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贤龙|文
与作者联系请搜微信号29255244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做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他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从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在安全管理上也存在“破窗效应”的现象,如果有人带头违反安全规则,就会有其他人也跟着效仿。任何一种不安全的行为或者不安全的状态,都是在向周围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安全现象的扩大化。我们必须警惕那些看起来比较小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一旦对这种行为或状态视而不见或者默认,就等于是纵容更多的人去违反安全规则,会使大家对安全越来越不重视。在安全管理上必须警惕各级领导和老员工的“破窗”行为,他们的违规行为会对安全产生的冲击力、破坏力更大,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效仿。
“破窗效应”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在安全管理上该怎样预防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5点看法:
一是从人性和心理学的角度制订科学合适的规章制度。举个例子,深圳市曾实行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分档处罚”,带头的最高罚100元,跟随的罚20元。这种做法就让行人不愿意去做闯红灯的第一个,一直没人带头了,大家也就都踏实地等红灯了。这种“分档处罚”制度相比以前统一罚20元效果就好很多。
二是要让员工理解安全规则和标准,不能只停留在让员工知道的层面。通过安全宣传、培训或其他活动使员工深入理解规则和标准的要求,其安全行为会增加,违反规则的行为会减少。
三是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非常大,企业要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在塑造人行为时,现场环境起到的作用与企业所传达的安全要求一样重要。整洁、明亮、轻快、舒适的环境会使员工更遵守安全规则、作业行为更安全。
四是推行行为安全观察计划,让各级管理者关注员工的行为并采取正向的沟通行动。
五是倡导员工之间相互干预、相互关爱的安全文化,倡导团队互助的安全价值观。
如果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已经出现了“破窗”现象,又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4点进行弥补:
一是发现了“破窗”现象要及时制止,否则会助长大家的“从众心理”,甚至会让有些员工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二是立即修补“破窗”,现场出现了不安全的状态或隐患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跟踪。
三是要深究原因,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如果是在高风险的区域或高风险的作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行为或状态,就要在公司级的安全会议上讨论。
四是定期对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规律,反思安全体系的漏洞和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对于安全管理上的“破窗效应”,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都应重视。要知道,对“破窗”视而不见就是默认和纵容,会进一步导致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