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系大白母猪不同阶段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2018-12-13 06:13陈松玲林晓斌卓如意蔡月明
养猪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产死胎产仔数

陈松玲,林晓斌,卓如意,蔡月明

(福建梁野山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龙岩 364012)

在规模化养猪过程中,母猪繁殖性能是衡量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营养因素又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膘情是反映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母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状况和体能储备。研究发现,母猪妊娠期背膘厚与其头胎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有较强的相关性,同体重下背膘较厚的后备母猪在断奶-配种间隔和二胎窝产仔数方面显著优于背膘薄的后备母猪[1]。另外,资料显示,适当提高母猪妊娠期背膘厚能够提高胚胎存活率以及保证胎儿发育的营养需求[2]。背膘厚因易于测量,常作为反映母猪膘情的重要指标。尽管研究者针对背膘厚与母猪繁殖性能做了大量研究,但仍然没有一个适用于不同品种和品系猪在不同繁殖阶段的背膘厚标准。本试验分别跟踪测定加系大白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配种、妊娠和哺乳期等阶段背膘厚,根据背膘厚把繁殖各阶段的母猪细分为4组,系统分析母猪各阶段不同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以确定繁殖期各阶段最佳的背膘水平,为养猪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与试验动物

试验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在福建省某原种场进行。实测1 674头配种时母猪背膘,其中后备母猪481头,经产母猪1 193头;实测1 191头妊娠30 d母猪背膘,其中后备母猪383头,经产母猪808头;实测1 755头上产床母猪背膘,其中初产母猪639头,经产母猪1 116头;实测1 033头断奶母猪背膘,其中初产母猪412头,经产母猪621头;同时进行上产床背膘和断奶背膘测定的母猪772头,其中初产母猪328头,经产母猪444头。全部母猪体况正常,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并且采用相同的饲养管理方式,哺乳期25 d。

1.2 主要仪器及用品

运高背膘测定仪(Renco,Lean-meter),植物油,10 kg电子秤。

1.3 试验方法

在母猪配种当天、妊娠30 d、上产床(妊娠107~110 d)和断奶当天采用超声波测定母猪活体背膘厚,测定部位为最后1根肋骨侧距背中线6.5 cm处,即P2点背膘厚。剪毛涂油测定,待背膘仪显示读数稳定后读取数据并记录。同时记录测定母猪的配种日期和分娩情况,包括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初生窝重等。所得数据用来分析不同阶段母猪的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配种分娩率等繁殖性能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背膘厚参照参考文献[3]的分组方法划分为低背膘组、中背膘组、较高背膘组和高背膘组。

1.4 统计分析

不同繁殖阶段不同背膘厚母猪的繁殖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重比较采用LSD法,母猪产仔性能的统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种当天母猪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1可知,配种当天高背膘组(21~26 mm),后备母猪的配种分娩率最高,达到93.94%;不同背膘厚度在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等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产活仔数随着背膘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产死胎数方面,较高背膘组(17~20 mm)与高背膘组(21~26 mm)显著低于低背膘组(8~12 mm)与中背膘组(13~16 mm);产死胎母猪比例随着母猪背膘厚度的增加而减少。综合以上指标数据来看,后备母猪配种时最佳背膘厚为21~26 mm。

经产母猪的配种分娩率最高为中背膘组(13~16 mm),分娩率是90.94%;不同背膘厚度在产仔数、产活仔数、产死胎数、初生窝重等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在中背膘组(13~16 mm)时最高,分别为13.65头和17.87 kg,产死胎数和产死胎母猪比例在中背膘组(13~16 mm)时最低,分别为1.28头和48.92%。综合以上指标数据来看,经产母猪配种时最佳背膘厚为13~16 mm。

表1 配种当天母猪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2 妊娠30 d母猪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后备母猪的分娩率最高为较高背膘组(17~20 mm),分娩率是94.81%,最低为中背膘组(13~16 mm),分娩率是88.82%;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在不同背膘厚组中差异不显著(P>0.05),最高为高背膘组(21~26 mm),分别为 15.12头和 17.21 kg;产活仔数最高为高背膘组(21~26 mm),为14.55头,显著高于中背膘组(13~16 mm)的12.77头(P<0.05);产死胎数最低为高背膘组(21~26 mm),为0.64头,显著低于低背膘组(8~12 mm)的1.84头(P<0.05);产死胎母猪比例随着母猪背膘厚度的增加而减少。综合以上指标数据来看,后备母猪妊娠30 d时最佳背膘厚为21~26 mm。

