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因与制约: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①

2018-12-13 01:33高运胜李之旭
法国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欧

高运胜 李之旭



动因与制约: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①

高运胜 李之旭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欧盟一直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投资与技术来源国,但2017年中国对欧投资已经接近吸收欧盟投资4倍,欧盟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最大目的地,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深入分析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动因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研究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欧盟一体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容克计划”、“16+1”合作机制推进等原因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带来战略机遇。但欧盟统一投资政策实施,欧盟技术、劳工与环境标准等仍会起到制约作用。论文针对性从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BIT)签订、完善“16+1”合作平台等视角提出扩大中欧投资合作建议。

对欧直接投资 战略动因 制约因素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欧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来源国与技术输出国,在中欧建交43年历史进程中,经贸往来一直都是发展双方互利共赢关系的支柱和主要推动因素。欧债危机后虽双边贸易增长率下降但中国对欧盟投资却呈现稳步增加趋势,欧盟已经成为中国在海外投资增长率最高的地区,自2010年起中国对欧盟投资已经超过欧盟对中国的投资。2016年对欧投资存量占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41.9%,成为中国最大对外投资目的地。欧盟一体化进程、经济发展长期低迷、英国脱欧为双方经贸投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对欧盟单方面直接投资激增至351亿欧元,而同期欧盟对华并购支出则持续下滑至77亿欧元,仅占中国对欧投资的四分之一②。2017年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11年以来首次显著下滑③,但对欧洲投资存量增长76%达到810亿美元④,同期对北美投资下降36%至300亿美元。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剧烈,也为中国扩大对欧投资、规避美国设置贸易壁垒提供了战略契机。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与欧债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与维持一定就业水平,欧盟加大吸引外资力度,而中国企业基于获取技术、市场和品牌等动机,逐步扩大对欧洲的投资规模,但根据《里斯本条约》的规定,对欧盟直接投资事项划归为共同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属于欧盟专属管辖范围,虽增加制度性壁垒,但也带来市场扩大的机遇。同时,截至2017年,欧盟对华投资仅占对外投资存量的4%,中国投资也只占欧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双边投资额相对于双边贸易额而言,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目的地,深入剖析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国际政治因素,对分析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一步良性发展中欧贸易投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高效的投资欧盟方向指引。

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现状

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欧双边经贸数额持续增长,同期中国对欧盟投资也维持快速增长,尤其是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近5年以来对欧投资存量增长了2.4倍,投资行业区域分布日益多元化。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双边呈现不均衡

欧盟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先进的技术等很多优势,中国企业都对在欧盟投资的长期前景充满了信心。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上升了22倍。中国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35.9%,而中国投资欧盟年均增长率高达57%⑤,多数年份中国对欧盟投资的年增长率都高于对全球投资的年增长率。截止2016年底,中国共在欧洲设立直接投资企业4100家,占境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1.3%,已覆盖欧盟所有28个成员国⑥。

图1 2010-2016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流量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7年》。

注:2016年中国对欧盟投资流量金额99.9亿美元,同比增长82.4%,占对欧洲投资流量的93.5%。

由于中国国内过高储蓄率,以及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投资机会,中国投资欧盟激增,但双边直接投资呈现不均衡态势。从2003至2015年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占中国OFDI总额平均4.2%,而同期欧盟对中国FDI占比不到1.46%。欧盟在中国大陆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为1680 亿欧元,而欧盟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6 万亿欧元,吸引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为2.4万亿欧元⑦,但同时也体现出双边投资巨大增长潜力。

资料来源:商务部对外投资公告及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二)中国对欧盟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化,广度与深度不断提升

中国投资者与其他国家投资者在欧盟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在世界最大的市场上销售他们的产品,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并利用欧盟丰富的技术资源、人才基础和品牌优势。中国对欧盟投资日益多元化,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行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在欧盟的投资近年来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投资涉及到20多个行业,2016年投资存量排列前五名的依次为:制造业160.7亿美元(23%)、采矿业153.4亿美元(22%)、金融业140.5亿美元(20.1%)、批发零售业72.6亿美元(10.4%)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55.8亿美元(8%),五大行业占比达到83.5%。相对于2008年,制造业、金融业与商务服务业投资比重稍有下滑,批发零售行业稍微上升,同时2016年投资更多开始转向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农业。

