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兴拍摄器材的应用对新闻媒体的影响

2018-12-13 02:00丛明辉
理论观察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航拍受众

丛明辉

摘 要: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不断提速,移动互联的出现造就了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加快,高科技产品的民用化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兴拍摄器材在新闻报道中起到“奇兵”作用。小到“智能手机”“手持云台相机”,大到“民用航拍器”等一个个新兴拍摄器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新闻拍摄中它们正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智能;航拍;新兴拍摄器材;新闻媒体;受众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7 — 0165 — 03

一、运用新兴拍摄器材为“新闻”提速的必要性

上个世纪,人们提到新闻,脑海里想到的是电视画面、广播声音、报纸版面,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奔波于大街小巷,采集信息,制作新闻。一个新闻采集到发布的过程,要通过新闻线索获得,新闻信息采集,新闻制作,编审,发布等严格的流程,因受设备和传播载体的限制,上个世纪的新闻时效单位以“日”为有效期。特别是电视媒体,一篇报道的采集要携带摄像机、三脚架、话筒、机头灯等等器材,从人力上,至少要两人才能完成一篇报道采集。还需要后期制作,配音等等流程,这样大大延长了新闻传播的时效。例如,要采访一篇乡镇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报道。电视媒体新闻记者想的最多的是室内是否可以将大型摄像机立稳,棚顶是否够将机器支到三脚架上拍摄,怎样将场景拍摄的气势恢宏,用传统的推、拉、摇、移的拍摄手段来体现。虽然,这种专业级的拍摄,使得电视新闻画面从质感和观赏度的角度,给受众以美的享受,但其却损失掉了新闻要求发布快速的特质。

随着新兴拍摄媒体的出现,将新闻采访中的桎梏逐一击破。一是拍摄方便,现在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已越来越趋于“拍摄专业化”。在手机上可以拍摄超清乃至4K模式的视频及图片。可以在随时随地发现新闻点的同时拿出我们的手机,只需找好拍摄角度,其他的一切就可交给智能手机来处理。如果记者身在现场报道时不能及时回到工作地编辑新闻,手机软件视频剪辑系统则可以顺利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二是新兴拍摄媒体所提供的新闻拍摄平臺是传统拍摄媒体所望尘莫及的。当今新兴拍摄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承载这些拍摄媒体传播平台的发展也逐渐壮大。从最初的广播、报纸、电台、电视台到当今只需要一步手机就可以网罗国内外的大事小情。新兴资讯传播平台也日趋完善,从最初“手机腾讯网”到如今“今日头条”;从最初需要逐条翻找,到如今只需根据自身阅读习惯与特点就可智能推送每天所需的资讯。新闻平台的逐步提档升级为新兴拍摄器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017年8月24日,第十七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呼和浩特召开。这也标志着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遍及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个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词语越来越趋于现实。 新兴拍摄器材正在成为新闻“走转改”中的 “生力军”。而新兴拍摄器材作为“生力军”手中的“武器”,也正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新兴拍摄媒体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我国互联网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成为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站总数超过506万家,网民规模达到7.51亿,造就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巨大体量和发展潜力。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22.6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3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9%。”①数字媒体大发展大繁荣的背后是广大新闻工作者转变新闻报道方式,调整新闻报道结构的大胆尝试。以自身为例,从从业之初使用单一摄像机到如今每次大型活动必备超清相机、航拍器。短短5年从业史也让我从侧面了解到拍摄媒体的发展变化。如果要将拍摄媒体发展史规划成10年,那么智能手机的普及绝对算得上这10年初始发展史中“三板斧”的头把。随着全球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从只能拨打电话、收发短信到如今全球资讯“一网打尽”;从只能在手机上阅读文字新闻到如今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可视”“可听”新闻播报;从只能使用后置摄像头拍摄百万像素图片到当今双置摄像头录制千万像素的超清视频。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新兴智能拍摄设备——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了新闻人采编播的“利器”。从国家“两会”到身边新闻,从采集同期声到直击新闻第一现场,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将新闻采编播的过程“化繁为简”,加之如今自媒体时代更加延伸了智能手机的运用,新闻阅读者转变“角色”成为新闻采编者、参与者。致使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定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今使用新兴拍摄设备采集新闻的发布速度与纸媒等传统媒体发布新闻的时效性不可同日而语。而各大报刊、杂志、新闻制作单位也顺应形势的开通了“公众号”等网络伴生媒介供受众及时阅读。