经产母猪分娩率最高为高背膘组(21~26 mm),分娩率是95.59%;不同背膘厚度在产仔数、产活仔数、产死胎数、初生窝重等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在较高背膘组(17~20 mm)时最高,分别为13.66头和18.20 kg,其次为高背膘组(21~26 mm),为13.62头和17.75 kg。综合以上指标数据来看,经产母猪妊娠30 d时最佳背膘厚为17~26 mm。

表2 妊娠30 d母猪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3 上产床母猪背膘厚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知,初产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在低背膘组(8~14 mm)时最高,分别是15.18头和13.76头,显著高于高背膘组(23~30 mm)的14.14头和12.58头(P<0.05),产死胎数、初生窝重和产死胎母猪比例不同背膘厚组差异不显著(P>0.05),最高是低背膘组(8~14 mm),分别为1.53头、16.46 kg、45.95%。

经产母猪的产仔数关系为低背膘组(8~14 mm)>中背膘组(15~18 mm)>较高背膘组(19~22 mm)>高背膘组(23~30 mm),且高背膘组(23~30 mm)显著低于低背膘组(8~14 mm)、中背膘组(15~18 mm)和较高背膘组(19~22 mm);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低背膘组(8~14 mm)分别为13.99头和18.49 kg,均显著高于高背膘组(23~30 mm)的12.66头和17.10 kg;产死胎数在不同背膘组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综合以上指标数据来看,说明妊娠后期母猪背膘厚不宜过厚,过厚会导致母猪产仔数下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表3 上产床母猪背膘厚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2.4 断奶背膘厚度对断奶至再配种间隔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4可知,初产母猪较高背膘组(17~20 mm)的断奶至再配种间隔为5.68 d,极显著低于高背膘组(21~26 mm)的 10.64 d(P<0.01),显著低于低背膘组(8~12 mm)的 8.68 d(P<0.05)。断奶后7 d内发情率和配种分娩率,均是较高背膘组(17~20 mm)最高,分别为 90.48%和 96.43%;高背膘组(21~26 mm)最低,分别为64.52%和83.87%;下一胎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较高背膘组和高背膘组显著高于低背膘组(P<0.05);其余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综合以上指标数据来看,初产母猪断奶时最佳背膘厚为17~20 mm。

经产母猪不同背膘组间的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最短为中背膘组(13~16 mm),为6.95 d;断奶后7 d内发情率和配种分娩率,中背膘组分别为81.93%和83.94%,是最高者,最低者为高背膘组的74.42%和72.09%;下一胎的产仔数,较高背膘组显著高于高背膘组(P<0.05),其余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下一胎的产活仔数,不同背膘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下一胎的产死胎数,中背膘组和高背膘组显著低于较高背膘组(P<0.05)。综合以上指标数据来看,经产母猪断奶时最佳背膘厚为13~16 mm。

表4 断奶背膘厚对断奶至再配种间隔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2.5 哺乳期背膘损失对7 d内发情率及断奶至再配种间隔的影响

由表5可知,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不同哺乳期背膘损失组间的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没有显著差异(P>0.05),最短为背膘损失1~4 mm组,分别为7.93 d和6.72 d;断奶后7 d内发情率最高为背膘损失1~4 mm组,分别为84.31%和83.60%。综合这2个指标来看,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最佳为1~4 mm。说明哺乳期背膘损失在1~4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最高,降低了母猪非生产天数,提高了母猪的生产效率。

