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 卢鹏
摘 要:目前,我国处在社会环境的转型阶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得的资讯信息也呈现几何级增长,生活步调在逐步加快,从未有过的冲击感给当代青少年的传统思想、文化底蕴、公众道德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即便是成年人也会出现内心丢失,给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的成长过程中带来的感染力则更大。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一、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学业问题的困扰
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由学习问题导致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考学压力,由考学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考学压力为学生们带来焦虑的情绪。适当的焦虑对学习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步入大学之后,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专业的满意度、对学校期望的心理落差、学习考试的压力都会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影响。这时的学生大多会产生焦虑、神经质、精神质等问题。
(二)恋爱问题的挫折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趋向成熟,对于异性产生兴趣,与异性的接触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此时的学生并未完全成熟,他们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情感上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态度也往往是不成熟的。一旦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家庭问题的表现
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独生子女因素。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关爱更多,所以与人交往时的敏感性和恐怖因素较少,但是缺乏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较为偏执和敌对。其次,城乡因素。来自农村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内向质,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随后,学生的家庭生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有严重的影响。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也表现出较严重的神经质和掩饰性,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更加敏感和内向。
(四)人际关系的困惑
人际交往是人们认识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形式。大学生从高中单一的以考大学为目标的学习状态,转变为大学里以专业学习为主,各种社团、各类竞赛围绕的丰富活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困惑而无所适从。有些大学生通过叛逆的行为,扮演对立的角色设法得到他人的注意,突出了自我的存在,都是因为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行为怪癖和心理偏差。不少学生缺少朋友,不知道如何与人建立友谊,他们因为感情缺失而缺乏学习动力,对安全感的渴望和长期以来对友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都将为青少年带来不利的影响,产生畸形的心理。
(五)就业问题的困境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日趋严峻的社会问题,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期望高,但现实中,就业岗位大多数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就业专业也不一定对口,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心理问题就逐渐显现。同时,就业压力也不仅仅存在于大三级以上的临毕业生身上,目前許多刚入校的学生都会产生就业的压力。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排查和干预
经研究,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针对不同性别要“因性施教”,承认并重视两性之间的差别。针对男女生的特点专门进行教育,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引导,由于女生在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自卑感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总体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弱势,因此要更加关注关怀女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人格的良性发展及自信心的长期培养;
针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应当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在国家助学金等相关助学措施中有所倾斜,并鼓励学生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冲刺,同时多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通过经济的援助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针对既往有伤人、自伤、轻生未遂或者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社交少的学生,可以安排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辅导,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联系学校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部门,由医院和家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应当在学校教育当中引入心理危机干预,统一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早日走出心理误区;
针对中学生。要加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使其学会克制自己和约束自己。避免与人交往中的过激行为。特别是“早恋”,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已的人生发展阶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平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经得起失败,经得起打击;
针对大学生,应按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措施。针对大一的同学主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业困惑转化为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引导大二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同时鉴定大二学生的目标,帮助大二学生正确树立健康的心理;帮助大三的学生减轻学习和就业压力,认清考研和就业形势,提供考研支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大四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减少学生的就业心理落差,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针对不同学科性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通过笔者调查发现,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科种类;相同学院的不同年级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当有针对的对待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例如对待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多组织一些职业实训课程。
面对不同状况的学生应当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去帮助同学解决所存在问题,减少同学的焦虑。对待不同情况的同学采取不同的关注点,帮助同学们克服困难,培养同学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完善和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充分发挥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开展心理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思想提升,适应生活,辅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危机应对意识;第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和教育方法,使班主任、辅导员能够顺利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至于面临特殊情况无所适从。此外,辅导员应当把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日常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教育,以此减少学生由于目标缺失、专业不满意等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同时,在平常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敏锐的感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选修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积极参加各类心理健康宣教活动,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评价自己,掌握调节情绪、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
(三)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全员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身心健康,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在校园内外处处遍洒人文关怀和体贴呵护。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机制,是校内、校外、教师、学生的有效互动,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有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在社会竞争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同时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倡导人人爱护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同时,对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提供更多培训进修的机会,增强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性,推动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对于社会来说,要为学生保持一片纯净乐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流入校园,进入学生的视线。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已下达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社会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髓,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同时,整个社会也需要进行自身净化,不但让不良的社会风气杜绝在校门外,更应当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形成一个互帮互爱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楚小涵.浅谈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30-230.
[2]陈丽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2014(4):153-153.
[3]李晶.网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4:154-154.
[4]柏杨.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教资料,2014(7):133-134.
[5]王少剑.浅谈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8):100-100.
[6]王婷婷.现代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