表1 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三)投资区域分布变化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6年末,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为698.4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5.9%。存量在3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六个,分别为荷兰、英国、卢森堡、德国、法国、瑞典,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205.9、176.1、87.8、78.4、50.2和35.5亿美元。荷兰是中国直接投资存量最大国家。近年来,中资企业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在德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十分显著,2014与2016年中国投资德国流量均增加接近20亿美元。中国对法国的直接投资存量近两年出现下滑,从2014年84.4亿美元降至2016年51.1亿美元,但中国也是仅次于日本第二大投资国,中国对法国的投资的形式包括企业并购、研发中心、合作区项目、设厂生产等,电子和数码设备成为第一大投资领域;中国对英国的直接资存量达到了176.1亿美元,且一直稳定增长,英国也是中国投资欧盟项目数最多的国家,占比22%。

表2 2008-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按照2016年投资存量数据从高到低排序。

由表2可见,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先进的西欧和中欧地区。当然,当然虽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以及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模式的深入开展,排名前6位的中东欧欧盟成员大多在2012年“16+1合作”及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迅速增长,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欧盟中东欧成员国将是中国长期投资的目标。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动因

欧债危机后,欧洲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各国政府渴望有外资注入来增加收入和就业,提振陷入低谷中的经济坏境,同时欧盟制造、采掘、汽车和金融等行业非常发达,是规避欧美国家贸易壁垒、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的理想投资地,成为中国企业融入欧洲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基地和“一路一带”的重要支点。中国向欧盟投资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取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品牌转移,并且有利于中国通过与欧盟双边投资及贸易协定的签署参与全球投资规则⑧,推动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迁

同时虽然大西洋两岸美国与欧盟拥有相似的价值观,但双方利益开始出现背离,而中欧则出现趋同。在中欧关系上,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抵御气候变化与中国利益攸关,北京与布鲁塞尔的共识远超华盛顿与布鲁塞尔⑨。对欧盟来说,要推进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为核心的中欧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谋求更强大欧洲愿景的全球战略能够长效发展,就更应该与中国这个全面战略伙伴深化贸易投资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⑩。英国脱欧、特朗普奉行“美国第一”政策及欧盟管理全球化方案的根本缺陷与局限,欧盟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重新定位⑪,为中国与欧盟共同推进全球化进程发挥潜在领导作用留出空间。随着特朗普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议,中欧双方表达了对协定坚定地支持,双边会在气候数据共享与透明度、气候及绿色发展融资方面深化合作。虽然中国与欧盟知识产权争议不断,尤其是双边直接投资领域⑫。

随着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但2018年7月26日欧盟与美国达成相互之间避免贸易战的协议,并一致同意开启以零关税为基础的欧盟、美国与日本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而欧盟统一大市场为中国企业带来众多投资机会,可以绕开欧盟贸易壁垒,发挥进入更为广阔市场重要桥头堡作用⑬。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容克计划”战略对接

为了降低欧债危机对欧盟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不利影响,欧盟2014年出台高达3150亿欧元大规模投资的“容克计划(Juncker Plan)”,重点内容涉及战略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教育、研究与创新、人力资本、再生能源与能效项目,而中国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队伍、技术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且欧盟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投资合作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息息相关⑭。“一带一路”倡议与“容克计划”对接,还能够充分发挥中欧双边产业结构互补性。欧盟在装备制造、汽车、交通、化学和制药等领域具有优势,中国在纺织品、成衣、鞋子、家用电器、ICT消费电子等方面更有竞争力,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欧洲设立研发、设计和信息中心,通过与欧盟企业合作推动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并有望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技术上的超越式发展,且合作从传统制造领域已转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⑮。

(三)欧盟统一投资政策实施

按照《欧洲共同体条约》归档,欧盟投资政策决定权由各成员国自行掌握,在不违背有关条约和欧盟法律的前提下,各成员国可根据情况制定各自的投资管理政策。但2009年12月《里斯本条约》生效后,外国直接投资正式纳入欧盟共同贸易政策范畴,成为欧盟专属权限。欧盟可代表其成员国对外开展投资协定谈判,内容包括投资市场准入与投资保护,有权审批欧盟对外签署的贸易投资协定,并就欧盟重大贸易投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欧盟法院负责监督欧盟法律实施,解决争端并进行司法解释。各个成员国只能制定涉及投资促进措施。中国已经与欧盟28个成员中26个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⑯,各个国家相关规定差别较大,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门槛与成本。

