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2018-12-13 09:28田建国王玉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分权总量效应

田建国 王玉海

摘要: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城市化进程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又同碳排放紧密相连。通过理论分析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同碳排放的关系,进一步利用空间溢出效应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财政分权同碳排放总量水平正相关,财政分权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某地区财政分权的提高不仅会带来本地区碳排放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会提高周边地区碳排放水平;②地方政府竞争在碳排放问题上存在“趋良效应”。某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不仅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水平,还可以降低周围地区碳排放水平;③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来影响碳排放总量水平。建议:①适当改善财政分权,加快推进财权和事权的统一。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趋良竞争”。中央政府需给出足够强烈的信号促使地方政府维持“趋良竞争”。③鉴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都是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来影响碳排放总量水平,因此,需要重视空间的溢出作用,强化区域合作。④充分利用技术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的特点,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技术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降低周围地区碳排放水平。

关键词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碳排放;SDM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8)10-0036-09 DOI:10.12062/cpre.20180511

目前关于影响碳排放的研究文献多数集中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城市化进程等等。但仅仅从上述角度研究尚未完全掌握影响碳排放的作用机制。

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以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为特色的改革模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1-2]。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3]、产业结构[4]、技术水平[5-6]、城市化进程[7],而此类经济现象又同碳排放紧密相连。了解和研究经济现象背后的财政分权和地方竞争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了解地区之间碳排放的差异,进而对提高碳减排的可操作性都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财政分权对碳排放是正向作用还是负向作用?地方政府竞争是提高了碳排放还是降低了碳排放?地方政府竞争是否会形成“趋良竞争”,抑或会形成“趋恶竞争”?我国形成的特有的财政分权和“标尺竞争”模式,能否应对来自减排的压力?如果不适应,我们需要对这个模式做哪些方面的改善及调整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1.1 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

早期的财政分权理论重视公共物品提供的效率,如Tiebout[8]、Oates[9]等都认为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比中央政府有更多的信息优势。第二代财产分权理论重视分权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虽然契合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经济奇迹[10],但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学者们开始将精力转移到财政分权同社会公正、环境问题等上面。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问题:①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的腐败和寻租行为[11];②地方政府为获取竞争优势会实行一种底部竞争的策略[12];③环境治理存在外溢性,地方政府缺乏改善动力[13];④地方政府缺乏合作所致[14]。

1994年实施分税制以后,中央政府成功地获得了在改革初期转移到地方政府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权力。但是,中央政府不断上收财权,下放事权,造成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一致,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迫使其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以土地“招拍挂”的方式获取巨额的土地出让金,形成了具有我国明显特征的土地财政。一方面,土地财政促使我国房地产进入一个异常迅速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的刺激下利用大量的土地出让金,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地方政府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民生支出等软件投入的偏好。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大量的碳排放。

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中国式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分权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形成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推动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碳排放指标的增加(见图1)。

1.2 地方政府竞争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

目前学术界关于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理论主要有两种:“趋劣竞争”和“趋良竞争”。关于“趋劣竞争”原因有二:其一,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尽可能多的招商引资,会采取降低环境标准的策略,从而形成囚徒困境的“趋劣竞争”;其二,地方政府如果提高本地环境规制,会导致外溢效应,从而使相邻地区采取免费搭便车的策略,最终环境治理投入将低于最优水平。关于“趋良竞争”的原因可以用Tiebout[8]的用脚投票理论解释,其认为地方政府会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来吸引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Glazer[15]通过一个联邦政府的两区域模型,也证明了只要辖区代表性居民对环境的偏好较高,地方政府就会制定和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标准。现有文献对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同碳排放的关系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部分学者利用实证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存在“趋劣竞争”[16-17],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地方政府的竞争存在“趋良竞争”[18]。

事实上单单以“趋劣竞争”和“趋良竞争”都不足以完整地解释中国地方政府在碳排放问题上的行动逻辑。中国特殊的“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模式,依靠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产生了特殊的地方政府间的“标尺竞争”或者“政治锦标赛机制”[1-2]。这种激励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地方政府绩效的信息测度问题,激励了地方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行动。

