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达娃央宗
摘 要:中藏药材种植產业是西宁乃至青海兴起的一种新型产业。近年来,大通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地区优势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本文以大通县特色产业中藏药材种植产业为切入点,分析扶贫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和不足,并立足现实,提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与措施,以产业化扶贫研究为重点,力求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的在于解决大通县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大通县;中藏药材种植;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7 — 0069 — 03
一、引言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2014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 24553.2 亿人民币。《中国制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十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作为突破点,力争到2025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生物医药作为十大优势产业之一。中藏药材种植产业是西宁乃至青海兴起的一种新型产业。近年来,大通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种植业,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由于缺乏规划和市场导向,中藏药材种植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开展中藏药种植产业研究,对促进大通县乃至全省中藏药产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大通县特色产业中藏药种植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提高产业扶贫的有效路径,由“输血式”改为“造血式”扶贫,把发展种植业作为扶贫的重点,推行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中藏药材种植产业,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二、大通县中藏药材种植产业扶贫条件分析
(一)环境资源优势
大通县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8—5.1℃,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530-2605h,降雨集中,年均降雨量达450—800mm。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是北川河的发源地,水质优良,水量充沛,土壤肥力好,具有利于药材干物质积累生长的气候优势,尤其适宜党参、秦艽、当归、大黄、柴胡、甘草、蒲公英、黄芪等药材的种植。大通县中藏药材种植业开始于从上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县中藏药材呈现出大面积种植的趋势,大通县的中藏药材品种主要有大黄、当归、秦艽、党参、藏木香、黄芪、赤芍、柴胡等40多个品种。随着专业合作社等一些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中藏药材种植销售渠道越来越宽广,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扶贫政策优势
2013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开发扶贫的分析中,要将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列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推进的十项工作之一。2016年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加快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要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带动力强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计划到2020年建成4个具有区域优势的中藏药保护和生产区,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努力把青海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藏药原药生产基地。《意见》明确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把中藏药种植作为加快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部署。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种苗繁育、生产基地建设。
(三)交通区位优势
大通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辖9镇11乡,交通便利,信息通畅,距省会城市西宁市有40.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宁大铁路和高速公路直达县城,国道227线贯穿全境,全县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2016年投入资金1507万元,硬化贫困村道路36公里,全县33个贫困村均有通村沥青(水泥)路,道路通畅率达100%。这为药材的运输提供了很大的优势。
三、大通县中藏药材种植产业扶贫现状
2012年全县种植中藏药材5017.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大通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中藏药材种植项目涉及702户贫困户,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多林、青林、青山、宝库、朔北、桦林、东峡、向化等浅脑山地区,其中桦林乡吕顺村177户,向化乡上滩村236户,向化乡麻庄村155户,朔北乡旧拉浪村134户,平均每户种植药材4亩,其中党参568亩,秦艽708亩,当归1252亩,项目实施共计2528亩;该项目采用了“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服务体系”运行机制、采取了“订单”种植方式和规范化“六统一”种植管理措施,带动农户发展中藏药种植。2013年,全县中藏药种植面积初步形成规模化,面积达到11150.4亩,占全县耕地种植总面积的14.6‰。2015年投入绩效考评奖励资金500万元在青山乡东山村等4个乡镇10个村实施绩效考核奖励资金中藏药材种植项目,扶持贫困群众1326户、6077人种植冬花500亩,当归2058亩。其中阿家堡村种植当归482亩、麻家庄村276亩、冬至沟村158亩。项目通过集中连片种植,建立多个中藏药材种植基地,主要采取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壮大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2017年投入资金113.80万元,全县共种植中藏药材6246.25亩,其中贫困户种植414.3亩、种植大户种植5831.95亩。其中大通县向化乡种植中藏药达3000亩,以“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成功打造了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成为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典型乡镇。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科研投入不足
大通县中藏药材种植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县还没有一个指导、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和供求方面信息的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导致农户盲目种植。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且重复度高。中藏药材属于特殊商品,大通县对于中藏药材种植基本属于粗放型,缺乏严格的药材种植规范,中藏药材的种苗质量没有一定的标准,质量就不会高。中藏药材种植技术包括选种、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治等等,涉及到多学科知识,专业性很强,大多数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仅凭自己的经验,种植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了中藏药材的培育成活、成形,从而导致中藏药材质量不高,品种良莠不齐。在药材加工方面,由于技术不够先进,生产设备落后,缺乏深加工能力,对于药材炮制方法的不熟悉,使得药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贫困户产业脱贫意识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绝大多数种植户的文化素质低,先进种养技术十分匮乏,缺少对中藏药材生长规律和病虫害防治知识的掌握,种植业规模小效益低,很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市场观念淡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大通县现有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中,大部分处于半瘫痪状态,对群众带动作用不强,极少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经营范围、效益突出、发展理念清晰,对种植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由于受原材料供应、土地流转、融资等生产要素的限制,很难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群众参与程度低,对农户的带动面不广,带动能力不强。同时中藏药专业技术人才普遍缺乏,实用技术培训落实到中藏药材上的比重很小,导致种植技术水平低和产品质量低,影响产业发展。