(四)“16+1”合作机制逐步推进

“16+1”作为中国与中东欧地区重要的战略合作平台,包括每年国家领导人会谈、国家经贸论坛、金融机构互设与合作、农业部长级会议等合作机制。“16+1”合作机制建立至今接近6年,已发展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稳固、务实、灵活的机制保障,也成为中欧三大对接战略之一。中东欧地区独有的产业与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区域性支点作用,是 “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地⑰。中国工业化进程30多年经验、资源与中东欧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具有较高互补性,且多数中东欧国家,如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国高科技与传统机械制造具有较高水准⑱。

同时对欧盟投资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会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分摊研发费用和生产、管理成本,增加企业边际收益,提高研发投入及进整个行业的生产率提高,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显著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地位的升级⑲,是中国跨国企业获取所欠缺的市场(分销渠道或客户网络)、专有技术、人力资本与品牌等战略资源重要途径。欧盟是中国在非自然资源领域首选投资目的地,有较为发达的技术水平与成熟的市场环境,既有利于提升中国对外投资质量和管控投资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中国企业改善技术、品牌、提高附加值等战略需要,同时欧洲市场对中国投资仍持相对开放态度,欧洲企业并购估值也较为合理,债务危机后需要长期治理导致欧洲对中国投资也有巨大长期需求⑳。

中国投资提升了欧盟成员国就业水平[21]。中国对欧盟投资的共计2700多家企业共雇佣了13.37万名当地员工[22],其中428个绿地投资项目创造了1.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而并购项目往往涉及濒临破产企业,反而创造的就业岗位更多,如烟台万华企业集团收购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工业园区,建立欧洲供应中心,直接创造2000多个就业职位[23]。同时,受欧债危机影响的欧洲经济增长乏力,私有部门公共投资受到严重制约,中国投资为欧成员国提供了市场稀缺的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建设资本[24]。

四、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欧盟和中国在中国转型期的历史性时刻成为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欧盟“容克计划”对投资的需求促使中国对欧盟投资存在较大潜力,然而双方都承认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投资速度快,但单项投资规模偏小,在区位分布方面,投资发展中国家占多数,在产业分布方面,以资源开发、技术开发为主要投资领域,处于对外投资初级发展阶段,是一种“价值链延伸型”的直接投资[25]。欧盟层面也担心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大量投资回流可能会导致其经济动荡[26]。

(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制约

2009年12月《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成员国吸收外资正式纳入欧盟共同贸易政策范畴,外资市场准入、投资保护和涉及竞争领域的并购审查权已由成员国管理转为欧盟专属权限,在2013年11月举行的第十六届中欧峰会上,双方同意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取代成员国和中国之间现有的投资协议。从中欧已经开展17轮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结果来看,主要围绕文本展开,这些转变对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欧盟直接投资带来制度规则性障碍,欧盟会增加整体要价,也成为双方谈判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27]。

(二)中国投资企业的市场准入问题

欧盟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包括来自中国)奉行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尽管在细节方面每个成员国之间会有所不同,一般投资立法没有关于新公司成立立法形式选择和本国公司持股最低比率的限制。虽然在中国的投资者心目中欧盟有着开放和友好的投资环境,但中国潜在投资者仍然担忧面临欧盟及成员国监管机构在国家安全和公平竞争方面日益严苛的审查。欧盟国家环保、劳工方面成本比较高,且对外来投资存在较多内部限制,比如部分成员国对中国企业派驻欧盟员工实施严格的签证与工作许可制度。中国企业不仅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销售渠道和品牌等方面相对于欧盟企业竞争力较弱,同时在管理经验、人才、资本及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处于劣势[28]。

(三)欧盟标准与数据保护

中国企业欧盟投资对象偏向于巨大市场或金融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如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国家分布高度集中。但中国与欧盟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商业制度规范,欧盟担忧中国国有企业的非商业动机而是政策驱动,可能会对中国投资还设置种种投资壁垒,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政府采购规则、企业所有制类型、技术转移、融资困难、欧盟技术和劳工标准、争端解决机制等[29]。中国的企业标准往往不被欧盟认可,且欧盟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以及环境保护,颁布了700多项技术标准。另外,欧盟对其成员国内部的投资在劳工、税收、销售、环保等都有很多严格复杂的规定,例如员工福利保障措施、雇员比例等的法规要求非常严格,将会使中国企业的投资成本和合规成本将大幅度增加。2018年5月25日,由欧盟议会制定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经过2年过渡期后正式生效,目的希望保护个人数据权利与促进数据流通并重:一方面加强本土用户数据权益保障,企业也可通过给消费者一种自身数据被合理存储和保护的安全感,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另外一方面欧盟通过建立简明及现代化的法律规则,为欧盟企业创新发展和促进欧盟“数字单一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数据流通会一定程度推动欧盟数字经济增长。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从中国投资欧盟动因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入手,剖析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容克计划”、欧洲一体化进程、“16+1合作”机制深入推进等因素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提供了战略性机遇,区域选择中德国、英国与法国等欧盟老成员投资流量依然增长较快,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占比也快速提高。但“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从欧盟共同和成员国相对独立的双层对外政策体系两个层面实现中欧对接,且欧盟标准及对某些特殊敏感行业的限制、统一投资政策的实施、投资政策与环境的变化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到欧盟投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中国企业欧盟投资顺利开展,政府和企业层面均应该做出应对之策。

