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伟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在推动我国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流动,拓展高等教育服务空间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诸如语言专业优势匮乏,高等教育结构不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高等教育;机遇;挑战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之际提出,当前要把中国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转化成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揭示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民族文化基因,应吐故纳新,批判借鉴他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一带一路”倡议提倡制度创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一、高等教育迎来的机遇
(一)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
1.实体专门机构与高等教育治理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经济合作框架,并积极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在互联互通项目中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2015年,教育部发布《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通过整合高校资源,成立一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等37个实体专门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以科研项目申报、实地调查、出国访学等形式开展高等教育问题专门研究,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咨询提供了智力支撑。例如,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通过编写非洲文库,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数据库,承办中非智库论坛,发行《非洲研究》学术期刊等,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出版了一批高质量非洲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为我国制定非洲援助政策提供了研究视角与理论支持。
2.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体系认证
2014年我国加入《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其根据缔约国高等教育“最惠国待遇”原则,强调成员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一致性和透明性,入学资格的平等性和公平性,课程的对等性[1]。为落实公约,2017年教育部牵头组织制定《APEC教育战略》行动计划,为成员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合作领域、评价工具、学历认证、私人教育机构的发展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2]。2015年,我国协助世界银行编写《2015年国际高等教育趋势》,总结学生流动和出国留学新动向,学生全球性流动在主要留学国家所占份额比重,世界大学办学模式发展总趋势,并建议世界银行今后在开展高等教育援助方面应加强技术教育,更新教学方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拓展留学服务[3]。除此之外,我国还与“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签订了学历认证协定。
(二)加快区域优资教育资源流动
1.高等教育品牌的辐射效应
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和经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4]。近年来,我国在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完善学生资助、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教育脱贫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与借鉴价值。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7%[5]。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对少数族裔学生使用双语教学,确保少数民族考生入学机会均等,我国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勤工俭学、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多元化资助体系。高等教育取得的累累硕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解决本国教育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源。
2.创新形式的高等教育供给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新兴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跨国公司和媒体公司),新的教育实现形式(远程教育、慕课、虚拟课堂),多种资格证书学习不断涌现[6]。“一带一路”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构建全球教育体系,通过合作办学、建立分校等多种形式将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模式输出到世界各地,以弥补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失衡[7]。例如,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建立分校,于2016年正式招生,既弥补了马来西亚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又提升了东南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招收英国本土学生,提供经济、管理、金融、新闻全日制硕士专业;2014年,同济大学在意大利弗洛伦萨设立初期以暑期课程、短期培训为主的海外校区;2011年,由苏州大学投资创办并控股的老挝苏州大学成立,进行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8]。建设海外高等教育平台,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的同时,也可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资源的互补。
3.加速跨境科研人员流动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海外高端研究人才、学者向我国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人才流失的现状。据统计,我国作为国外大学生留学流入的主要目的国,在留学贸易服务中留学人数处于逆差。预计到2020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将超出国外学生到我国留学50多万人[9]。随着新兴国家崛起,OECD国家仍为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但全球留学目的国正从传统的欧美国家逐渐分散至欧美其他国家和亚太地区,我国逐渐成为西方大学生留学目的国[10]。我国教育部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每年招收5500余名非洲本土中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来华攻读硕士学位,并为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中非合作項目在整合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对外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培养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201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全球智库报告,指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9所高校智库名列前茅[11]。我国高等院校智库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并吸引“一带一路”沿线汉语研究者、青年学者、翻译家来华研修。
(三)高等教育的拓展
1.拓展高等教育教学功能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沿线国家彼此之间文化多元共生、经济交织纵横、政治形态千姿百态,高等教育交流可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12]。为了促进不同国家人们的相互理解、避免文化冲突,我们需要“国际理解教育”;为了建立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间的相互尊重,我们需要“文化多样性教育”;为了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共享人类科技进步、学会和谐共处、防止掠夺和战争,我们需要“发展教育”与“和平教育”;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防治气候变暖,我们需要“生态文明教育”;为了给子孙万代留下不可再生资源和让人类永续发展,避免“公地的悲剧”重演,我们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绿色资源利用教育”[13]。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传递本土化教育理念,与沿线国家共享教育发展经验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一带一路”也为我国与沿线各国在“全球治理”框架下,搭建“共享”“共用”“包容”的教育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
