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台
——上古文化的佐证

2018-12-13 08:52卢江良王源源
科学24小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伏羲彩陶考古

卢江良 王源源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自古流传的许多传统曲目的开篇之词。“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对于他们具体是谁自古就存在诸多说法。

据古史记载,五帝中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兄弟,他们分别领导着早期中国两个最大的部落集团,中华儿女则是这俩兄弟部落的后裔。因此,“炎黄子孙”便成了华夏儿女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相传,炎帝和黄帝都是三皇之一的伏羲的儿子。据《帝系谱》记载:“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娶少典,生炎帝、黄帝。”在传说中,伏羲是古代华夏部落最早的王,在上古的大洪水过后,他与女娲成婚,繁衍人类。并且,伏羲始制嫁娶,开启了文明婚姻家庭制度;伏羲以教佃渔,教会了人们渔猎和畜牧;伏羲又始画八卦,形成了中华民族最早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些事迹使得人们对伏羲深为崇拜和敬仰,并将他奉为“人文始祖”,甚至尊他为“三皇五帝”之首。

今天,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人们已经确切地了解到中国早期的文明历史顺序,虽然其间还存在一些争议,但黄帝和炎帝早已被公认为早期原始部落的首领,是他们开启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加遥远的历史深处,传说中的“伏羲”又是否真的存在过呢?

在今天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伏羲的传说,位于河北省新乐市的伏羲台,便是一处关于伏羲传说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

河北省新乐市古称“新市”,自隋朝起就被誉为“羲皇圣里”。相传远古时期,人类始祖伏羲出生于古成纪(今甘肃天水),成长和活动于河北新乐,死后葬于宛丘(今河南淮阳)。从新乐市区向北2千米,有一个名叫“何家庄”的小乡村。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北方小乡村却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一定知名度,究其原因便是那座位于村东的传统高台文物建筑——伏羲台。

伏羲台,当地百姓又称之为“人祖庙”。据史料记载:“帝喾巡游此土,见伏羲之圣迹,集四方之民而化导养育之故,而筑台修庙以祀之。”人们认为史料中记载的事件就发生于此地。伏羲台占地25亩,上中下三层用当地夹沙黄土罗叠堆集而成,总高度9.206米,最上边的第三层台呈不等边八角形,又名“八卦台”,传说伏羲就是在这里发明了八卦。伏羲台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六佐殿、龙师殿和寝宫。中轴线东西两侧建有华胥庙(俗称“老娘殿”)、雷公庙、东西朝房和钟鼓二亭,在庙后还存有浴儿池、刺孩草、金水河等遗址。

据专家考证,伏羲台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商周时期,其中六佐殿是伏羲台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部分,而现存的梁架大部分是元代的遗物。1994年,当地修复了龙师殿和寝宫,并在其基址之下发现有三个庙殿基础遗存,经专家考证,它们分别建于汉代、唐代和明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伏羲台周围还留存有比较完整的人工夯土城墙,至今伏羲台北侧仍存留着夯土层遗迹,由此显示出伏羲台昔日庞大的规模。据伏羲台残存的古代碑刻记载,历史上伏羲台曾经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这也充分说明了新乐市伏羲文化的源远流长。

2013年5月3日,伏羲台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

高台之下埋藏的秘密

在河北省新乐市,尤其是何家庄一带,不仅保留有大量关于伏羲的遗迹和建筑,而且至今仍流传着许多伏羲在此繁衍生息、教化子民的传说,其中不乏神话的部分。纵观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传承过程,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在人类遥远的远古时期,由于记录手段的缺乏,口口相传的神话和传说是记载历史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是古老的事情,历史和神话便越难以区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伏羲的传说当做文化发展上的一个时代来对待,就比较容易找到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背景,方便进行考古研究。

伏羲台古遗址文物遗存丰厚,有新石器、商周、战汉三种文化层次。20世纪80-90年代,当地文物工作者和村民曾在伏羲台台基周围及周边地带一米多深的浅表地层,发现了许多商周、战国、汉代早期灰陶和夹砂灰陶,以及带有云纹、回纹的瓦当等建筑构件,其中大量带有粗细绳纹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它们的材质和花纹显示出典型的商周文化特征,这说明早在商周时期伏羲台一带就已经有了比较密集的居住区和大型建筑物,这就将伏羲台的年代上推到了商周时期。

2006年初,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石家庄段的开工建设,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许永杰带领的文物抢救发掘队来到了新乐。考虑到伏羲台的悠久历史和曾经的考古发现,许永杰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伏羲台所在的何家庄一带。