在中国特殊的“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模式下,地方政府最常用的策略就是通过协议土地转让,利用极低的地价来吸引一些流動性较强、碳排放较高的第二产业,既可以增加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可以由此获得部分税收收入。这会造成碳排放的增加,降低碳排放的管制约束。

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碳约束考核。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19]。为完成中央政府的碳约束考核,地方政府通过积极的节能减排行动推动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的下降。

于是在GDP考核和碳排放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需要衡量两者的利弊。当中央政府发出碳排放约束的信号后,地方政府受此激励应会积极推进减排行动。事实上,中国碳排放强度多年的持续下降形成的地方政府“趋良竞争”[20],同地方政府的积极行动是分不开的。

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在中央政府碳约束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的竞争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见图2)。

国内关于基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研究碳排放的文章并不多见。多数学者从财政分权角度出发,得出了财政分权会不利于碳排放治理[21-22]。郑万吉、叶阿忠[23]通过空间计量分析认为,财政分权对于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该作用随财政分权度的增大而先增后减,由抑制到促进再到抑制。国内目前缺乏从财政分权和地方竞争的角度研究碳排放问题,同时对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到底如何影响碳排放的机制也缺乏足够的说明。相比以往的研究,本文主要有以下改进:其一,本文的研究视角为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对碳排放的影响,全面研究两者对中国碳排放造成的影响;其二,本文使用空间溢出效应来考察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对碳排放的影响。目前在碳排放领域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的文献,多数使用空间滞后变量系数来强调空间效应,罕有强调空间溢出效应的。事实上两者是有显著区别的,前者容易对空间效应做出误判。

2 模型构建与变量

2.1 基本模型

本文使用IPAT模型来建立各变量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IPAT模型早由Ehrlic等提出,该方程主要用来简单有效刻画环境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24]。其公式為IMPACT=P×A×T。其中P为人口规模,A为财富,T为科技水平。为了弥补IPAT过于简单化的处理,Dietzd等构建了STIRPAT模型[25],即IMPACT=aPb×AC×Tde。该式保留了IPAT方程的变量及乘法结构,其中a为模型的系数,b、c和d为各驱动力指数,e为误差。对STIRPAT模型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得到InI=Ina+b(lnP)+c(lnA)+d(lnT)+lne。IPAT模型将人为驱动力与环境问题争论的核心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分析框架,其实质是测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输入性影响或压力。从模型可知,人口规模越大、人均财富水平越高、以及技术水平的上升都会不断增加环境压力,进而造成环境破坏。目前,STIRPAT模型广泛应用于估算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研究中。由于其框架的开放性,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往往将STIRPAT模型做进一步的拓展。比如有学者将人口、组织、经济、技术、制度和文化引入STIRPAT模型扩展为 POETICs,强调制度变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的核心变量是财政分权和地方竞争,因此,本文将STIRPAT模型扩展为人口、人均GDP、技术水平、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

本文进一步使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估计上述模型。空间计量的模型有SEM(空间误差模型)、SLM(空间滞后模型)、SDM(空间杜宾模型)、SAC(空间自回归模型)等等。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存在一个问题,即只用内生交互效应或相关的误差项解释数据中的空间模式,不使用外生交互效应以及相关的误差项来解释空间模式。为克服这个问题,可以引进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这个模型叫做空间杜宾模型。Lesage和Pace [26]就建议采用这种模型设定,认为之所以包含外生交互效应的 WX 项是因为忽略自变量的空间依赖性的代价很大。Greene [27]也认为一个或者多个相关的解释变量如果在回归方程中被忽略了,那么剩下的变量的系数估计量也是有偏并且非一致的。相反,如果忽略了误差项的空间依赖性,只是会引起一些效率的损失。另外,如果真实的数据生成过程是空间滞后或者空间误差模型,那么空间杜宾模型依然得到的是无偏的系数。从实践来看,碳排放的各项指标不仅仅受自身周围区域碳排放指标和自身竞争强度、财政分权、地方特征等因素影响。也会受到来自周围地区的竞争强度、财政分权程度和地方特征的影响。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看,为检验区域碳排放指标受周围地方政府行为和地方政府分权程度的影响,本文使用SDM模型。为防止SDM模型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本文检验了LMlag、RLMlag值和LMerr、RLMerr值,发现均无法拒绝空间滞后和空间自相关,因此模型设置为:

空间计量权重的选择是空间计量模型中的重中之重。在目前文献中,多数存在对空间计量权重选择的错误理解。比如在大量的经济现象研究中使用经济权重,这其实陷入了解释陷阱。Lesage 和 Pace[28]等人的建议,空间权重构建的原则是要尽量设定简单的空间权重矩阵,稀疏的邻接矩阵(矩阵中绝大多数元素为0)最为有效。本文根据以上学者的建议,采用一般的空间权重矩阵为0-1矩阵。

2.2 变量及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由于缺乏直接的监测统计数据,多数研究使用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估算碳排放总量。而该碳排放系数必须被转化成以能源发热量为标准才能运用到碳排放的估算中。

(2)核心解释变量。财政分权和地方竞争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关于财政分权,现有文献主要有三种度量

方法:一是财政收入分权指标,用下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份

额来刻画财政分权程度;二是财政支出分权指标,用下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份额来刻画财政分权程度;三是采用地方政府自有收入的留存比率指标来衡量财政分权程度。本文采取文献中通用做法,以人均各省财政支出/(人均各省财政支出+人均中央财政收支)来表示财政分权[29]。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本文使用地方实际利用的FDI多少来间接衡量政府间的“标尺竞争”的程度[1]。人均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我们先用各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中间价)进行折算, 用美国 GDP平减指数作为价格指数。相似的处理方法有魏后凯[30]、张军等[1]。

(3)人口规模。采用各省区人口数量。

(4)人均GDP。人均GDP通过人均GDP指数折减。

(5)技术水平。在国外文献中一般将技术变量用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或者专利申请量、授权数进行测量,而在国内较多采用R&D;比重、科技活动人员数、经费筹集量、财政支出中的科技经费比重等。本文将历年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中的发明件数作为技术水平指标的衡量。选取的样本为2005—2015年全国除西藏自治区、香港、澳门、台湾以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人口总量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来自中国对外统计年鉴。美国GDP平减指数来自世界银行。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中的发明数量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价格指数来自各地方统计年鉴。

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3 实验结果分析

鉴于面板数据是由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混合而成,为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带来的伪回归,需要对面板数据做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经过在Eviews软件单位根检验,发现各变量均为1阶单整,所以可以做协整检验。本文运用KAO分别检验了以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显示各个模型均通过检验,存在协整关系。

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本文用Morans I指数来解释碳排放总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图3显示了中国2005—2015年碳排放总量的Morans I指数变动情况。可以看出,10年间碳排放总量都处于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系数在0.1~0.2之间波动,通过5%显著性概率检验),表明中国10年间碳排放总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相关性,碳排放总量在空间分布上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均质的,而是受与之相近空间特征的地区碳排放指标水平的影响,在地理空间呈现出集聚现象。从整个时间段来看,碳排放总量指标的Morans I指数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说明碳排放总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在下降,区域受临近地区碳排放总量水平的影响在下降。

3.2 空间面板静态杜宾模型结果分析

鉴于区域碳排放总量的Morans I指数及Morans I散点图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必须考虑空间因素建立相关计量模型。当样本局限于一些特定的个体时,选择固定模型较好,当个体随机地取自总体时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较好[31]。事实上,当我们选择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时候,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更好。但为了稳妥起见,本文使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模型的选择。经过检验,模型均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又分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时间和个体双固定效应。表3给出了模型(1)(2)(3)分别表示上述三种固定效应模型,综合考虑各变量的显著性,R2、logL等指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相对于其他两个效应模型更为有效。这也是中国碳排放结构的地区差异较大所决定的。中国产业集中于东部地区,造成东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大,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小,地区差异巨大。如果不考虑地区差异,必然会导致有偏的估计。

