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华 林翔彪 郑艳斌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结果,并探讨不同标本检验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检验科采集到的临床标本共2 000份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 000份。对照组采用传统检验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检验方法。分别对两组进行微生物检验,并比较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呼吸道标本的检验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及痰液标本。观察组不同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做好不同临床标本的规范检验,提高检验水平和检验准确性,有利于疾病的合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
【关键词】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5-00-02
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一直被认为是感染类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1]。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提高和医疗检验器械检验精度的大幅度改善,微生物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检验,阳性标本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医生的诊疗方案确定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参与依据[2]。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受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检验阳性率偏低。因而仍需对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从检验过程的不断完善,结果的合理分析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提升[3]。本文就不同时期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收集到的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检验科采集到的临床标本共2 000份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 000份。对照组标本来源患者中,男515例,女485例;年龄27~88岁,平均(46.8±3.2)岁。观察组标本来源患者中,男503例,女497例;患者27~88岁,平均(48.1±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用传统检验方法,即采用传统采集方法,收集标本后统一送检。观察组用改良检验方法,具体如下:(1)临床标本的获取。①血液标本。在清晨,患者空腹状态下,经静脉穿刺法对其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②尿液标本。清晨,留取患者的清洁中段尿,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室温下的保存时间应在2 h以下。③痰液标本。指导患者学会咳嗽,并尽量选取在清晨获取患者的痰液标本,将痰液置于干燥无菌的带盖容器中,且采集的痰液量需在1 ml及以上。④呼吸道标本。嘱咐患者在张口情况下,先以拭子触及其咽后壁;然后使用2根拭子分别对其咽后壁、双侧咽扁桃体进行擦拭。将沾有咽喉分泌物的拭子头置于含有采样液的螺口管内(容量为3 ml),将尾部弃置后,旋紧管盖静置。同时,用2根拭子依次获取患者鼻道鼻腭处分泌物,方法是将拭子轻插入患者的鼻道鼻腭处,短暂停留之后,轻旋拭子,慢慢退出;将2根战友鼻道鼻腭处分泌物的拭子置于含有采样液螺口管内,同样将尾部弃置后,旋紧管盖静置。鼻咽分泌物的采集方法是:将连接真空泵的吸液软管在与上腭平行的方法插进患者的鼻孔中,打开真空泵后,将吸液管缓缓旋转移出,同法采集对侧鼻咽分泌物。将无菌病毒运输液(用量为3 ml)冲洗后的鼻咽吸取液置于采样管内,待检。(2)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采用PHOENIX-100细菌鉴定仪及配套试剂对所有收集到的临床标本进行检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定进行标本的运送、接受、培养基配制、微生物培养及检验工作,注意在检验中,要对不同环节涉及到的温度、处理方式等进行准确记录,并做好对照试验的规范操作。正确进行菌落计数。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最高,显著高于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及痰液标本的检验阳性率。观察组不同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辅助下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施自动化检验的过程中,仍可能因不同原因造成检验阳性率偏低,效果欠佳的情况,进而对疾病的临床诊疗与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4]。
本文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检验科收集的2 000份不同来源标本的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可见标本的来源不同,检出阳性率有较大差异,呼吸道标本的检验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尿液标本,痰液标本和血液标本的检验阳性率相对较低。其中对照组324份血液标本中,检验阳性率仅为8.9%。
一般认为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及检验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是导致误差发生,造成检验阳性率低下的情况。从本文研究结果可见,造成其检出率较低的原因分析如下:对照组部分标本采集时的操作步骤不够严格,造成标本污染或血液标本溶血等情况;标本保存方法、保存温度不当或者送检不及时,导致标本变质;标本运送时因容器损坏发生泄露,标本污染,检验量不足;标本检验时发生错误。
结合上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微生物检验效果:(1)标本采集。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培训,让其正確掌握标本的采集方法。从检验申请到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再到采集环节,都能严格按规范进行。采集前,需与患者做好充分沟通,向其说明检验的重要性、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避免患者自助采集尿液或粪便等标本,防止出现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的情况,如患者在标本采集期间用药,需在用药前完成采集。采集完成后,要正确对样本进行保存或者分离培养[5-7]。(2)标本保存。一般情况下,为保证标本检验的准确度,避免因标本质量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操作中对送检时间及保存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微生物检验,需要通过其生理学生化反应、形态学改变等判断其检验结果,标本采集完成后,送检时间最晚不得超过2 h,且在该2 h内,要将标本保存于4 ℃环境中[8-9]。(3)标本运输。运送时,要保证操作平稳,不出现剧烈震荡,不与锐器接触,确保容器无渗漏。(4)标本检验。检验过程中,相关操作人员要严格保证培养基、质控菌株、设备质控及试剂质控等,减少误差。以痰液标本的检验为例,其培养基的适宜pH值为6.8~7.2,超出该范围后,则结核杆菌无法正常生长,容易引起误漏诊。在检验仪器的使用之前,要对其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保证仪器的性能完好稳定,如出现使用故障,需理解保修检验,确保仪器时刻处于备用状态[10]。检验中使用到的相关化学用品,也许正确保存,定期检查,确保其在保质期内,且无质量问题。同时,保证实验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照明、细菌、噪音、电磁场等环境适应,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11]。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微生物检验准确度与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知识水平、经验等综合素质有很大的相关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极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并多与同事沟通交流,互相借鉴,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细心程度,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并全面认识了解机体菌群状态,把握内源性感染的情况,提高检验阳性率,严格审核结果,确保无误后再行发放[12]。
总之,做好不同临床标本的规范检验,提高检验水平和检验准确性,有利于疾病的合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
参考文献
[1]姜赵华,王小芬,肖勇武.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J].医药前沿,2016,6(6):229-230.
[2]陈媛.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分析[J].保健文汇,2017,6(11):22.
[3]王关娟.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29-31.
[4]蒋翠霞,杜金红,韦慧玲.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7):45-47.
[5]李丽,王玖红.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4):39-42.
[6]何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比照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8(4):339-341.
[7]云翰谊.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2017,11(2):66-68.
[8]王福刚,贾雪芝,刘鑫,等.2012-2014年某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2(18):2736-2737.
[9] Stefańska I,Witkowski L,Rzewuska M,et 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l-controlled real-time PCR assay forRhodococcus equidetection in various clinical specimens[J].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2016,78(4):543-549.
[10]于颇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J/OL].世界最新醫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5):59.
[11] Guillet-Caruba C,Martinez V,Doucet-Populaire F,et al.The new tools of microbiological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J].Medecine Interne,2016,35(12):794-800.
[12]邵丽萍.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的结果比较[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8):129-130.
(收稿日期:201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