(三)市场信息渠道少,对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低
大通县对于药材市场信息交流体系不够畅通,不能正确预测中藏药材市场行情中藏药材作为商品,其市场价格变化较大,是一种风险较高的商品。缺少对中藏药材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不能及时有效的向种植户提供有效的信息,导致种植户盲目无计划的种植药材,这样就增加了药材种植的风险,一旦药材价格大幅度降低造成种植户亏本,极大地打击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中藏药材作为商品是存在高风险的,其种植受到自然灾害、市场供需,还有政策干预的影响,大多数种植户在中藏药材种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参保意识薄弱,没有将所种植藥材纳入保险,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材收益风险,降低了种植户承受风险的能力。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中藏药材种植产业的扶持力度
基于大通县目前的情况,准确把握国家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扶贫政策,切实做好对中藏药材的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带动、集中连片”的原则,合理规划新增规模和区域布局,进一步创新完善中藏药材的扶贫开发模式,通过扩大信贷支持和指导服务,重点扶持中藏药种植产业,加强中藏药材基础建设投入。成立有关部门组成的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引进中藏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二)加强对中藏药材种植产业的管理
依据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加强对中藏药材种植产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相关办法,制定大通县中藏药材产业发展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和专项目规划。鉴于全县当前实际发展情况,在8个重点乡镇引导扶持形成几大特色基地。在现有种植的基础上,通过引导种植户集中连片,扩大种植规模,做好中药材发展的具体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做好中藏药材种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强化药材管理、信息发布及营销体系的建立,引导形成中藏药材交易市场,促进中藏药材产业稳步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要求项目实施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并适时中藏药产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发现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单位和各部门认真总结成熟经验,为明年中藏药材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其顺利运行。使产业在严格的管理下,不断向前发展。
(三)增强科技在中藏药材中的支撑作用
技术就是产业扶贫的助推器,随着技术的提高产业才会发展得越快越好。加强中藏药材产前、产中、产后阶段的种植监控,加快标准化生产,改进中藏药材种植技术,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政府与中医藏医科学院合作,在理论指导和技术栽培下,积极利用现有的种植面积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中药材基地建设,邀请专家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现场传授中藏药材加工技术,从而提高中藏药材的质量,实现大通中藏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县政府先重点扶持3-5户种植大户试种栽培适于大通县成长、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藏药材,有关部门给予一定项目和资金扶持。在获得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全县各乡镇推广,形成规模,形成优势,进而使之发展壮大成为大通县的中藏药材培育基地。利用大通县自然资源优势,进行产业调整产学研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发挥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
(四)强化中藏药材相关人才培养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的科技培训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种植户的素质,按照“扶贫先扶智、治穷重治愚”的思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转变观念,通过传授各种实用的种植技术,及时地让广大种植户和了解市场行情,避免跟风操作。开展以提高种植户对种植藏药的应用技术水平展开多样化的培训,如实地指导、讲座、发放资料、鼓励农户之间相互交流学习。
(五)打造中藏药材产销保障体系
产业办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强化中藏药材管理、信息发布及营销体系的建立,引导形成中藏药材交易市场,促进中藏药材产业稳步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立足特色资源,体制创新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抓中藏药材种植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促进资源重组和品牌整合。深入实施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藏药材加工贮藏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建立电子信息平台来推进中藏药材的交易,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中藏药材产业推进电商扶贫,拓展中藏药材网上销售渠道。加快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公益性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商务、邮政、供销社等系统在贫困地区建立服务网点。
(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绿色健康,这使得中藏药产业迅速发展,在发展中藏药产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拓宽增收途径的同时,实现脱贫致富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杜绝过度开采,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这些资源,也就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推动和完善中藏药材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根据青海省道地药材的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法规。保护濒临药材,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根据中国GAP药材生产基地的规范要求,建立和形成一套及适应区域环境特点,同时又具有规范化,科学化的中藏药材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分布情况,选择种植的药材品种。
〔参 考 文 献〕
〔1〕张向霞.甘肃省庆阳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苹果产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05):240-241.
〔2〕胡冰.青海省特色产业青海省特色产业扶贫的路径选择〔J〕.青海金融,2016,(12):16-19.
〔3〕杨佩雨.信阳市产业扶贫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4〕晏忠波,秦中华,李涛.烟草种植对西南山区扶贫的意义〔J〕.南方农业,2016,(30):80-81.
〔5〕刘译蔚,董泉润.精准扶贫现阶段情况与实施路径分析——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8):218.
〔6〕许砚慧.青海省中藏药种植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2016,(12):216+220.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