在考古发掘初期,考古队在伏羲台附近发现了大量的产自战国时代的陶片、瓦当,以及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等。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陆续发掘出土了一些泥制橙红色陶片,这些陶片也装饰有细绳纹,有的表面上还呈现出紫红彩,与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相关研究及碳十四测定,这些陶片被认定为双耳小口尖底陶瓶、彩陶钵和夹砂绳纹陶罐的残片,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这个结果令考古队员感到非常震惊。

考古队发现的这些陶片,在考古学中被称为“彩陶”,是指古人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描绘花纹和图案,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器,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制陶技术。彩陶是史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遗存,发现彩陶的地方,就意味着有史前人类生活过。今天,彩陶成为考古界研究远古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彩陶的质地、图案、花纹以及造型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考古遗迹的时代和原始生活生产面貌。

伏羲文化的历史脉络

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彩陶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大地湾。20世纪70-80年代,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曾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彩陶。这些彩陶的制作工艺非常原始,表面绘有简单的几何及动物图案。通过研究,学者们判定大地湾遗址最早的遗存始于距今大约7800年,一直发展到距今4800年前。

在大地湾文化遗址中,不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制品,还发现了史前先民居住过的房址、储藏物品的窑穴、烧制陶器的窑址以及墓葬等多处遗迹。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地湾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种植农作物——黍,这说明在当时大地湾一带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

甘肃天水大地湾的考古发现,鲜明地体现出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生产力逐渐提高、社会结构逐步完善、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这与中国典籍中伏羲时代的传说非常接近。可以说,大地湾的史前人类生活遗迹印证了伏羲时代的真实性。

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之地。相传,远古洪水滔天,惟有伏羲和女娲得以幸存,他们乘坐一只大葫芦漂流到了河北新乐一带。洪水退去之后,大地一片荒芜,为了人类的繁衍生存,他们在此地结婚成家,繁衍后代。如今,在这两个地方都发现了代表着史前文明的彩陶,似乎暗示着两地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是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有1000千米,如果伏羲东迁说真的成立,那这两地之间应该还有其他的史前文化遗存。

在考古学中,有一种研究方法叫“考古类型学”,就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在材质、图案、造型及用途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考古专家们认为:从甘肃天水大地湾到河北新乐市伏羲台,开创了史前文明的先民们经历的一条跨度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播路线。在这条传播路线上,最为知名的就是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文化遗址和河南陕县的庙底沟文化遗址。

半坡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至7000年,半坡彩陶与大地湾彩陶属于同一文化类型,但半坡彩陶的图案、造型等比大地湾彩陶更为复杂和成熟。也就是说,半坡彩陶略晚于大地湾彩陶。河南陕县的庙底沟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在那里专家发现了重唇口无耳小口尖底瓶和花卉纹彩陶盆钵,又晚于半坡彩陶。

如果选择每个遗址最早的时间上限,就可以串连起一条清晰有序的历史脉络——距今7800年前,伏羲时代的原始部落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对应的史前遗址是大地湾;距今7000年前,先民们进入到陕西西安一带,对应的遗址是半坡;距今6000年左右,他们的踪迹又出现在河南三门峡一带的黄河两岸,对应的遗址是庙底沟;最后,他们进入河北新乐一带,对应的遗址就是何家庄伏羲台。在这几个关键的节点之间,考古工作者还陆续发现了许多史前文化遗址,彼此之间的地理位置都比较接近,说明伏羲文化正是在这条路线上逐步传播,这个顺序也许就是伏羲时代华夏原始部落的历史传承发展脉络。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印证了伏羲的传说,从甘肃天水大地湾文化遗址到河北新乐伏羲台文化遗址,时间跨度为2000多年。并且古老传说中伏羲众多的发明创造和功绩似乎并非由一个人甚至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伏羲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关于伏羲的种种传说可以说是先民们对于远古历史的记忆,体现着民族的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统一团结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纪念伏羲,在此基础上探索伏羲所代表的古史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中华可信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现今,国家又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河北新乐伏羲台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为研究伏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佐证,这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如果能证实古老传说中中华民族的那段远古历史,便可以将中华可信史再向前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因此,伏羲台文化遗址具有巨大的考古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伏羲彩陶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彩陶绘画·鹳鱼石斧图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三星堆考古解谜
伏羲结网打鱼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考古”测一测
彩陶·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