3.3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Lesage和Pace[32]指出利用空间回归模型的点估计来检验空间变量是否存在溢出效应是不准确的。由于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并不是真实的偏回归系数,因此需要根据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按来源不同,利用求偏微分的方法将其系数估计值分解为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合两者的做法,上文的模型(1)个体固定效应,计算得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发生变动时对碳排放总量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直接效应是指本地区变量对本地区碳排放总量的直接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是指本地区的变量对周围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的间接影响。

表4汇报了静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先看总效应系数,可以看出:

(1)财政分权的总效应系数为正。说明财政分权的提高会刺激碳排放总量的上升。該结论同文中的假设相符。

(2)地方政府竞争的总效应系数为负。说明地方政府竞争程度的提高降低了碳排放总量。这同部分文献研究有相似性。比如张文彬等[33]发现在中国2004—2008年地方政府竞争行为趋优,逐步形成“标尺效应”。李胜兰等[18]研究发现中国省级政府间环境规制呈现“趋劣竞争”的特征,但2003年后,环境规制“趋劣竞争”消失,地方政府独立确定环境规制水平,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作用也由“制约”转变为“促进”。朱平芳[34]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为吸引 FDI 而导致的环境政策博弈显著存在,但总体而言“趋劣竞争”效应不明显,只在FDI中高水平的某一区间上显著存在,在其他区间并不显著。

(3)从控制变量来看,首先,人口规模的总效应系数为正,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其次,人均GDP总效应系数为正,说明人均GDP的提高增加了碳排放。最后,技术水平的总效应系数为负,说明技术水平的提高会降低碳排放总量,这跟我们的预期一致。

总体来看,从核心变量到控制变量,所有的自变量作用方向都符合我们的预期。

进一步从空间溢出效应来分析:

(1)核心变量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的空间溢出效应符号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水平1%的检验。这说明本地区财政分权的上升会造成周围地区碳排放总量的上升。本地区分权水平上升,意味着土地财政水平提高,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推动房地产发展。同时,土地财政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土地出让金的增加,这会使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财政实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而造成本地区碳排放总量的高企。另外,本地区“招拍挂”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周边地区“招拍挂”水平的高企,从而刺激周围地区土地财政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土地出让金的增加,使周围地区地方政府有能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碳排放总量的增加。

地方政府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符号为负,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本地地方政府竞争程度的上升会降低周围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水平,这说明地方政府在碳排放的处理上应该是“趋良竞争”多于“趋劣竞争”。这也说明,中国的碳约束已经对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逐渐产生了“趋良竞争”的影响。正是碳约束的存在,造成各地方政府将碳排放指标纳入自身行动计划,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以实现碳排放总量水平的下降。

(2)控制变量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规模空间溢出效应符号为负,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说明本地区人口规模的上升会带来周边地区碳排放总量水平的下降。这一方面可能是本地区人口规模扩大会造成本地区市场规模扩大,吸引周边地区部分产业的转移,进而碳排放总量水平下降。另外一方面,有可能是通过本地区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

人均GDP空间溢出效应符号为负,在统计上不显著。这说明本地区人均GDP的提高会造成周围地区碳排放总量的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本地区人均GDP的提高会吸引周围地区资本、技术、产业、人口等要素流入,造成了虹吸现象,进而减少了周围地区的产业分布,从而造成碳排放总量的下降。

技术水平空间溢出效应符号为负,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意味着本地技术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周围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水平。相比于人均GDP提高带来的虹吸现象,技术水平会有扩散现象,因此,大力推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降低本地区和周围地区碳排放总量水平大有裨益。

4 稳健性分析

为进一步讨论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本文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以此考量各个变量作用效果的稳定性。其中,东部地区为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河北、江苏、福建、浙江、广东、海南;中部地区为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西部地区为广西、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青海、云南。本节采用SDM模型,为节省篇幅,直接给出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结果,见表5。

