25]。
通过本临床观察显示,头穴丛刺法配合八脉交会穴是一种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方法,相对于常规针刺法,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Hcy水平,提高患者的智能和生活质量。
[1]张立,邢艳丽,熊伟南.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8):1414-1417.
[2]张曼,杨骏,王萍,等.化瘀通络灸法对V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变化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467-472.
[3]卢昌均,周哲屹,刘国成,等.针药并用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45-547.
[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 ders(DSM-Ⅳ)[M].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1994:14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1-99.
[6]马莉,梅晨健.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5):49-51.
[7]袁丽品,冯艳.血管性痴呆患者性别、严重程度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生活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4):876-879.
[8]魏文著,蔡章健,杨晓辉.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7):657-659.
[9]GhanbarabadiM,IranshahiM,Amoueian S,et al.Neuro-protectiveand memory enhancing effects ofauraptene in a rat model of vascular dementia:Experimental study and histopathological evaluation[J].Neurosci Lett, 2016,623:13-21.
[10]李宝栋,白晶.针刺康复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166-1169.
[11]郑祖艳,杨雪莹,张特.头穴丛刺配合针刺任脉穴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0):1207-1210.
[12]张春霞,陈利章,黄史乐,等.灵龟八法浅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3):34-35.
[13]廖炼炼.“灵龟八法”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10):104-106.
[14]田忠惠.醒脑开窍针法加刺八脉交会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7,34(10):673-676.
[15]程宇,李平,诸凯,等.针刺八脉交会穴对其共同交会部位温度场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3):43-45.
[16]魏建文.八脉交会穴相合理论探究[C].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2009:3.
[17]丁宁,龚誉华,王鸿波.运用TCD评价外关、足临泣二穴的针刺效应[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10-11.
[18]申伟,汤继芹,张永臣.申脉穴治疗神志病的古代文献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0):43-44.
[19]杨振轶.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34-35.
[20]韩亮.八脉交会穴配伍思路及临床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6):62-63.
[21]刘瑾,张微微,韩成甫.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6):971-973.
[22]J Jadavji NM, Farr TD, Lips J,et al.Elevated levels of plasma homocysteine, deficiencies in dietary folic acid and uracil-DNA glycosylase impair learning in a mouse model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J].Behav Brain Res, 2015,283:215-226.
[23]董春瑶.抗凋亡因子、干扰素-γ与Hcy水平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变化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8):503-506.
[24]Feng L,LsaacV,Sim S,et al.Associationsbetween elevated homocysteine,cognitiveimpaiment,and reduced white matter volume in healthy old adults[J].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3,21(2):164-172.
[25]刘娜,邱会卿,王文婷,等.2型糖尿病脑小血管病患者VCI程度与血清 hs-CRP、Hcy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0):22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