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成
我的家乡坐落在黄岗梁山脉的山坳脚下,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像是从山里长出来似的,有二里地长,黄土泥垛的墙歪扭七八,草苫房花格子窗棂糊着窗户纸土里土气散生着野性十足,有山有水有树林,六七十口人的老少爷们挺合群,一条通往山外的裸露石子路弯曲的如老祖母的脊背,被太阳牵的好长。这条路,走过父亲沉重的步履,印着母亲纳鞋底的图腾,也走过我少年的希冀和憧憬。
几十年来老少爷们守望着祖辈们用撅头刨出来的百十亩油浸浸的黑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顺着弯曲的田垄从春走到秋,踩出过喜悦,踩出过沮丧,踩出过梦想,踩出了庄稼人的图腾,每根田垄都能长出一个古老的传说。养几头牛,放几只羊,看着青山绿水,看着祖辈坟冢上的那几颗迎风摇曳的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前赴后继在这里过着紧紧巴巴的穷日子。踏碎黎明前的黑暗,日复一日趟过河,奔赴田野山冈,耕耘一轮永远停泊在心头的太阳;然后背负一筐汗水凝结的惊喜,采一缕星光戴月而归。
小村庄自然风光旖旎,杏花落了梨花开,梨花落了映山红花开,映山红花落了金莲花开,金莲花落了芍药花开,芍药花落了油菜花开了,油菜花落了葵花开了,葵花落了无名的野花开……人都说俺家乡是鲜花盛开的村庄。我童年就是在这里闻着花香长大的,燃烧的岁月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时冬天很冷,几乎每天都刮白毛风。三九天最冷的时候牛鼻子都被冻破,小孩子到户外活动都要穿白茬皮袄戴皮手套,穿毡疙瘩,不然要冻伤的。一家人守着一个大火盆过冬天。
虽然每家的火盆材料大小不一样,可是用途是一样的。家里生活比较好一点儿的用的是铁火盆,稍差点的是泥瓦火盆,特困难的家里是自己制作的泥火盆,那时候衡量一个家庭生活的好坏基本上从火盆上就看个八九不离十。
到了冬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是习惯用火铲扒开火,把客人拽到火盆边儿上烤烤手,暖和暖和,倒上一碗热茶嘘寒问暖拉家常,或许这就是母亲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吧。
寒冬腊月母亲总是披着星星起床生火做饭,母亲烧火有窍门儿,总能让一灶膛燃烧的噼里啪啦的柴禾落一大盆火,火盆端到屋里,冰冷的屋子立刻暖和起来。然后母亲把我的棉袄和棉裤翻过来在火盆上烤热乎,在迅速翻过来叫我穿衣服。三九天的夜里,外面最冷的时候零下摄氏三四十度,屋子里取暖的火炕和火盆,前半夜还算暖和,到后半夜就全凉了。屋里温度骤然下降,棉袄棉裤被冻得冰凉冰凉的,因此每天早晨我都不愿意起床穿这像冰块一样的衣服。那年代是计划经济,每个人的布票是固定的,不但小孩子就连大人也没有衬衣,都是直接穿棉袄棉裤。因此每天早晨穿衣服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为了能让我穿上热乎的衣服,不但披星戴月地早早起床生火做饭,而且还把我的衣服烤热乎。
火盆不但用来取暖而且更重要的是用来炒菜,我童年的很多美味佳肴都是来自这普普通通的火盆。那时为了方便快捷地利用火盆烧烤,不知是谁发明了土专利火篦子,每家都有。火篦子的四框是用一根8号铅丝崴成的,前面是长方形,中间用细铁丝做成小方块的网状,后面有把儿,把儿上用细铁丝缠紧,便于使用。需要烤食品的时候,把火盆里的火用铁铲挖一條槽,然后放上铁篦子,火挖开槽通风热度提高了。烤馒头,烤肉干等不但缩短了烤的时间而且提高了烤的质量,避免了食品直接和火接触,这样烤的食品色鲜味儿美。
火盆的用处很大,晚上一家人围在火盆边儿,火盆又是出来凝聚亲情的焦点,母亲装满一锅儿旱烟,把烟袋锅插到火盆里点着吧嗒吧嗒抽起来,然后把事先选好的小碗口儿大小表皮带点儿麻子的山药蛋埋在火盆里,带麻子的山药蛋烧熟后甜而面儿。母亲一边香喷喷地吸着旱烟,一边用低沉平缓的女中音给我讲故事。火盆里的茶壶飘着香喷喷的热气,还唱着无字无调的歌。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目不识丁,可是记忆力非常强,她能把听到的故事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多年不忘。长大后我为人父为人师才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是通过故事对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她把心中故事的内容进行筛选梳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循序渐进地对我施教,就像那天街润物复苏的小雨滋润我幼小干渴的心田,把怎样做人的道理渗透到我的血液里骨子里,让我慢慢地懂得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能做。她用故事向我述说人生真谛,她用故事揭秘五彩斑斓的人生的背后还有沟沟坎坎,她用故事鞭策我只要心中有梦,天也蓝地也宽,她的故事后来成为我人生的财富。