(一)发挥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用,加快中欧间推进BIT谈判进程

2013年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之际,双边领导人共同签署《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欧间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重要因素。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重大变迁,丰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尽快完成投资协定(BIT)谈判,可以简化欧盟对外来投资审批的繁琐程序,加快中国标准被欧盟认可的程度,减少欧盟很多国家对中国的投资行为固有的谨慎态度,中欧双方可能条件下开启自由贸易区谈判,丰富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内涵。[30]利用中欧BIT谈判机遇,中国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双边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水平,减少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早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及负面清单,切实改善营商环境,为欧盟企业在中国投资减少障碍,也会增加增加与欧盟市场准入谈判的筹码,更多接纳中国的直接投资。

(二)进一步深入利用“16+1”合作平台

中国对欧盟投资可以选择中东欧地区,这些新兴国家地处欧洲中心的区位优势,公路、铁路、航空和河运网络完善,是通往欧洲腹地的必经之路。作为中欧间非传统合作框架,“16+1合作”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更新更为宽泛合作框架,其机制本身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只会加快欧盟一体化进程。[31]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对欧政策总的方针政策,即使在英国退欧公决之后,中国仍坚定重申支持欧洲一体化,乐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一定程度上打消欧盟疑虑,相关领域会议应该邀请欧盟官员、企业与智库积极参与讨论。所有的投资项目均应该在欧盟竞争与贸易规则内公开招投标,积极邀请欧盟企业参与并共同围绕全球价值链展开生产布局,部分程度解决欧盟劳动短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32]。

(三)深入了解欧盟投资政策及投资环境变化

2017年9月欧盟委员会颁布《有关外国投资者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法规草案》虽然获得欧洲议会与各个成员国审批还有待时日,但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及地区保护主义风潮兴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欧盟最新的外国投资审查规则及贸易政策对欧盟境外对欧投资的影响仍备受关注,尤其对来自于政府直接出资和投资由第三方政府控制或补贴,一方面防止外国政府获取关键基础设施、技术及原材料的控制权,以及扭曲市场竞争[33]。关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包括能源、航空、交通运输、通讯、数据储存、金融设施等;关键技术则包括机器人、航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军民公用技术、半导体及核技术等;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安全,以及获取或控制敏感信息的渠道及能力[34]。

欧盟成员政府均成立经济发展促进机构(例如法国政府投资部、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等)向那些想要投资的外国公司提供市场准入到开始创业整个过程的帮助,最终目的为了增加本国的就业数量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欧盟总体欢迎外国投资者,如荷兰等国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相对自由,外国企业可享受国民待遇,在法律范围内,外国企业和自然人都可以在设立独资、合资企业,同时也可以并购当地企业[35]。除了少数特殊行业,如军工生产、铁路等,外国企业可以在任何行业投资。但近阶段一些国家增加了对敏感行业及投资主体为国有企业的限制。

在推进中国企业投资欧盟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比重,将自由贸易试验区真正建成对外投融资的平台,消除欧盟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及其核心技术强制性转让的担忧。欧盟整体属于进入服务经济阶段,大多数成员国服务业就业人口超过70%。行业选择中可以考虑欧盟信息、通信、物流和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仅能够提升中国服务业技术水平,降低服务贸易巨额逆差,而且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增加当地就业,在劳动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遵从欧盟标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树立中国企业“走出去”良好形象。

①论文中提到中国对欧盟投资仅指中国大陆地区,“16+1”中仅指欧盟11个中东欧成员国。

②资料来源自荣鼎公司(Rhodium Group)和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发布报告,数据与中国商务部等发布《对外直接投资公报》存在出入,原因在于国外研究机构只统计了我国对欧盟单方面投资支出,而《对外直接投资公布》统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指境内投资主体对外直接投资额中扣除反向投资额后的净额,当期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简称流量,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