就核心指标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来看,各区域中总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系数同表4中的回归结果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了上文所建立的静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分区域考察,从总效应来看,财政分权在西部地区总效应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财政分权在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地方政府竞争总效应大小排序为东部、西部、中部。地方政府竞争空间溢出效应大小排序为东部、西部、中部。

从控制变量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口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说明这两个地区人口规模的增加会造成周边地区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中部地区人口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意味着中部地区人口规模的增加会造成周边地区碳排放总量的降低。因此,可以适当促进中部地区人口的集聚,这有利于碳排放水平的下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财政分权同碳排放总量水平正相关,财政分权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某地区财政分权的提高不仅会带来本地区碳排放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会提高周边地区碳排放水平。

(2)地方政府竞争在碳排放问题上存在“趋良效应”。某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不仅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水平,还可 以降低周围地区碳排放水平。

(3)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競争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相似性。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都是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来影响碳排放总量水平。

5.2 建议

(1)适当改善财政分权,加快推进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拓展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

(2)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趋良竞争”。中国地方政府的行动逻辑受政绩考核比较大,政绩考核一方面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又带来发展不均衡、环境破坏等问题。但是一味地摒弃政绩考核观也是不慎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地方政府的竞争优势。地方政府的竞争主要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来影响碳排放,不仅仅可以降低本地区碳排放还有助于周边地区的节能减排。最重要的就是中央政府发出的信号是否足够强烈,监督是否足够有力。

(3)鉴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都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来影响碳排放总量水平,因此,需要重视空间的溢出作用,强化区域合作。

(4)充分利用技术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的特点,提高技术水平,强化其空间溢出效应,降低周围地区碳排放水平。可以采取加快区域低碳技术合作、推进低碳技术示范区建设等有效措施。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军,高远,傅勇,等.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3):4-19.[ZHANG Jun,GAO Yuan,FU Yong,et al.Why does China enjoy so much bett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7(3):4-19.]

[2]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ZHOU Lian. The incentive and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political tournaments: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longed local protectionismand duplicative investments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4(6):33-40.]

[3]MONTINOLA G,QIAN Y,WEINGAST B R.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J]. World politics,1995,48 (1):50-81.

[4]崔志坤,李菁菁.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产业结构升级[J].财政研究,2015(12): 37-43.[CUI Zhikun,LI Jingjing.Fiscal decentralization,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J].Fiscal research journal,2015(12):37-43.]

[5]周游,谭光荣,王涛生.财政分权的门槛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非线性研究——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J].管理世界,2016(4):168-169.[ZHOU You,TAN Guangrong,WANG Taosheng.The nonlinear study about the threshold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J].Management world,2016(4):168-169.]

[6]赵文哲.财政分权与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8(7):34-44.[ZHAO Wenzhe.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frontier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J].Management world,2008(7):34-44.]

[7]李伶俐,谷小菁,王定祥.财政分权、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 2013(12):4-14.[LI Lingli,GU Xiaojing,Wang Dingxiang.Fiscal decentr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J].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y, 2013(12):4-14.]

[8]TIEBOUT C M. Export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rejoinde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2):169.

[9]OATES W E,SCHWAB R M. Economic competition among jurisdictions:efficiency enhancing or distortion inducing?[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8,35(3): 333-354.

[10]CAO Y,QIAN Y,WEINGAST B R. From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o privatization, Chinese style[J].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9,7(1):103-131.

[11]AND R L,MITRA S. Corruption, pollution,and the Kuznets Environment Curve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0,40(2):137-150.

[12]BRETON,ALBERT. Competitive governments: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MOURATO B L,HAZIN H G,WOR C. Environmental and spatial effects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sailfish in the Atlantic Ocean[J].Ciencias marinas,2010,36(3): 225-236.

[14]KEEN M,MARCHAND M. 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6(1):33-53.

[15]GLAZER A.Local regulation may be excessively stringent[J].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1999,29(5):553-558.

[16]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7):7-17.[Li Yongyou,Shen Kunrong.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Chinas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r provincial based on industrial pollution data[J].Management world,2008(7):7-17.]

