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与古代珍瓷的造型艺术

2018-12-13 08:51张立峰贾燕
科学24小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梅瓶泥料橄榄

张立峰 贾燕

陶瓷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陶瓷是一门“石与火的艺术”,那些经过历代匠人精心烧制的陶瓷,以其精巧多变的造型、莹润如玉的光泽和五彩斑斓的釉色,赢得全世界的收藏家和爱好者的赞誉和追捧。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皆离不开地球引力的作用,瓷器也不例外。那些看似眼花缭乱的瓷器造型中都藏着一个关于重心的小秘密。

高重心的“甲”字形瓷器

由地球引力作用导致物体所受的力,被称为“重力”。在研究重力作用于一个物体的效果时,可以将物体各个部分受到的重力视为集中作用在某一个点,这个等效作用点就是重心。一般来说,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来说,其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不同式样的瓷器造型,其重心位置自然各不相同。比如说“甲”字形陶瓷器底足小、腹部收,器皿造型的重心位置就在上部,属于高 重心的瓷器造型,其中又以“梅瓶”最为经典。

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由此可知,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瓶口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因瓶体修长,宋时称梅瓶为“经瓶”,明朝以后才称为梅瓶。梅瓶何用?磁州窑曾有一对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显见梅瓶曾作为盛酒用具。梅瓶虽是贮酒器,但因制作精美,造型多挺秀、俏丽,而成了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宋元时期,我国各地的瓷窑均有梅瓶烧造,其中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出土于明代将领沐英墓,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珍品。这件梅瓶腹部绘制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并以松、竹、梅等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此器题材古典、绘画精湛、造型秀美、形体高大,通高44.1厘米,口径仅5.5厘米,胸径却有28.4厘米,底径也仅13厘米,从各部分的尺寸来看正是一件典型的“甲”字型瓷器。

其他高重心的瓷器还有“高足碗”、“高足杯”、“鸡腿瓶”等。“鸡腿瓶”又称“鸡腿坛”,其造型为平底小口,上粗下细,因瓶身细高如鸡腿而得名,是我国辽代契丹民族专用的一种贮藏器。“高足杯”,又称“马上杯”、“靶杯”,盛于元代,其器型上为碗形、下有握柄,柄呈圆柱形或竹节形,常用于饮酒或盛放果品。“高足碗”与之类似。

低重心的“由”字形瓷器

“由”字形瓷器与“甲”字形瓷器造型正相反,属于上部小、底径大,重心位置低的瓷器造型。

“明代永乐青花番莲纹天球瓶”就是典型的“由”字形瓷器。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在宣德年间较为流行,多见于青花瓷。天球瓶器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因其圆球形腹部硕大,状若天球,故而得名。“明代永乐青花番莲纹天球瓶”器型硕大,高达42.9厘米,口与颈大小相若,腹部浑圆,肩部与足部弧度相若,通体描绘有青花番莲纹饰。因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这件瓷器恰好展现了天球瓶创烧之初的风采,尤其可贵。

“由”字形这类低重心的瓷器造型十分繁多,其中比较典型的还有“油锤瓶”、“胆瓶”、“玉壶春瓶”、“纸槌瓶”、“蒜头瓶”和“撢瓶”等。

重心适中的“申”字形陶瓷

重心高低适中,介于“甲”字形与“由”字形瓷器之间的,可称为“申”字形瓷器。“申”字形瓷器中间径大、头足径小,重心位置就在中部。以“橄榄瓶”造型较为典型。

橄榄瓶多为撇口、短颈,肩、颈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径与底径大小相若,口与足俱小,因瓶体形似橄榄,故而得名。一般认为“橄榄瓶”由宋代河南登封窑创烧,直至清代仍有烧造。这件“清代雍正霁红橄榄瓶”颈部略细长,胫部略粗短,腹部饱满,是一件典型的“申”字形瓷器,重心恰好居于整器中间。

另一类极为典型的“申”字形陶瓷出现时间更早,这就是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茧形壶”。

“茧形壶”又名“鸭蛋壶”,是古代泥质陶制的盛贮器。其器型小口、短颈、矮足,壶腹部呈椭圆形,酷肖蚕茧,或类似鸭蛋,故而得名。“西汉黑陶茧式壶”是一件贮酒器。它通高32厘米,腹围达到98.8厘米,器身作蚕茧形状,表面装饰有多组平行线纹,好似茧丝缠绕一般,在线纹之间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赋的诗文90字。

虽然古代工匠并不知何为重心,但是他们在多年的瓷器烧造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瓷器造型底部越大就越稳定、底部越小就越不稳定的经验,这也是古代瓷器中“由”字形造型最多的缘由。

但是,古人从未放弃对瓷器造型艺术的探索,高重心瓷器的出现就是一大明证。这类瓷器的烧造并不容易,尤其要注意避免出现头重脚轻、重心不稳的情况。因此,掌握好这类瓷器口部的放与收、颈部的长与短、肩部的肥与瘦、底径的大与小等,特别是上述几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尤为关键。

清代雍正霁红橄榄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精心无以成型

古人把具有可塑性的泥料投放在旋转的陶轮上,在外力作用下,变成适应人们所需的特定器型的操作过程称为“成型”。成型操作是一种物理过程,同时也包含着造型设计、审美表达和人机结合等内容。

成器首重泥料。用于拉坯的泥料有一定的含水量,一般在25%左右,这样的泥料柔软程度适中,适合拉坯操作。由于含水,加工好的泥坯就具有一定的收缩性,这种收缩可分为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两个过程。从拉坯到烧成,一件瓷器的径向和轴向收缩率往往可达20%~25%。当然,成品瓷器的收缩率还与器物造型、规格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

拉坯操作一般是在陶轮上完成的。当陶轮转盘旋转减速到不便拉坯时,便需要给转盘加速,因此手工拉坯操作总是在变速运动中进行的。拉坯时,陶轮的转速需随器物造型、规格大小而变,大型制品要求陶轮转速低,小型器物则要求转速比较高,甚至达到大型制品2~3倍的转速。为此,古代瓷工们会在陶轮上安装类似今天的变速调节器的装置,借此调节转速。

拉坯时,瓷工还要估算瓷坯的需泥量,否则拉制出来的泥坯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无法继续制作下去。

总之,拉坯成器是瓷器造型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瓷工们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手法来掌控拉坯的每一个细节,也需要应用规范的流程和扎实的技术来克服拉坯时的每一道难关,特别是要把控好坯体的口径、腹径、高度等关键数据。与此同时,“工匠务熟谙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加减,以成规范”。只有符合所有要求之后,才能将拉制好的坯体栽到坯板上干燥,等待进入下一道工序。

从景德镇传统的手工圆器制瓷流程来看,一件精美的瓷器从泥料制备到最终成器需要经过陶泥→滤泥→揉泥→拉坯→印坯→利坯(粗利)→补水→画坯(器内)→施内釉→利坯(精利)→画坯(器外)→施外釉→剐坯(器底)→写底款→施底釉→装烧等等程序。由此可见,这些流传至今的古代珍瓷,实在是凝聚着历代瓷工们无尽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充分体现出他们高超的造型技术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珍惜。

猜你喜欢
梅瓶泥料橄榄
梅瓶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一粒青果,秋色中的新色新味
钧瓷梅瓶
钧瓷梅瓶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榨橄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