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民生新闻创新性采写探究

2018-12-13 02:47倪世月
新闻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广播媒体民生新闻创新

倪世月

【摘 要】广播民生新闻因其主要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容易引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是近年来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之一,受众面广、受众人数多。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兴起,媒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各媒体纷纷推出民生新闻节目,逐渐暴露出内容同质化、低俗化、娱乐化等弊端,严重干扰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也影响了广播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在这种背景下,广播媒体要积极进行民生新闻的创新,为广大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民生新闻作品,促进广播媒体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广播媒体;民生新闻;采写;创新

何谓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准,报道风格通俗亲切,及时反映民众日常生活、关注百姓喜怒哀乐的新闻。广播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角是普通民众,走亲民化路线,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高高在上”的形象,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深受广大听众的追捧,尤其得到本土听众的关注和参与,掀起了广播新闻的收听热潮,一度成为广播播出节目的主要内容。随着媒体分众化时代或“窄播”时代的到来,加上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广播媒体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加巨大,广播媒体为了提升媒介市场占有率,纷纷推出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导致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出现同质化、低俗化等倾向,极大削弱了广播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听众收听“忠诚度”的下降。在媒介发展的新时期,广播媒体要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探寻个性化生存途径,做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民生新闻,打造高品质民生新闻节目以及品牌栏目,重新塑造民生新闻的形象,最大程度地吸引广大广播听众的关注和收听。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这是一个需要广大广播记者认真思考的课题。广播民生新闻报道除了要遵循“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原则,尊重广播新闻的内在规律外,还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与探索更好的采写技巧和新闻编排技能,制作出内容丰富多彩、可听性强且又有深度的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新闻一线工作经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新时期的广播民生新闻。

一、以“受眾”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报道主题

众所周知,无论什么类型的广播节目最终都是面向受众播放的,受众喜爱与否直接关系到广播节目的收听率,广播民生新闻更应如此。民生新闻的内容取材更多关系到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活琐碎之事,因此,广播民生新闻要围绕“受众”这个中心,做到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从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主题出发,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与报道语言,站在听众角度娓娓道来,将老百姓身边典型的事和人报道出来,引起听众的心理共鸣,满足他们日常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但这不等于说广播记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选题,而是要在符合党和国家政策制度范围内,报道最有新闻价值的民生新闻,要起到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二、发挥广播优势,写“活”民生新闻

广播媒体不同于其他媒体,因其依靠声音传播的特质,广播比电视、网络更能适应困难的环境,更适合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发展,可以说,广播与基层民众的关联性更强。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广播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要大量运用同期声,引进先进数码技术,录制现场声音,使听众在收听节目时如身临其境,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参与新闻事件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做好广播民生新闻。

随着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没有精彩内容的广播节目一般不会激起受众的收听兴趣。面对各种各样的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受众最终会选择更加优质的节目,这就要求广播记者要写“活”民生新闻,将新闻报道中的人和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让受众有种“声临其境”的感受。

三、挖掘新闻内涵,进行深度系列报道

广播民生新闻虽然报道的重点是普通老百姓,但不能因此就随意取材,广播记者要认真筛选各种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深挖新闻内涵,升华新闻报道的意义,让广播民生新闻能为百姓的生产、生活、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解决百姓普遍关注的实际困难。深挖新闻内涵,对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多方面的深度系列报道,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印象,从而让受众养成持续关注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的习惯,稳定和提升广播节目的收听率。

四、创新新闻报道手法,做到“雅俗共赏”

广播民生新闻节目既要覆盖不同的地域,又要面向不同的收听群体,由于每个听众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对信息的需求各异,如何照顾到更多听众的收听需要,广播记者需要牢牢抓住听众的心理,深入到群众中去,切身体会群众的疾苦,找准受众信息需求“痛点”,对广播民生新闻报道进行创新。在新闻的选材和报道方式、切入角度上,要特别注重引导受众从善审美,同时拓宽新闻题材的视野,在“大主题”下寻找并策划贴近本土受众的“小选题”,从而以小见大、由浅及深,反映民众的意愿,做成“雅俗共赏”的新闻大餐。

五、加强言论评述,提升民生新闻品质

在媒介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新媒体时代,为了增强广播民生新闻的竞争力,需要提升民生新闻的档次,增加新闻的影响力,而评论是各大媒体常用的一种提升品质的方式。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多媒体工具的普及,听众发表评论的渠道增多,基本上实现了“事事可评、人人可评”,如今评论在广播民生新闻中的份量不可忽视。广播民生新闻可以加入专家或知名评论员的点评,既点出事实,又提出观点,尤其对社会热点问题,如涉及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养老等方面的新闻事件,广播记者在进行常规报道时,除了详细明了地叙述新闻事件的各个新闻要素外,还可以加入评论,增加新闻的可听性,引发听众的思考,从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或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新闻事件得到更好、更及时的处理,彰显广播媒体的社会责任。但是广播民生新闻中的点评,一定要以客观事件为依据,不能妄议、非议,不要激起社会负面效应。

六、开辟反馈渠道,注重与听众的互动

之前广播媒体基本都是单向传播模式,即“我播你听”,受众一般只能被动地收听广播新闻,不能随意挑选自己想听的广播节目,不利于突出听众的主体地位;就算想表达自己的收听感受或对节目改进的建议,却没法找到反馈意见的渠道,这无形中影响了受众的收听热情。因此,广播电台和广播记者应该重视受众的参与度,积极开通电话热线、网络论坛等渠道,鼓励广大受众参与到广播民生新闻的采写和编播环节中去,加大与听众的互动交流频率,及时采纳受众提出的合理建议,不断优化广播民生新闻节目。此外,通過举办与受众的交流活动,也能从中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增加采写“独家新闻”的几率。

七、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渠道

广播节目的信息载体是声音,优点是传播迅速、响应快,但也受到信息形式单一、信息转瞬即逝、传播距离受发射台信号强度等的限制。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传播信息,理论上可以覆盖全世界大多数地区,只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台式电脑等设备都能够接收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信息传播的不足,使广播的信息内容和传播范围均得以拓展。此外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电台的需求开发出不同的功能模块,例如内嵌官方网站、发布和接收活动信息、汇总统计相关数据报表,这些全新的功能为电台增添了触角,也增加了运营模式,电台的信息形态也不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声音传播。

民生新闻借助新媒体传播,可以有效扩大传播范围,在受众中形成更持久的关注。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方式也会在民生新闻中得到体现,有利于使新闻事件形成热点。比如,安徽广播新媒体音频客户端“达耳闻”,定位于音视频垂直细分市场,以声音产品为主,内设听新闻版块,集结全台各频率热点民生新闻于一个版块,有利于受众选择收听,形成收听共振,扩大了影响力。

总之,广播民生新闻作为广播节目的主要内容,广播媒体必须高度重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和发展,并结合广播电台的实际情况,加强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拉近广播与听众的距离,彰显广播媒体的社会责任。通过广播民生新闻报道,将“小民生”转变为“大民生”,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全力做好有特色的民生新闻,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率,不断增加广播媒体的广告收益,促进广播媒体进一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罗连.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新闻传播,2017(03):58.

[2]冯昱开.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平衡性研究[J].新闻窗,2010(05).

[3]刘存宽.论民生新闻发展的新趋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

[4]黄尚建.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04).

[5]易前良.“民生新闻”的理论阐释[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广播媒体民生新闻创新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广播媒体广告价值最大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