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摘要】 婴幼儿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是由遗传易感性及外界环境因素造成婴幼儿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而发病。由于1型糖尿病患儿情绪波动大,血糖不稳定,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在其发病不同时期予以针对性、持续性、个体化的护理干预,经过笔者所在医院精心治疗护理,患儿血糖控制良好。本文通过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婴幼儿的护理经验,为以后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 婴幼儿;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护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5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5-0-04
婴幼儿0~3岁,该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难正确描述自身症状,给儿科医生的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急剧,多数患儿常因感染、饮食不当或情绪激惹而诱发。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约40%患儿首发就诊即表现为酮症酸中毒[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为表现的综合征,属于急危重症,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诱发的主要原因主要为感染、饮食或治疗不当及各种应激因素。未经治疗、病情进展急剧的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儿童或青少年,DKA可作为首发症就诊。但婴儿多饮、多尿不易被察觉,很快发生脱水和酮症酸中毒[2]。笔者所在科室收治1例11个月12天因误诊“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脑炎”的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
患儿,男,年龄11个月12天,主因“发现多饮、多尿10余天,精神差2 d”于6月14日收入院。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家族史。2 d前出现发热,偶有咳嗽,精神差,时有烦躁不安,误诊“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脑炎”就诊妇幼保健院,治疗后病情加重,出现深大呼吸,嗜睡状,尿检发现尿糖、酮体(+++),pH值5.0,转入笔者所在医院进一步治疗。
入院查体:T 37.4 ℃,P 170次/min,R 37次/min,体重10.5 kg,嗜睡状,反应差,面色苍,呼吸深大,呼气可闻及酮味,口唇樱红,咽充血,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四肢末端冷,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听诊中细湿啰音,腹膨隆,肝肋下2.0 cm,无呕吐,纳入差,尿量偏少,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
1.2 治疗与转归
6月14日患儿入院后立即予鼻导管氧气吸入、心电、血氧监测,监测血压。测微量血糖:高。抽取血标本急诊化验血糖、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判断脱水和酸中毒程度。开放2条静脉通道,一条静脉通路予生理盐水100 ml+灭菌注射用水100 ml于2 h内静脉输注,以改善血液循环;扩容1 h后一条通路小剂量短效胰岛素0.1 U/(kg·h) 0.9% 氯化钠注射液 50 ml+生物合成人胰岛素10 U 5ml/h持续静脉泵入降糖纠酮,每小时监测血糖,记24 h出入量。患儿第一次排尿后加入氯化钾溶液,血糖下降至16.7 mmol/L后改输糖盐水(5%葡萄糖∶0.9%氯化钠=1∶1)。夜间根据患儿血糖调节胰岛素泵速。入院后30 min复测体温37 ℃。
6月15日入院第2天,患儿精神仍差,清醒状,纳入欠佳,深大呼吸较前改善,呼出气体无酮味,血糖12.8~26.7 mmol/L,继续予小剂量短效胰岛素消酮体维持血糖稳定,根据患儿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泵速。
6月16日入院第3天,患儿体温正常,精神可,无脱水貌,无深大呼吸,四肢末梢循环可,咳嗽次数增加,有痰不易咳出,血糖波于6.2~28.2 mmol/L,心电监护下心率波于110~140次/min,血氧饱和度波于97%以上,遵医嘱停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测血压、鼻导管吸氧,停一级护理、病重,改二级护理。给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吸入2次/d局部抗炎解痉,盐酸氨溴素注射液化痰,继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泵入控制血糖[3]。
6月18日入院第5天,患儿血糖波于4.3~22.3 mmol/L,24 h入量2 131 ml,出量1 297 ml,出入量相对平衡,复查尿常规正常,遵医嘱停记24 h出入量。
6月19日入院第6天,患儿血糖波于7.7~23.2 mmol/L,酮体消失,予停胰岛素静脉泵入,调整为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CSII)+实时動态血糖监测(CGM)+糖尿病信息管理(Carelink)。予三餐前、睡前指血校正。