另外,智能手机在突发新闻事件拍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近几年大型突发事件来看,往往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人不是职业记者,而是身在事件中手握智能手机的普通群众。他们用巴掌大小的手机记录下突发事件中第一现场的珍贵影像资料,为媒体后续报道提供了重要素材资源。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第一现场并没有摄影与摄像记者。爆炸案发生后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出自一个人的手机拍摄。六幅像素不高、甚至可以说拍摄手法十分粗糙的照片成为了警方救援、侦破案件的最初线索,也成为了各大媒体报道本次事件的第一手资料。从伦敦地铁爆炸案到弗吉尼亚枪击案,突发事件中成为媒体第一手资料的往往是由手机里拍摄出的画面。因携带方便、拍摄简单、传输信息快速,智能手机已成为当代新闻获取素材不可或缺的一种设备。

民用航拍器的普及推广算得上发展的第二把“开山斧”,它将新闻人的拍摄角度不再囹圄在地面。2006年由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创立的一个名为“大疆”的无人机生产研发公司悄然落地。时至今日全国每十架无人机中有9架是大疆公司生产的。2018年4月7日,大疆整体估值已经达到150亿美元。大疆公司的异军突起与我国民用航拍器市场的蓬勃发展有密切关系。航拍器作为区别于传统拍摄媒体的拍摄器材,在新闻拍摄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操作方便,组装快捷

随着航拍器在民用市场的逐步扩大,航拍器的操作变得越加简洁,操作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低。由之前的多人操纵到如今的单人组装操控。随时随地,只要背起航拍器的行囊就可鸟瞰拍摄。

(二)功能强大,打破新闻拍摄时的地面限制

传统拍摄局限在地面新闻拍摄,如果想拍摄出航拍器俯视的效果需要借助大量外力。而航拍器的运用,使我们在拍摄新闻过程中打破了这一限制,不论是身在何处,方圆几公里内的新闻效果及新闻画面都可显示在监视器中。

(三)画面效果强,适合特定新闻画面的选取

当新闻采访中需要体现重大活动中参加者人头攒动、场面恢弘的画面时,一台摄像机在地面拍摄的画面往往过于单一,但航拍器很好的弥补了这点,可以使所拍摄出的镜头更直观、更准确、更具冲击力的展现在新闻画面中。当需要拍摄所在地秋收农忙,大型机械成排作业的壮大场面时,摄像机往往由于镜头广角的限制,拍摄出来的画面有一定局限性。航拍器可以在空中自由调整所需新闻镜头的角度,并随意切换飞行高度及距离,使我们站在地面上,同样可以拍摄出鸟瞰大地的丰收場景。当需要拍摄大型项目建设进展新闻画面时,往往由于建筑本身高度过高,记者地面拍摄时,左、右、上方的镜头需要依次分三个镜头拍摄,且无法将建筑立体、直观的展现在画面中,层次感有待加强。航拍器可以将立体的事物直观的展现在画面中,使新闻稿件中的画面不需过多文字描写就可以清晰的成现在画面中。

(四)在特殊新闻场景中拍摄的作用明显

一幅由航拍器拍摄的以2015年“8·12”天津港重大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为背景的名为《焦土悲伤》的作品斩获第十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灾难与疾病类新闻单幅金奖。此作品以空中视角让受众感受到了灾难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照片一经发表就登上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头版位置。这也是航拍器拍摄灾难场面时国内最成功的应用。

