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加减辨位治疗小儿慢性咳嗽42例分析

2018-12-13 07:29李瑞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体征小儿实验组

李瑞丽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洛阳 471002)

临床儿科病症当中,慢性咳嗽比较常见,是一种咳嗽症状连续超过4周且胸部摄片检查提示正常的疾病,主要由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等所引发,病灶可位于胃食管部、咽喉部和肺部,故临床将慢性咳嗽分成了胃源性咳嗽、咽源性咳嗽以及肺源性咳嗽这三种病理类型[1]。目前,临床医师可采取常规对症疗法来对慢性咳嗽患儿进行施治,如止咳平喘、应用抗生素以及激素类药物等,但疗效不佳,且药物副作用大,尤其是激素以及抗生素的长时间应用容易引发肝肾损害,为此,临床需要寻找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治疗手段。故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84例慢性咳嗽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止嗽散加减辨位疗法在小儿慢性咳嗽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慢性咳嗽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男 23例,女 19例;年龄 2~11岁,平均(6.89±1.34)岁;病程 4~13 周,平均(8.21±1.65)周;胃源性咳嗽7例,咽源性咳嗽12例,肺源性咳嗽23例。对照组男 22例,女 20例;年龄 2~12岁,平均(6.97±1.52)岁;病程 4~14 周,平均(8.57±1.31)周;胃源性咳嗽8例,咽源性咳嗽13例,肺源性咳嗽21例。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均确诊为小儿慢性咳嗽[2];胸片检查均提示正常;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均完整;患儿监护人均知晓同意参与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并正在服用影响机体免疫力药物者;对药物过敏者;依从性较差者;监护人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中途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治疗者[3]。

1.3 治疗方法

1.3.1 实验组 实行止嗽散加减辨位治疗:(1)方剂组成:陈皮 3 g;桔梗 3 g;前胡 6 g;甘草 6 g;炙百部8 g;荆芥 3 g;紫菀 6 g。(2)加减辨位原则:对于胃源性咳嗽者,予以止嗽散合保和丸加减治疗,需于止嗽散原方中加入莱菔子(3~6 g)、山楂(9~12 g)、茯苓(6~9 g)以及神曲(6~9 g);若为胃热明显患儿,加连翘(3~6 g)。对于咽源性咳嗽者,于止嗽散原方中加入小春花(3~8 g)、南沙参(3~6 g)、蚤休(3~5 g)、连翘(3~8 g)以及牛蒡子(3~6 g);针对存在过敏症状的患儿,需加入蝉衣(3 g);针对鼻部症状明显患儿,需加入辛夷(3~5 g)。对于肺源性咳嗽者,大部分属于咳嗽变异性哮喘,需于止嗽散原方中加入野荞麦(6~8 g)、半夏(3~5 g)、老观草(6~8 g)、地龙(3~5 g)以及鱼腥草(6~8 g),发挥抗过敏、解痉以及化痰的作用。(3)用法用量:水煎留取汤汁约300 ml,于早、晚两次分服,每次150 ml,1剂/d。治疗1周为1个疗程,总共需要治疗2个疗程。

1.3.2 对照组 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氨溴特罗口服液(国药准字 H20040317),2~3岁患儿,服用7.5 ml/次;4~5 岁患儿,服用 10 ml/次;6~12 岁患儿,服用15 ml/次,2次/d。治疗1周为1个疗程,总共需要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及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与体征评分情况。(1)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疗2周后,咳痰与咳嗽等症状完全消失,干湿性啰音完全消失,停药后1个月内疾病未复发,为治愈;咳痰与咳嗽等症状明显缓解,呼吸音较为清晰,停药1个月内疾病未复发,为好转;咳痰与咳嗽等症状及体征未改善或者加重为无效[4]。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2)症状与体征评分采用《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分,各项分值为0~4分,4分提示症状或体征较为严重,0分提示症状或体征彻底消失。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症状与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42 42 t P 13.97±2.56 13.85±2.41 0.221 2>0.05 3.69±1.52 6.54±1.37 9.026 1<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我国小儿慢性咳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西医认为小儿慢性咳嗽主要由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这三方面的原因所致[5]。中医认为本病往往由体虚并感受外邪所致,临床通常采取的是中医辨证疗法。止嗽散最早出自于《医学心悟》一书中,为外感咳嗽的治疗方剂,含有百部、陈皮、桔梗、甘草、前胡、荆芥以及紫菀等中草药。其中,百部和紫菀都入肺经,在治疗新久咳嗽中具有显著作用[6]。荆芥具有疏风解表之功效,甘草具有调和诸药以及缓急和中之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化痰之功效。诸药合理配伍,能起到止咳化痰以及宣肺疏风的作用[7]。故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咳嗽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止嗽散加减辨位疗法在小儿慢性咳嗽中的应用效果。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主要由慢性咳嗽所致,大部分是鼻咽部慢性感染,因病灶在鼻咽部,故称为咽源性咳嗽,中医学认为,咽源性咳嗽通常早期感受外邪后,因平素体虚,抑或是治疗不恰当等,正虚邪恋,最终导致本病[8]。在治疗的过程中,于止嗽散的原方中加入一些具有祛邪功效的药物,如蝉衣、小春花、牛蒡子以及蚤休等,以增强清利咽喉之效,并由此实现祛邪止咳的效果。

小儿支气管和气管较为狭窄,黏液腺分泌旺盛,且黏膜柔嫩,容易发生痰液阻塞的情况,加之纤毛运动及清除能力比较差,极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干咳、少痰,多在晨起或夜间时发作,症状较为明显,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时间超过1个月,在遇冷以及运动后,症状加重,通过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偶尔出现打喷嚏等情况,伴过敏性鼻炎、湿疹以及荨麻疹等。胸片检查提示正常,实验室检查提示无明显感染表现,故应用抗生素不能起到较为理想的疗效。该类患儿通常由咳嗽变异性哮喘所致,病灶位于支气管和气管,所以被称之为是肺源性咳嗽。中医学认为,肺源性咳嗽通常由痰湿内蕴、遇感所致,治疗时要遵循止咳化痰以及疏风宣肺的原则,需于止嗽散的原方中加入野荞麦、老观草以及地龙等中草药,以起到止咳、抗过敏以及解痉挛的作用。

若慢性咳嗽患儿的病因为胃食道反流,则病灶于胃,即可判定为胃源性咳嗽。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小儿慢性咳嗽当中,胃源性咳嗽所占的百分比在6.25%左右,患儿在发病后可表现出咳嗽以及胸骨烧灼感等症状,咳嗽多发于夜间,进餐后症状加剧,通常伴有嗳气、胸闷以及反酸等症状,由饮食不节所引发,需于止嗽散的原方中加入具有具有消食和胃功效的中草药。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症状与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止嗽散加减辨位疗法在小儿慢性咳嗽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疗效,促进患儿相关症状及体征缓解。为此,临床医师可将止嗽散加减辨位疗法作为小儿慢性咳嗽的一种首选治疗方案。综上所述,于小儿慢性咳嗽中积极采用止嗽散加减辨位疗法,可有效缓解患儿的咳嗽等症状,有效控制患儿病情,改善预后,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体征小儿实验组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小儿涵之三事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