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蕾
8月31日,在第七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决赛期间,为衔接产业需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2018中国软件产教互动工作座谈会在南京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软件产教互动联盟主办,中国信息化周报社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工信部信软司副司长李冠宇、广东省经信委电子信息软件处调研员邹林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锡民、南京中新赛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明意、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河燕、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王忠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来自地方软件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代表、骨干企业代表,以及高校、职业院校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创始院长陈钟主持。
树立科学人才观
加快软件产业创新发展
倪光南院士在会上发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国软件业的机遇”主题演讲。他提出,当前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软件人才需求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需求,极大地推动、促进了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冠宇在致辞中指出,软件产业发展应以人才为本。当前,与软件产业持续发展和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的形势相比,软件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下一步,工信部将从四个方面完善软件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做法、新模式;二是鼓励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强化信息技术新工科建设;三是鼓励创新创业,把双创工作作为充分挖掘软件人才潜能的有利抓手;四是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作为加快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和战略支撑。
广东省经信委电子信息软件处邹林华调研员就广东省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策略三个方面与参会嘉宾做了分享。
他表示,当前软件产业已步入高速增长、快速迭代的爆发期,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面临着很多难点。对此,广东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策略有三方面:一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支持高校在产业集聚区开办分校。二是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激活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作用。三是持续深入推动产业型软件人才和复合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工作。
产教融合实践
培养卓越软件人才
黄河燕在题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产学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演讲中提到,推进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实施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有效协同起来,需要做几方面工作:一是在课程体系层面,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融入现有重大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更新既有课程知识体系;二是在教育教学方法层面,要鼓励实践性教学,把先进的科研方法带入研究型教学中,满足新工科内涵特征的需求;三是要以产业需求为驱动,以企业项目为载体,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推动工程教育链的贯通,实施产教有效融合。
作为企业,东软在培养国际化、实用化产业人才方面极具探索精神。陈锡民分享了“东软的产教融合之路”。他提出,东软产教融合实践的特点是实现了与东软产业发展的高度互动。东软睿道能够结合东软自身项目管理方法、产品开发流程,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实训平台,以云平台方式服务、培养更多学员。此外,东软还通过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面向高校展开创新创业合作等方式,面向新技术应用需求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诉求提供专业化支撑,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王忠杰發表了“加快新工科建设 培养卓越软件人才”的演讲。他提出新工科教育必须贯通多个专业领域,才能迎合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软件工程的新工科建设也要围绕软件本身特色进行跨界。此外,他建议,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如果把企业通过培训来实现学生掌握技能和企业实际需求融合的做法提前至大学阶段,效果会更好。
王明意发表了“中新赛克产教发现探索”的主题演讲。他介绍说,为解决目前大数据从业者及相关专业学生实验资源缺乏的问题,中新赛克搭建了高校大数据基础实验平台,通过提供资源共享、集群管理以及实验操作等功能,服务于相关专业群体。
在圆桌交流环节,来自新华三、南大通用、广联达的企业高层和来自西北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院校领导从各自视角分享了产教融合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如在政策层面要鼓励企业与学校双方全程参与的嵌入式培养模式,在实施层面要考虑将企业组织的岗前培训与校企深度融合项目相结合,企业可提前更深入地介入学生培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