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琼
【摘 要】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近年来,我校注重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健康成长为核心,以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积极性为宗旨,全力培养高素质师资,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 教师队伍;建设;实践
一、师德与师能相结合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道德情操等所施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其实也就是才,才必须具备德,脱离师德的师能是毫无意义的,仅有较高的师能而无良好师德的教师不配做教师。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反复抓,抓反复,着重抓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关爱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心灵明净,爱溢天下”是昭明文化的精髓,热爱学生也因此成为昭明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要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成为爱的播种者,牢固树立“爱自己的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人是神”的观念,以一颗滚烫的心去爱学生,爱一切学生,并且强调这种爱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自然流露和倾吐。它不表面,不抽象,不“作秀”,而是完全付诸于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今年开春,我校实施了特色学生评价工程,全面革新学生评价内容、方式和途径,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人人争当小明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学生们普通反映“学校象个温暖的家”,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既做学习上的“严父”,又做生活中的“慈母”。家长们高兴地说:“昭明小学的老师个个都是好样的!把孩子送到这儿我们放心!”
(二)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我们经常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昭明小学教师师德“十不准”》、《教师忌语》等,规定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借口对学生说“不”、“差”、“笨”等歧视性字眼。我们要求教师要有这样一种信念:昭明小学没有差生!昭明学生个个皆可教!人人皆天才!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贫富,不分美丑,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律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发展潜能、学习倾向、学习需要、认知水平及独特的认知体验;三是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民主
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倡导教育教学的民主性原则,致力于建设合作、互动、平等、对话、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坚决克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教育教学师生共同体。今年开学初,我校在全区中小学中大胆改革,率先撤掉讲桌,让老师从“师道尊严”的讲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倾力沟通,真诚交往,改变教师冷漠呆板的面孔。有的老师还大胆鼓励学生说“不”,不以统一的标准答案和教学模式规范学生。现在,昭明小学的课堂里,没有正襟危坐,没有噤若寒蝉,没有异口同声,没有千人一面,有的只是生动活泼,有的只是质疑争辩,有的只是学生丰富多样的主体感受。
(四)示范
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深厚的人文积淀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德艺双馨的“昭明人”。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爱校如家、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成为师德楷模。他们的事迹在校园、家长和社会中广为传颂。尤其是党员教师,他们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他们“時刻听从党召唤,专捡重担挑在肩”。他们把教师们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哪里有艰难困苦,那里就有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在他们的带动和感召下,许多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申请。“进昭明门,唱昭明歌,说昭明话,做昭明事,动昭明情”已成为每一位昭明人的自觉行动。
二、文凭与水平相结合
一般地说,文凭代表着水平,也代表资历。很难设想一个连中学毕业的文凭都没有的人,能够给大学生讲专业知识。但这又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上大学,没有上高中,并不能说他就没有具备给大学生、中学生讲专业课的能力。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反思:“一个人可以不上大学,但不可以不学习;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另一方面,读过大学,镀过金,进过科班,也不一定可以肯定他就能胜任做一名合格教师。基于这种认知,近年来,我们注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看重文凭,更看更水平。学校大力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大专、本科学历,通过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强化继续教育,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近三年,学校每年投入大量培养经费用于中青年教师培养,目前,已有45人获得大专、本科学历。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实绩评估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为教师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教师聘任制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通过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实现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通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充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使教职工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今年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脱颖而出,如试行“首席教师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中青年教师业务培养、培训,实行“研、训、管、用”一体制;继续实施“12310”工程,实行“教师业务考核制”。鼓励、支持教师勇挑重担,积极开展教改和科研,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把青年教师放在重要岗位上,让青年教师挑大梁参与学校管理,让青年教师承担各级教科研活动,崭露头角等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能力,我校为教师搭设施展才华的平台:一年一度的演讲比赛、校级优质课赛讲、三笔字活动,老师们大显身手;学校还开展了“新三样”学习活动,不少老师在市“五优”评比中频频获奖;军事化封闭培训中,老师们听讲座、谈体会,和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送课下乡”活动为社会服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范围,也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培养与招聘相结合
学校积极提供场地,通过承办市、区两级教研室的各种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近两年来,市、区教研室先后在我校上研讨课30多节,成功地承办了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通过这些大型教研活动的全员参与,使教师们受到鼓舞,得到提高。学校还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参加在武汉、南京、枣阳、宜昌等地举行的教研会议,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研水平。在大力培养教师的同时,吸纳年轻的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两年来,学校共有2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4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4人被评为“隆中名师”,4人被选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据不完全统计,教师优质课31人次在市、区获奖,论文共获奖90余篇,课件获奖20个,老师32人次获奖各级表彰。在全市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中,我校有3名年青教师荣获一等奖;有5名教师在全国获奖。在全国“新课程”教学录像课活动中,我校的刘荔、肖岚、王玲、方颖、薛艳红老师代表湖北省参加录像,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师资队伍建设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再接再励,不余遗力,培养全市、全省及全国第一流的教师队伍,让孩子们真正“得大道恩师而学之”!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价值[J]. 中国教师,2018(2).
[2] 方华.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教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