6月22日入院9天,患儿动态血糖监测提示睡前、餐后血糖偏高,持续约2 h。调整治疗方案,见表2。
6月23日16:00,患儿胰岛素泵输注管道脱落,通知床位医生,予拔除输注管道,撤胰岛素泵,血糖波于7.3~28.0 mmol/L,予调整皮下注射方案,见表2。
6月24日入院第11天,患儿体温38 ℃,予头枕冰贴物理降温,嘱多饮水,30 min后复测体温37.8 ℃,1 h后复测体温37.0 ℃。动态血糖探头终止,予停用,改测血糖谱:三餐前、餐后2 h、睡前、1:00。患儿中餐前测血糖偏高23.6 mmol/L,调整中餐前30 min短效胰岛素2 U皮下注射[4]。
6月25日入院12天,调整方案后第二天,患儿血糖波于12.0~30.2 mmol/L,予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见表2。
6月28日入院第15天,患儿精神可,体温正常,无深大呼吸,无咳嗽,听诊两肺未闻及湿啰音,咽无充血,纳眠可,无明显多饮多尿,大便正常,复查血常规正常,血糖波动3.6~24.1 mmol/L,予停雾化吸入,拟明日6月29日出院。
2 护理评估及护理问题
入院后为患儿进行高风险评估,住院患儿跌倒/坠床风险评分:3分为高危;窒息风险因素评分:10分为低危[5]。根据患儿住院期间使用胰岛素、进食无规律,吃奶频繁、血糖波动不稳定、发热、有痰不易咳出,患儿为家中独子,家长担心疾病预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情绪波动,存在以下主要护理问题。(1)体液失调:脱水与高血糖致代谢紊乱、多尿、纳入差有关。(2)体温高:与感染有关。(3)潜在并发症:低血糖。(4)舒适度的改变:与酸中毒症状表现有关。(5)知识缺乏:与患儿陪护人缺乏糖尿病控制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有关。
护理目标:患儿住院期间经有效护理措施实现以下目标。(1)患儿脱水得到纠正。(2)患儿体温降至正常。(3)住院期间及时发现患儿低血糖,并予处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4)通过转移注意力患儿测血糖无剧烈哭闹。(5)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3 护理措施
3.1 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患儿神志、意识状态、生命体征。(2)持续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鼻导管吸氧,调节氧流量2 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每日9:00、15:00测量血压,每小时记录心率、呼吸,每班次评估记录神智、精神、面色。每4小时记录体温一次,发热时及时处理并通知医生,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观察热型,病程和伴随症状,皮肤有无出血点,皮疹,及时记录直至体温正常。⑶观察患儿体重、口唇黏膜、尿量,排便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严密观察小便的颜色,及早发现肾脏早期并发症。⑷入院日予剪指甲,每日观察口腔、全身皮肤黏膜情况,床单位的清洁,鼓励多饮水。⑸每小时监测一次血糖,及时准确抽取血标本。患儿急性期,病情及时得到观察,没有出现脱水,脑水肿、高血糖昏迷。
3.1.1 跌倒/坠床的预防 患儿精神差,患儿年龄<1岁,使用胰岛素治疗,坠床/跌倒风险评分:3分为高危,悬挂防坠床标识,床两面使用床栏,指导家长做好看护,患儿不能离开家长视线,夜班护士加强巡视,每天评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
3.1.2 静脉通路的观察和护理 因病情需要开设2条静脉通路,保证液体及时有效输入,多巡视,每次更换液体评估留置针,每班交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无外渗,是否泵速正确,正确记录并核对[6]。使用胰岛素泵期间严密观察输注管路有无受压、查看胰岛素剩余量,有无管路脱落,患儿幼小,无依从性,不能配合,告知家长密切观察患儿,防止自行拔管[7]。患儿住院期间胰岛素泵输注管路发生非计划拔管,告知医生,根据患儿情况改皮下胰岛素注射方案。留置针使用完好,未发生输液外渗及非计划性拔管。
3.1.3 发热的护理 入院日患儿体温37.4 ℃,半小时后复测体温37 ℃,按护理要求每4 h测体温并记录。入院第11天患儿体温38 ℃,告知床位医生,予头枕冰贴物理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注意观察有无多汗,出汗时注意皮肤护理,保持干燥,半小时后复测体温降至正常,之后按护理要求每日测量体温3次,连续测3 d,体温波于正常范围。
3.1.4 补液护理 DKA有效抢救关键是扩容、纠正脱水、阻止酮体再生成、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处理并发症。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遵循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第1~2小时以20 ml/kg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输注,第3小时以10 ml/kg,患儿年龄小,补液速度适当减慢,以防发生脑水肿[8]。患儿首次排尿后予补钾,血糖降至16.7 mmol/L,予5%葡萄糖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0%氯化钾5 ml缓慢滴注。晨起复查血钾正常后改为口服氯化钾[9]。
3.1.5 补钾护理 遵循补钾原则:见尿补钾、速度不宜过快、浓度不超过高0.3%,口服补钾最安全。静脉补钾时心电监护,观察有无高血钾心电图:T波高耸、变窄等;严密观察输液有无外渗。患儿复查血钾正常后改为口服氯化钾[10]。
