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2018-12-13 09:11李凌霞,王晓,谢永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

李凌霞,王晓,谢永红

摘要:MOOC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SPOC实现了面向具体学生的特色化教学,“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了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在《计算机导论》教学中引入“MOOC+SPOC+翻转课堂”的必要性,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分别对课前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课后总结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翻转课堂”;MOOC;SPOC

1前言

“互联网+教育”使得“MOOC+SPOC+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应时而生,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是学生利用互联网在线学习课程的教学模式。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的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由微视频、习题、作业、检测、讨论区等要素构成,是针对特定的学生、教学目标、课程难度和学生已有知识积累情况设置的网络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de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学生在课外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人,翻转了传统的师生角色。

MOOC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保障,SPOC实现了面向具体学生共同基础上的特色化教学。通过学习MOOC+SPOC,翻转传统课堂上师生的角色,教师不再采用“填鸭式”教学形式,革新了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计算机导论》教学中引入“MOOC+SPOC+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计算机导论》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旨在引导刚入学的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及研究方向有一个概括性了解。其重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使自己具备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學改革,如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但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专业入门介绍,其知识领域涵盖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常用工具软件、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应用的新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以及计算机系统安全等,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内容跨度大等特点,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课程的特点,使以往的教学改革都不尽如人意。

目前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北京大学公开课等MOOC平台都有《计算机导论》课程资源,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开展,让刚入学的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起浓厚的兴趣;如何基于本校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SPOC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已成为一线授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3.1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导论》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多个领域,具有知识点多、概念抽象、内容跨度大的特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课时有限很难拓展讲,学生常常学得一知半解,进而影响到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属于专业课的前导课,以课程需要学生了解的计算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应用、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技术、计算机应用的新技术为专题,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采用“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旨在既能讲透知识点,又能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3.2.1教学布置

教师首先进行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对象的特点,包括班级整体现有知识水平、班级整体性格特征、班级整体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划分学习小组,5~8人一组,学生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小组内分工协作,团队合作。

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规划课程内容。我们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炼,将一些了解性的可拓展的知识,比如计算机应用的新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还有难度较低和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比如计算机应用软件OFFICE的使用,设计为“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网络猎取更广泛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进行详解,比如计算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技术等知识点,我们有选择地进行“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对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知识环节“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技术”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详细的设计。

3.2.2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设计的目的本着精炼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则。

①课前设计

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施行“因材施教”计划,选取合适的MOOC,并根据对学生的学情分析,针对教学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录制SPOC视频,同时进行多层次的思考题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建立班级的微信群,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微信群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讨论。

本课程的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技术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学院的自主学习平台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教学视频选取典型案例,设计层层深入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MOOC和查阅文献完成案例分析和思考题目。比如,在学习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时候,我们给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程序设计中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分支语句?分支语句有几种?每一种分支语句的语法格式是什么?其语义是什么?程序的执行流程是什么?这些在逻辑上环环相扣且层层深入的思考题设置,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并能够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除了给学生布置任务学习基础知识点,我们还会给出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以便学生能对各知识点有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我们还设计基本实践项目,比如,我们在学习了分支结构程序设计之后,我们会安排学生编写:任意输入3个数,编程实现对这些数进行由小到大排序;对给定的任意年份,判定该年份是否是闰年。通过这些基本项目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某个或某些知识点进行实践编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编程思想。

在“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关键点是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时的难点和疑惑,设计相应的案例以供课堂讨论,并录制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详解的SPOC视频,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②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讲者。教师仅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思考题,对知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由学生分组讲述各知识点,并进一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对思考题的解答。教师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课堂的活跃度,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或提出疑问,促进学生间讨论与交流的互动。由学生进行实践成果展示,教师鼓励不同组学生间对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分析、讨论改进。对不能及时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组织其他组学生帮助分析问题所在,给学生引导思路,帮助学生完成任務。最后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关联到下一次课的知识点,留给学生继续思考。

③课后总结设计

在课后,组织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梳理,鼓励学生总结并分享个人学习成果。教师每堂课都需要观察学生提出的问题、任务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授课安排,积累经验,开发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SPOC。

3.2.3多元化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教师评价、小组间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较为公平的综合评价方式。

3.2.4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熟悉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层次、心智特点,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精炼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的、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详解的SPOC。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难点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因陷入学习困境而厌学,教师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无法进行下去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以此来提高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网络自学、文献查阅和方案设计,教师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的知识探索,是翻转课堂过程中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优化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案设计,使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有动力持之以恒地进行知识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凌霞. “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35-137.

[2]叶安胜,周晓清,鄢涛.基于SPOC的“C综合项目实战”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16,6:198-201.

[3]吴硕,刘志广,宿艳.分析化学“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15,1:53-55.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