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是心肌瘢痕和/或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室肌不均匀的激活所导致,指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新出现或已经存在QRS波的三相波或多相波,典型者呈RSR′型,但也有多种变异(RsR′型、rSr′型、rSR′型、S波切迹、R波切迹),QRS波时限多数小于0.12 s。三相或多相碎裂QRS波常出现在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对应的2个或2个以上的导联。同一病人同次心电图的不同导联,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滞[1-2]。碎裂QRS波是心肌梗死心电图常见的一个表现,但部分心肌病、肺心病等病人的心电图也可能出现碎裂QRS波,应当注意鉴别[3]。碎裂QRS波的心电图图形特点:QRS波呈三相波或多相波,典型者呈QRS'型,不同导联的碎裂QRS波可呈现不同形态。多相波常由R波或S波的多个顿挫或切迹形成,S波切迹多数发生在S波底部[3-4]。然而,临床发现有一部分病人心电图检查出碎裂QRS波,但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临床资料也无异常,本研究探讨碎裂QRS波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心电图检查中发现碎裂QRS波的287例病人,其中男149例,女138例,年龄45岁~87岁(66.0岁±3.5岁)。所有心电图均由2名有经验的心功能室医生进行独立诊断。
1.2 方法 所有病人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束支阻滞、肥厚型心肌病等,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287例病人中196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诊断为冠心病作为观察组;9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阴性,且无束支阻滞、肥厚型心肌病等异常疾病,为对照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统计描述中交叉表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见表1)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
2.2 两组碎裂QRS波发生率比较(见表2) 观察组碎裂QRS波的发生率为68.29%,对照组碎裂QRS波发生率为31.7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碎裂QRS波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碎裂QRS波发生部位分布(见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下壁碎裂QRS波发生率均高于前壁和侧壁(P<0.05)。
表3 两组碎裂QRS波发生部位分布 例(%)
作为最近被关注的一种无创电生理现象碎裂QRS波,当心肌缺血时,在心电图检查中会发现QRS波上出现切迹、顿挫等改变,在器质性心脏病中发生率较高[5],目前主要用于评估冠心病、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离子通道病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的风险。本研究显示:发现碎裂QRS波的287例病人中有196例确诊为冠心病,发生率为68.29%,而且冠心病病人中下壁碎裂QRS波的发生率高于前壁和侧壁。由此可见碎裂QRS波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预警意义。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健康成年人群中也有很高的碎裂QRS波发生率,下壁容易出现碎裂QRS波原因可能是双侧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交叉重叠,心肌出现广泛纤维化导致心肌的向量发生变化[6-7]。但有关碎裂QRS波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关于健康成人碎裂QRS波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心脏是一个电活动体[8],电活动以均一连续的速度传导,遵循各向同性的规律。心脏组织间或组织内存在解剖和电生理的变异性,使电活动不再以均一的速度传导,即表现为不连续性传导。该理论不仅解释碎裂QRS波发生的心肌疤痕学说,同时为健康成人发生碎裂QRS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9-10];研究显示心脏传导系统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缓慢的退行性改变。传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理论上会导致轻微室内传导延缓或心室除极呈现非均一性,随年龄增加碎裂QRS波发生率有上升趋势,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以下人群,男性高于女性。
本研究证明,碎裂QRS波在冠心病病人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并且主要分布在下壁导联上,因此在心电图检测过程中如果发现碎裂QRS波应高度重视,排除冠心病的可能,碎裂QRS波是高危心肌梗死病人预警指标。碎裂QRS波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临床医生辅助诊断冠心病的一项指标,对心肌梗死高危病人的检出和预警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