表5 哺乳期背膘损失对7 d内发情率及断奶至再配种间隔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猪群的繁殖性能,因此研究影响母猪繁殖力的因素显得至关重要。而影响繁殖力的因素较多,其中膘情不仅是直接影响母猪机体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4],还间接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本试验分别跟踪测定加系大白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配种、妊娠和哺乳期等阶段的背膘厚,根据背膘厚把各个繁殖阶段的母猪细分为4组,可以更科学系统地分析各个阶段不同背膘厚对当前胎次繁殖性能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Filha等[5]发现,在配种前后>16.97 mm范围背膘厚可以促进种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提升。Challinor等[6]的研究表明当后备母猪配种时的P2背膘厚(即猪最后1根肋骨侧距背中线6.5 cm处单点的背膘厚度)是20 mm时,第1胎至第5胎的总产仔数可达到64.6头,产仔数最多,繁殖性能最佳;而配种时P2背膘厚为14.6 mm时,5个胎次的总产仔数最少,仅55.6头,由此可见背膘厚对产仔数的影响。因此合理的背膘厚对母猪的终生繁殖力具有巨大的影响。许光锋等[7]研究结果表明,当后备母猪配种时的P2背膘厚在15~23 mm之间时,背膘厚数值越高,窝均产仔数和窝均产活仔数越大,即配种时P2背膘厚在一定范围内与窝均产仔数和窝均产活仔数呈正相关。在本次试验结果里,配种时和妊娠30 d时的膘情对后备母猪的繁殖性能均有重要影响,P2背膘厚在8~26 mm范围内,窝产死胎数和产死胎母猪比例随着大白后备母猪背膘厚的增加而减少,在21~26 mm时,达到最低,窝产活仔数最高。这与Stalder等[8]研究基本上一致。在本次试验结果,经产母猪在配种阶段不同背膘组各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P2背膘厚在13~16 mm时,窝产死胎数和产死胎母猪比例达到最低,分娩率和窝产活仔数最高;经产母猪在妊娠30 d阶段不同背膘组各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P2背膘厚在17~26 mm时,窝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较高。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在配种阶段所需背膘不一样是由于初产母猪除了提供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外,还额外需要维持自身发育生长,一般要动员自身体储才能满足其生产需求,因此在配种时和妊娠前期后备母猪的背膘厚比经产母猪高。

有研究表明,分娩背膘厚度适中组(10~14 mm)产死胎母猪比例最低,提示在妊娠期间应通过营养调节来控制分娩背膘厚度,减少死胎[9]。赵乔辉等[10]研究结果表明,母猪在妊娠早期阶段时,较高的背膘厚(背膘厚>18.41 mm)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提高有积极作用,所以在此阶段要保证母猪营养充足;而处于妊娠中后期时,较高的背膘厚取得的效果反而不佳,背膘厚在中等范围(13.26~17.13 mm)内,母猪的繁殖性能最好。这进一步说明了不同繁殖阶段所需的最佳背膘厚度不同。本研究表明,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在上产床时背膘厚最大组,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最低,低背膘组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显著高于高背膘组(P<0.05),说明在母猪妊娠期间应进行适当的营养调控来控制背膘厚,防止母猪过肥,导致生产力降低。因此,妊娠后期胎儿的快速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营养水平,但也需要对母猪的背膘厚进行合理的控制。

母猪在哺乳期必须动用较多的机体储备来维持泌乳,使得母猪在泌乳期内通常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负能量平衡,具体表现为母猪背膘的减少。有研究证明,母猪泌乳期体重减轻过多,则断奶至再发情间隔时间会较长,分娩率会较低,其后的窝产仔数也会减少[11]。张守全等[12]和韩云珍[13]研究了哺乳期间母猪背膘厚度减少与断奶至再发情间隔的关系,结果表明,哺乳期母猪背膘厚度减少3~6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本试验得到母猪背膘损失在1~4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断奶后7 d内发情率最高,降低了母猪非生产天数,提高了母猪的生产效率。

在研究断奶背膘厚度对断奶至再配种间隔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过程中发现,初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较高背膘厚(17~20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为5.68 d,7 d内发情率(90.48%)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96.43%)最高;而在高背膘厚(21~26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长,为10.64 d,7 d内发情率(64.52%)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83.87%)最低。经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中背膘厚(13~16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为6.95 d,7 d内发情率(81.93%)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83.94%)最高。多数研究表明,断奶背膘过厚会导致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断奶至再配种间隔延长,怀孕率降低,胚胎存活减少[14-17]。本次试验也得到与前人研究一致的结果。因此,通过合理饲养控制母猪背膘厚可以提高母猪的断奶发情率,缩短断奶至再配种间隔,进而提高母猪产仔数,改善母猪繁殖性能,达到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研究表明,背膘厚度可作为一种有效监测母猪生产力和猪场经济效益的手段[14]。因此,应针对不同繁殖阶段的母猪采用合理的营养控制方案来调控母猪背膘,从而提高母猪利用率,使其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本研究为加系大白母猪的体况管理提供了借鉴,也为养猪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经产死胎产仔数
提高妊娠母猪产仔数的技术措施
胎次与公猪对巴马香猪产仔数影响及产仔数统计对样本量要求的研究
犊牛初生重分布及其对母牛助产率的影响分析
影响母猪产仔数的疫病有哪些
日粮中添加发酵菜籽蛋白可提高母猪生产性能
LP5TM与窝产仔数和初生重之间的关系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
母猪胎次和注射抗萎缩性鼻炎疫苗对仔猪病变分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