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鲸园小学 山东威海 246200)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老师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会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竟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数学优质课中文登天福小学张玲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在她的这节课上充分体现《有效教学》书中提到的“有效提问”这一理念。整节课围绕“把什么分一分?怎样分的?”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老师让学生涂探究卡后进行大胆猜测。
接着老师让学生分析比较,理解单位“1”,
这个“?”号在我们的数学中经常出现,但张老师巧妙的用到这里,让学生猜这个“?”号背后隐藏的可以是什么?通过分不同数量的物体使学生体验和感悟平分一个整体得到然后由“具体数量”到抽象的单位“1”,使学生深入领悟到单位“1”的意义。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学生逐步抽象出四分之一的含义,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学习品质。
由此我想到了我以前也曾教过这节课,对于“单位1”这个整体的这个难点也给孩子解释了半天,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有的孩子还不明白,这次一看张老师的这个设计真的是拍案叫好,这个有效的提问把这个难题又抛给学生,让他们来说背后隐藏的可以是什么,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了许多,也游刃有余。后面从四分之一到到几分之几,从几何直观到生活中抽象的分数,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反思评价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走向一个新高度。
所谓关键点就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高区钦村小学的刘洋老师讲授的《特殊的四边形》一课中,刘老师引领学生利用迁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又对比平行四边形来研究梯形。之后老师简单的小结后又进行有效提问:长方形两组平行线相交,想一想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让这一组平行线朝这个方向进行旋转运动,想一想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想一想,继续旋转会得到什么图形?学生进行猜想后,老师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对比平行四边形特征发现: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最后小结:如果用这个大圈来表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这里面的一部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本以为这已经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了,老师又把学习引向另一个深度,接着问:刚刚是边在做旋转运动,边还可以做平移运动!猜想一下,会平移出什么图形?有学生猜测是正方形,最后课件演示,小结:我们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现在又发现了它也是平行四边形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最最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要善于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张玲老师的《分数的意义》最后巩固应用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引导学生巩固建立的数学模型,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促使知识内化,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有坡度地进行引导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缓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课堂上,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用核心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言,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才能让思维向纵深处发展,让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将深度课堂推向新的高度,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