3.1.6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准确足量使用胰岛素,使用胰岛素专用笔抽吸胰岛素,入院后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ml+短效胰岛素10 U注射泵泵入5 ml/h,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同时每小时床旁监测血糖,启用胰岛素第3小时,患儿血糖下降速度较快,血糖值由高降至22.0 mmol/L,立即通知医生,调节胰岛素泵速3 ml/h;1 h后测血糖16.7 mmol/L,予减慢胰岛素泵速度2 m/h,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氯化钾5 ml静脉滴注。酮体消失后停静脉胰岛素输注,调整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基础量4 U,三餐前大剂量1 U,之后根据患儿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方案[11]。
3.2 CSII及CGM的护理
⑴使用前检查动态血糖发送器电源是否充足,确保处于备用状态,胰岛素泵使用前确认马达性能,并复位,检查电池情况,清除上1例患儿的数据,安装胰岛素,胰岛素使用前提前30 min从冰箱拿出,探头提前30 min從冰箱拿出,评估患儿穿刺部位皮肤有无感染、破溃、瘢痕等情况,因患儿年龄较小,活动度大,选择注射部位:两大腿外侧放置探头和输注管道,选用3M透明敷贴无张力覆盖探头和胰岛素针头,并注明穿刺日期。(2)患儿年龄小,进食频繁,血糖波动比较大,无自主辨识能力,家长低血糖意识差,报警值设在3.9~22.2 mmol/L。(3)将胰岛素泵连同导管一起放置小腰包内,避免导管拉出或折叠。
宣教:(1)告知如有嘀嘀声音,或者震动报警,及时告知,护士查看报警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保证仪器运转顺利,不可带泵做核磁、CT、X线检查,以防磁化。(2)告知家长,患儿带泵期间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针头脱出,每班交接班时注意检查针眼处皮肤有无渗液情况,检查胰岛素的余量,预防管路堵塞的发生。(3)通过血糖的实时显示和高低血糖报警,对患儿家长进行指导,如观察食物、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患儿家长对教育的依从性[12]。
3.3 饮食护理
酮症酸中毒急性期患儿精神差,纳差,营养物质摄入偏少,鼓励患儿多喝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菜粥、牛奶、豆汁。
请营养科会诊,建议全天总热量900 kcal,碳水化合物占50%~55%,脂肪占30%,蛋白质占15%~20%。谷类93.8 g,蔬菜类125 g,瘦肉类25 g,蛋类60 g,水果类200 g,奶类320 ml,植物油15 ml。嘱家长每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宜食用瘦肉、新鲜蔬菜、五谷杂粮,不给患儿使用纯糖食品、髙脂食品、高胆固醇食品,含糖高的饮料,血糖不稳定期间不加水果。但因患儿属于婴幼儿期,营养需求大,无自控能力,缺乏依从性,无法做到定时、定量,告知家长坚持糖尿病饮食的重要性,以达到患儿营养需求、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血糖波动最佳水平的饮食为宜。
3.4 心理护理
⑴患儿住院时嗜睡,经积极治疗后清醒,但哭闹不安,可能与鼻导管吸氧、心电监护、频繁测血糖有关,患儿病情稳定停吸氧、心电监护,哭闹不安缓解,测血糖时使用玩具、动画片转移患儿注意力,缓解疼痛。(2)选择合适的时机向患儿家长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采取口头、书面、健教栏、网络的方式,介绍糖尿病患儿家长相互認识,让家长接受现实的同时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3)讲解使用装胰岛素泵的优缺点及安装方法,可以缩短住院日,缓解家长对泵的恐惧。优点是为了实时监测血糖变化,根据患儿血糖调节胰岛素剂量,血糖值低于设置值、高于设置值时会及时报警,保证安全;缺点是患儿幼小,好动,不会配合,饮食不规律,泵会多次报警、输注管道及探头可能会脱落、堵管,告知家长要多观察,严防患儿自行拔管。
3.5 出院指导
(1)加强糖尿病教育,增强家长对DKA的及时识别:血糖水平过高、疲乏无力、过度口渴恶心呕吐、呼吸短促有烂苹果味口气、腹部疼痛、频繁小便。预防DKA的主要措施:积极控制糖尿病、坚持胰岛素注射治疗、注意监测血糖和酮类水平,及时预防和治疗其他诱因[13]。(2)出院前加强胰岛素注射技术指导,患儿家长在出院时能够准确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及用药相关知识。(3)告知家长血糖控制目标值。教会家长患儿识别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小于3.9 mmol/L正确预防和处理。(4)按要求控制患儿饮食,定期进行全面身体检查。
4 讨论
婴幼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容易误诊的急危重症之一。可表现为脱水、深大呼吸、恶心、呕吐、急腹症、意识障碍、白细胞增高、发热(伴感染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婴幼儿糖尿病多为脆性糖尿病,发病年龄越小,不稳定因素越突出,又常伴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临床医生常仅想到肺炎、小儿腹泻病等,易造成误诊。因此对不明原因的脱水、酸中毒、昏迷患儿应强调常规检查尿糖、尿酮体、血糖等,以便及早明确诊断。DKA有效抢救关键是扩容、纠正脱水、阻止酮体再生成、纠正电解质紊乱、调整碱平衡及处理并发症。对于婴幼儿,在DKA的抢救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要严格控制速度,血糖下降对婴幼儿非常重要。治疗DKA目的在于消除DKA,而非仅降低血糖,血糖下降过快在婴幼儿及易诱发脑水肿。