2.提供前沿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与任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我国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与工程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港口、新能源、通信、物流、货币金融等;二是区域文化、旅游、医疗卫生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等;三是区域安全协作,包括生态治理、打击恐怖主义、跨境犯罪、司法合作等政治秩序的维护。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中,一些复杂性、艰巨性、边缘性问题层出不穷。而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智库具有雄厚的科研经费、学术人才梯队、情报资料、仪器设备等优势,在开展区域与沿线各国社会发展研究、国别国情科学研判、经贸与文化交流、国际商务合作研究、人才需求调查与培养研究等方面,可提供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智慧和力量。
3.扩大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范围
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其高端学术人才容易流入欧美发达国家,造成本国高端人力资源断层和社会发展后劲不足。我国基于“民心相通”的目标,以共享发展的理念联合沿线国培养留学生,并提供奖学金、师资培训、交换生项目,培养技能型人才,以货币资本结合非货币资本形式,提供人才培养成本补偿[14]。同时,我国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留学服务,政策咨询,学术研究协作,开展人文交流,培养未来青年领导精英,参与行业企业质量标准制定,不断探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新型合作方式。许多留学生毕业后担任领导者,为社会改善贡献其知识与技能。[15]
(四)吸纳其他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经验
“一路一带”沿线国家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了有益借鉴。新加坡为推进世界顶级大学建设进程,发布《大学自主:迈向卓越巅峰》改革规划,对大学治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大学管理架构、绩效协议管理规划、弹性拨款机制作出规制,以支持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6]。俄罗斯为提升国内重点研究性大学的世界竞争力,实施“5-100”计划,通过成立国际专家委员会评估国内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利用竞争机制筛选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大学并拨付专门预算,支持其提升学术声望,通过竞争机制甄选方式淘汰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后的大学[17]。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创新型研究大学草案》(University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ill),通过院校整合,建设创新型研究大学,重新对新型大学进行资金预算,建立新的管理模式[18]。这些都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
二、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语言类专业学科薄弱
哈贝马斯指出,群体或个体交往主要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语言或符号是交流沟通的媒介。“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媒介,但我国语言类专业学科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教育对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语种专业数量少,供不应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使用的小语种将近50种,我国高校涉及的亚洲小语种专业只有20种。二是语言类专业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我国大学小语种专业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设置小语种专业的高等院校多位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毗邻“一带一路”国家,而小语种专业较少。三是我国中部一些高校虽设置小语种专业,但师资匮乏,学生对小语种专业不够重视。随着区域合作深化,更多经济、文化、政治、艺术的交流,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攀升。小语种專业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与沿线国家的互动交流。
(二)高等教育结构不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因历史与经济发展影响,造成了东西部高等教育结构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研究型大学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因人口与资源因素制约,高等院校较少。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项目、制造业、文化产业、生态治理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对于西部高校数量较少的现状,西部大学可以围绕“一带一路”亟需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而使得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其次,针对东部地区大学高层次人才充足、科研实力较强、信息咨询便捷等优势,建立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学术智库,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再次,对于一些办学定位与办学条件不相适应的院校,政府可以通过拨款、政策等方式引导其理性发展。
参考文献:
[1]UNESCO:Asia-Pacific Regional 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www.unescobkk.org/fileadmin/user_upload/apeid/workshops/11th_session/2018-04-09.
[2]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ction Plan of the APEC Education Strategy[EB/OL].http://mddb.apec.org/Documents/2017/SOM/CSOM/17_ csom_023.pdf, 2017-11-06.
[3]World Bank.International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5[EB/OL].https://www.ox.ac.uk/sites/files/oxford/International%20Trends%20in%20Higher%20Education%202015.pdf,2015-11-06.
[4]周洪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J].世界教育信息,2018(3):4.
[5]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2017-07-10.
[6]UNESCO.Higher Education in a Globalized Society:UNESCO Education Position Paper[R].Paris:UNESCO,2004.
[7]赵忠秀.当前国际学生流动特征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176-179.
[8]赵鹏飞.中国高校“试水”海外办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4-05.
[9]British Council.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Higher Education Global Trends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to 2020[R].British Council,2012.
[10]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7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R].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2018.
[11]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7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2&context;=think_tanks,2018-01-31.
[12]刘宝存.“一带一路”中教育的使命与行动策略[J].神州学人,2015(10):5.
[13]张民选.全球治理与比较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17(17):5.
[14]刘进.从人才流失到人才获得:“一帶一路”沿线国家的机遇与挑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4):82.
[15]Victorian State Government.Interational Education Sector Strategy[R].State of Victoria,2016.
[16]Singapore.Autonomous Universities -towards Peaks of Excellence[R].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2005.
[17]徐娜.俄罗斯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5-100计划”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7(11):79-80.
[18]杨秀治.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6):15-19.
编辑 熊恩顺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