当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新闻场景中拍摄时,有时因外部环境所制约不能第一时间深入拍摄地点,如爆炸现场、地震震中、森林火灾、泥潭沼泽等危险环境的新闻素材获取难度较大,新闻工作者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航拍器将这些困难逐一化解。无论是近距离接近爆炸物,还是直击森林大火扑救现场,航拍器都可以根据操纵人的指令随时调整飞行中画面高度、画面景深、视频中镜头运动速度、镜头视角,获得及时有效的新闻素材。例如:在新闻采访中需要拍摄几组自然湿地的画面,湿地中沼泽遍布,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深不见底的沼泽中,造成生命危险。航拍器则可以帮助记者不必涉险,出色的完成新闻采访任务,解除了记者高风险的后顾之忧,且高空中所拍摄的湿地画面较地面拍摄更展现出湿地的壮大辽阔、景色优美。另外,航拍器强大的拍摄功能可以轻易将摇臂、轨道等大型拍摄设备所拍摄的画面行动轨迹与拍摄效果临摹出来。在我们拍摄经费不充足、拍摄人员不充沛、拍摄时间不充裕时,只需要一台航拍器即可顺利解决这些难题。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新春联欢晚会等各种题材的新闻报道中都可以看到航拍器的身影。智能手机、民用航拍机亦或者其他的新兴拍摄设备,它们正在影响着一代新闻人的拍摄理念与拍摄手段,同时也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新闻的发展格局,使新闻报道变得越加智能便捷、新闻画面变得丰富绚丽、新闻人成为了如今“互联网+”大背景下最直观的见证者。

三、新兴拍摄设备对新闻受众的影响

如果将新闻工作者比喻成新闻产生过程中的“甲方”,那么无疑新闻受众就是整个过程中的“乙方”。回顾新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大量受众处在“被动阅读”的阶段。选择阅读的权利较少、阅读量较小、所阅读新闻的时效性偏低,普遍处在有什么就读什么的阶段。但近年来随着新型拍摄媒体的出现,新闻已经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途径中另辟蹊径。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改变着身边的每件事物,信息资源共享不再是一句口号。新兴拍摄设备所承载的新兴网络信息平台已逐步完善并发展壮大。对于新闻受众来说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天下事。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因为新型拍摄设备及平台的影响渐渐发生了改变。

(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量的需求逐步变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习总书记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当今人们已经从单一的注重物质需求转变为既注重物质需求同样又迫切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需求。受众已经从开始之初只注重自己的身边事演变成为不仅知晓身边事,更想了解天下事的层面。新兴拍摄设备应运而生,契合的满足新闻受众的阅读需求。

(二)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新鲜度”的追求越来越高

当今手机新闻客户端更新内容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一方面是因为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信息“一体化”使资源更快捷集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新鲜度”的渴求。新闻受众对新鲜资讯的搜索度也从之前的“按月”、“按天”查找变成现在的“按小时”、“按分钟”、“按秒”计算。加之当今生活及工作节奏的加快,新闻受众也将新闻阅读的时间压缩。往往在阅读时只是看清了标题及导语就继续阅读下一条新闻。新闻受众从之前阅读时的“大块”时间拆解开,利用上下班、乘坐交通工具和闲暇时的“零碎”时间,拿出手机进行阅读。一方面手机的广泛应用使新闻工作者在撰稿时更加注重标题、更加言简意赅。另一方面新闻阅读受众的兴趣及需求也促使当今新闻变得更加“现代化”。二者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既不可以撇开受众的阅读感受空谈新闻内容,更不可一味的迎合受众的所有兴趣,产生“标题党”或内容“三俗”的劣质新闻。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既“对立”又“统一”,既有矛盾,又互为补充。在我们形成新闻的过程中既要传播新闻正能量的“新鲜感”与“真实度”,又不可一味的迎合受众、讨好受众,成为立场飘忽,为博得“点击率”而不择手段的“负能量”传播者。

全球智能“一体化”的帷幕已经拉开,智能化科技手段在各领域的成功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新闻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承载媒介也不可“独善其身”。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当代新闻工作者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的同时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提出的“三长三短”辩证工作法。“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合理的利用好新兴拍摄设备对当代新闻的重要作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航拍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雪中放牧新风景
航拍巴彦呼硕
魅力航拍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AirCraft航拍辅助软件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