所以注意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一般儿童0.05~0.10 U/(kg·h),使血糖下降4~5 mmol/L为宜,既不影响DKA的纠正,又能使血糖下降平稳,还可预防低血钾、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2)由于婴幼儿的水调节功能相对不成熟,如果补液量过多24 h超过4 ml/kg或最初4 h补液量超过50 ml/kg即有发生脑水肿的可能。因此在输液、纠正脱水时,补液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3)由于婴幼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强,碳酸氢钠对治疗DKA潜在不良反应更明显,过多予碳酸氢钠注射液,易透过血脑屏障,加重脑细胞酸中毒。因此,婴幼儿应尽量不用或不用碳酸氢盐,更有利于病情恢复。
本例患儿由于病程中伴咳嗽、发热,外院误诊“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脑炎”诱发酮症酸中毒入院,入院后经积极扩容补液、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降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及积极治疗诱发因素,患儿血糖波于平稳。该患儿胰岛素治疗方案变更较多,从静脉胰岛素改为皮下胰岛素泵,之后又改为多点注射,期间由于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做好患儿血糖监测尤为重要。3C疗法即实时动态血糖监测(CGM)、胰岛素持续输注(CSII)与糖尿病信息管理(CareLinK)融合一起的治疗方案,能够实时动态呈现患儿血糖的变化,人工设置高低血糖报警值,根据血糖变化调节胰岛素用量,减少高低血糖带来的危害。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患儿必须学会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及运动疗法融入自己的生活。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是出生后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对能量和营养素尤其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多,而其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故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但本例患儿处于婴幼儿阶段,缺乏独立性、自我控制力及依从性,因此患儿家长的糖尿病教育格外重要。笔者对该患儿家长进行了一对一的教育,包括对糖尿病的认识、胰岛素的使用、注射方法、饮食等糖尿病相关知识,患儿家长为大专学历,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强,住院期间学会测血糖、部位轮换及注射技巧、饮食的重要性。告知家长加强饮食管理,避免受凉,按期复查。饮食控制以能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8-384.
[2]蒋秀芳.婴幼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体会[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0):12-13.
[3]陈巧燕.分析小儿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护理的方法及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6):103-104.
[4]范敏媛,张海林,张桂玲.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体会[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0):155-156.
[5]唐春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161-162.
[6]赵营,赵曼.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分析[J].系统医学,2016,1(9):148-149,165.
[7]朱萍.小儿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5):183-184.
[8]王盈.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策略[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1):182-183.
[9]张玲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217-218.
[10]范叶梅,王莹,陈秀华.10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2):127,129.
[11]王菲.分析小儿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护理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5(9):198.
[12]张雪梅,陈凯,尚应萌,等.人文护理模式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172.
[13]吴桂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2):158-159,161.
(收稿日期: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