③2017年12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了《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8年1月25日,商务部、央行、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联合印发《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报告暂行办法》,将重点督查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以上的对外投资,对敏感地区、敏感行业对外投资进行重点督查,并重点督查出现重大经营亏损的对外投资。同时欧美等东道国对外资的严格监管审查,2016年有30项交易被取消(欧洲20项、美国10项),总价值高达740亿美元。

④由于数据收集等原因,论文个别地方会采用中国投资欧洲数据替代投资欧盟数据。

⑤数据来源:2016年国家统计局。

⑥数据来源:《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7年》,第106页。

⑦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欧盟)》,2017,35页。

⑧赵柯:《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特征、动因及趋势》,载《国际贸易》2014年第6期,55页。

⑨(美)丹·斯坦伯格:《中国为何从美国转向欧盟寻求贸易和投资》,http://cn.chinausfocus.com/finance-economy/20170703/17807.html, 2017年7月3日。

⑩房乐宪、关孔文:《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政策内涵及态势》,载《和平与发展》2017年第4期,72页。

⑪王展鹏、夏添:《欧盟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管理全球化”与欧盟贸易政策的演变》,载《欧洲研究》2018年第1期,88页。

⑫ 2018年6月1日,欧盟提请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指责“中国以不公平手法要求在华欧盟企业转移技术”,不符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世贸组织规则。

⑬李计广、李彦莉:《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估计》,载《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76页。

⑭金玲:《“一带一路”与欧洲“容克计划”的战略对接研究》,载《国际展望》2015年第6期,5页。

⑮见雅克·佩克曼斯、陈新、丁纯、金玲等学者2017年5月28日在上海论坛“亚欧能否拯救全球化—基于亚欧合作视角”分论坛上讲话。

⑯爱尔兰没有与中国签到BIT协议,比利时与卢森堡共同签订BIT协议。

⑰中国工商银行研究报告:《“16+1 合作”机制下中东欧机遇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2018年第16期。

⑱刘再起、王阳:《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动因》,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8期,第30页。

⑲杨连星、罗玉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价值链升级》,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6期,62页。

⑳崔洪建:《中国—欧盟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及前景》,载《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1期,53页。

[21]常健聪:《中国对欧盟跨境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及启示》,载《亚太经济》2015年第1期,110页。

[22]中国在欧盟开办企业及就业数据来自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2016》,第31页。

[23]综合商务部统计数据与美国荣鼎咨询公司报告。

[24]庞明川、刘殿和、倪乃顺:《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载《财贸经济》2012年第7期,82页。

[25]姚枝仲、李众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载《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135页。

[26]常健聪:《中国对欧盟跨境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及启示》,载《亚太经济》2015年第1期,109页。

[27]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公报(欧盟)》,2017年12月,12页。

[28]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家(地区)指南-欧盟》,2017年版,26页。

[29]高运胜、尚宇红:《中国高铁产业投资中东欧国家竞争力分析—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视角》,载《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31页。

[30]由于2017年7月日本与欧盟率先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框架协议,包括已经达成的越南与欧盟的自贸区协定,正在磋商的欧美自贸区协定(TTIP)等,将会对中国产生贸易与投资转移效应。

[31]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2018年5月31日在柏林答记者问,回应欧盟对“16+1”担忧的观点。

[32]山多尔·库绍伊(匈牙利前驻华大使):《如何打消欧盟对“16+1”的疑虑》,载《环球时报》2017年11年28日。

[33] Ninette Dodoo:《欧盟确立外商直投审查框架》,载《中国外汇》2017年第20期,20页。

[34]欧盟2017年9月公布了新的关键稀缺原材料目录清单:锑、铍、硼酸盐、钴、焦煤、萤石、镓、锗、铟、镁、天然石墨、铌、磷矿石、金属硅、钨、铂族金属、轻稀土和重稀土、重晶石、铋、铪、氦、天然橡胶、磷、钪、钽、钒。其中焦炭定义为临界稀缺原材料。

[35]商务部:2015 年度《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荷兰》,37 页。

【项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2017年度项目“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投资建立经济园区的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A05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6BJB006);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基金课题(KT201803)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林)

猜你喜欢
中欧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中欧班列开行十周年
中欧民间大使——季波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斯洛文尼亚:上帝宠爱的中欧人间天堂
“一带一路”的火车头中欧班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
中欧食品安全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中欧遥感科技合作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