[17]張利风.财政分权下地区间环境管制的相互影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4): 102-105.[ZHANG Lifeng. Mutual influenc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under fiscal decentralization[J].Research on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3(4):102-105.]

[18]李胜兰,初善冰,申晨.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J].世界经济, 2014(4):88-110.[LI Shenglan,CHU Shanbing,SHEN Chen.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efficiency[J].World economy,2014(4):88-110.]

[19]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4): 124-143.[CHEN Shiyi. China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decline mode and economic explanation[J].World economy,2011(4):124-143.]

[20]林伯强,毛东昕.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金融研究,2014(8):101-117.[LIN Boqiang,MAO Dongxin. Phase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decline[J].Financial research,2014(8):101-117.]

[21]张华,丰超,刘贯春.中国式环境联邦主义: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财经研究,2017,43(9):33-49.[ZHANG Hua,FENG Chao,LIU Guanchun. Chinese style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J].Financial research,2017,43(9):33-49.]

[22]张克中,王娟,崔小勇.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1(10):65-75.[ZHANG Kezhong,WANG Juan,CUI Xiaoyong.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s[J].China industrial economcs,2011(10):65-75.]

[23]郑万吉,叶阿忠.空间视角下财政分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滞后模型[J].软科学,2017,31(1):72-75.[ZHENG Wanji,YE Azhong.A study on the carbon emission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based on the semi parametric space panel lag model[J].Soft science,2017, 31(1):72-75.]

[24]钟兴菊,龙少波.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再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 61-68.[ZHONG Xingju,LONG Shaobo. Rethink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IPAT model[J].Chinas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26(3):61-68.]

[25]YORK R,ROSA E A,DIETZ T. STIRPAT,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 46(3):351-365.

[26]LESAGE J P,PACE R K.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Florida :CRC Press,2009.

[27]威廉·H·格林.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GREENE W H. Econometric analysis[M].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9.]

[28]LESAGE J P,PACE R K. The biggest myth in spatial econometrics[J]. Econometrics,2014,2(4):217-249.

[29]謝贞发,张玮.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个荟萃回归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5, 14(1):435-452.[XIE Zhenfa,ZHANG Wei.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 meta regression analysis[J].China economics quarterly,2015, 14(1):435-452.]

[30]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26.[WEI Houkai.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2(4):19-26.]

[31]BALTAGI B H,LI D. Series estimation of partially linear panel data models with fixed effects[J].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1,3(1):103-116.

[32]PACE R K,LESAGE J P,ZHU S. Spatial dependence in regressors and its effect on estimator performa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1,30: 257-295.

[33]张文彬,张理芃,张可云.中国环境规制强度省际竞争形态及其演变——基于两区制空间Durbin固定效應模型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0(12):34-44.[ZHANG Wenbin,ZHANG Lipeng,Zhang Keyun. The form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inter provincial competi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urbin fixed effect model of the two district space system[J].Management world,2010(12):34-44.]

[34]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ZHU Pingfang,ZHANG Zhengyu,JIANG Guolin.FDI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ecentralization[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1(6):133-145.]

Abstrac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have profoundly affecte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ical level, urbanization, etc., which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carbon emission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the theory of space spillover effect was applied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showed following results: ①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and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was positive. That means, the improvemen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will not only increase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certain area, but also raise the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neighboring areas. ②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Competition from local governments could not only reduce local carbon emissions, but als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③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was similar. Both of them mainly affected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through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This paper put following suggestions: ①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unification of finan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needs to be accelerated as well. ② W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good competi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give enough strong signals to encourage local governments to maintain ‘good competition. ③ Sinc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ffect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through the space spillover effect,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pace spillover effect and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④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hnology about the nega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highligh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reduce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Key word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local competition; carbon emissions; SDM model

猜你喜欢
分权总量效应
集权分权哪个更好?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
画与理
分权与增长
电信业务总量保持高位增长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环保部: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大幅下降
市场化进程、财政分权与收入差距
偶像效应
客观、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