人生苦短,生命如一次尘埃飞扬,一场柔风过场。生命是万卷书里的一个逗号,是千里堤坝上的一颗沙石。生命是大海的一次短促拍浪,是白云的一次匆匆聚散。
母亲不但和蔼可亲,而且心地善良,她的大脑就像一个四G硬盘,把丰富的社会阅历内存。母亲总是故事讲完了,火盆里的山药也熟透了。闻到山药熟透的香味,就像闻到美味佳肴,口水都流了出来。母亲把熟透带点儿黄嘎渣的山药蛋去了皮儿,在让我吃。
这盆圣火在那个年代不仅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且还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新中国刚刚诞生,国家百废待兴,山村农民生活也是勉强解决温饱。火盆又担负起日常饮水的重任,每天早晨把烧开的水灌在铁壶里,坐在火盆上,在往铁壶里放些砖茶,铁壶不但保持了水的温度,而且把砖茶熬的红酽酽的,茶壶的缕缕白气儿,不但把屋子嘘的暖烘烘的,而且飘着一股浓浓的茶香。茶壶发出一种无词无调的原生态曲子,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对节拍的掌控有板有眼儿,让本来寂静的屋子荡漾在无词无调的歌唱之中。山里人嗜茶,熬一壶茶,把紧巴巴的日子熬开来,舒舒展展地过。
冬天的山村太阳性子急,三脚两脚就落山,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守着火盆做各自的事情。母亲常常在这个时候,点上煤油灯,放上炕桌让我写作业,她收拾家务。昏暗的灯花儿跳跃着左右摇摆着,冒着黑烟往上窜,微弱的灯光把母亲清瘦刚毅的身影写在墙上,普通的灯花把母亲勤劳善良巧手持家的图腾描绘的淋漓尽致。火盆上的肉香掺着茶香的味道弥漫了屋子,填的满满的,不时顺着门缝和窗户缝挤到外面,飘向茫茫深夜,穿过高山,穿过大河飘向遥远的地方。
屋外白毛风猛烈地刮着,脾气暴躁的白毛风,常常发出嗷嗷怪异的叫声,发疯般地拍打着窗户纸令人毛骨悚然,飘飘洒洒的雪片拧着劲儿撕扯着落了下来,田畴,河流,山川,树林白茫茫一片。轻一声,重一声的犬吠是山村跳跃的音符,淹埋了簌簌飘落的雪片声。一只只在山村土生土长的犬,就像忠诚的士兵,守着村庄,守着稀稀拉拉或远或近的民宅,守卫着村民平安的祈祷。
母亲收拾完家务,脱鞋上炕歇歇脚。可是她又开始纳鞋底为我和父亲准备过年的新鞋和来年夏天的布鞋。她把日子安排的有板有眼儿疏而不漏,她要在冬天农闲的时候把补旧缝新的针线活都干完,一针一线把母亲对儿子无尽的爱的都密密地纳在鞋底上。
后来我步入社会,也为人父为人师才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这是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我感染我,干任何事情都不要怕苦怕累,真诚做人踏实做事。
如今我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年了,翻开尘封的岁月,童年的一些往事经常回到我的梦里,睡梦中母亲的音容笑貌常常让我热泪盈眶,梦醒后空落落的心头沮丧地发现清泪浸湿了枕头。我好想母亲,想母亲的故事,想母亲的烤馒头烤肉干……
虽然母亲离开我也已经几十年了,可是她永远活在我心中,母亲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每逢年节回去上坟祭祖,都要进老屋看看,总觉的我的体温渗进老屋的泥土,我第一声啼哭、第一声欢笑、第一首童谣,那样响亮地迂回在老屋上空。现在每每看到炊烟总能勾起我许多幸福的回忆。炊烟是村庄的风景。炊烟是村庄的生命。童年的村庄是炊烟的村庄,童年的炊烟是村庄的炊烟。炊烟是一根长长的绳索,一头是饭菜清香,一头是孩子们的垂涎欲滴。炊烟里有妈妈亲切的呼唤,声声唤着的乳名,缠着炊烟缭绕在村庄沟沟壑壑的额头,那声音便是炊烟的声音,是村庄的声音。那声音飘着饭香,氤氲着泥土的原汁原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兴起,火盆也早就光荣地退役了,取而代之的是火炉和暖气。历史好像把我永远定格在那个年代,让我深深地陷在历史的深度不能自拔。普通的火盆盛满一段历史,诠释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演绎一个古老的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让那些风干了的历史,沉淀出母亲心中的圣火,火光闪烁,永远照耀着我,燃烧着我……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