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

2018-12-12 10:51刘宇舜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31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刘宇舜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本身所暴露出的风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首先描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具体模式,重点分析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原因及具体风险形式,最后点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当前学术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尚未统一,不过主流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各类智能移动终端)等,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与金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金融体系,该体系包括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产品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等。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大数据金融、互联网保险等几种形式。

第三方支付是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金融核心业务,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三方支付具有交易便捷、交易成本低和金融商品明显的特点。

P2P网贷具体是指拥有闲置资金且拥有理财投资想法的机构或个人,利用互联网贷款平台,将资金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个人或者实体。P2P网贷于2005年诞生于英国,2007年传入中国,目前P2P网贷处于野蛮增长阶段,在监管层面也是粗放式管理。

其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诸如众筹、大数据金融与互联网保险等今年也发展迅速,例如股权制众筹、债券制众筹等形式已然大行其道,再比如各大保险公司都开启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并已线上运营。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

(一)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原因

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因素可以具体分为技术因素、管理因素、法律因素、政策因素与犯罪因素,技术因素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技术本身存在的系统漏洞、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法律因素主要是因为当前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上尚不健全,互联网金融内涵丰富、 种类繁多,更新换代迅速,立法的速度远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导致目前互联网金融在监管力度不足,各种风险随之而来;管理因素是由于互聯网金融具有虚拟性、超越性的特点,交易过程不透明,时间、地点、交易对象等均不受限制,因此企业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难度较大,覆盖不够全面,管理深度无法下沉;犯罪因素更多体现在

洗钱犯罪、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方面,这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所具有的交易快捷、隐蔽等因素所导致的。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体现

1. 法律风险

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空白、法律监管措施不到位、主体资格合法性问题等都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超过了完善法律的速度,当前各类纠纷折射出我国法制体系在该领域的缺失,例如电子数据有效性认定、网上证据的法律效力认定等方面,这就导致了执行过程无法可依,判决过程无章可循。

其次,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确,银监局、金融办、证监局、工商局等职责不清;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其监管措施必须与其特点相匹配,具有可操作性,当前现行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完全与之吻合,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也迫在眉睫。

最后,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经营主体合法性缺乏法律法规的监管,企业在整个互联网金融安全中应占据主体地位,但对于该主体的准入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例如对经营主体是否需要发放经营牌照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法律角度给出具体答案。

2.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高度依赖,这就导致了其所面临的技术风险非常复杂。

在技术开发角度,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极快,如不及时更新将会陷入落伍的境地,进而导致服务流程不顺畅,服务成本上升等问题;同时基于新技术所研发的系统、软件等工具能否与现行服务相兼容,这些也是技术风险的体现。

从安全角度分析,安全一直都是互联网金融的命门,具体体现在技术泄密风险、计算机病毒感染风险、系统运行突然中断风险、数据传输风险(信息被窃听或者被截获)等。

3. 操作风险

站在消费者角度分析,由于操作失误所导致的风险不容忽视,随着免费WiFi的普及,一些借助假冒WiFi来盗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案例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

站在互联网金融系统内工作人员的角度而言,也会因为操作失误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网络操作不当导致黑客攻击系统漏洞或者病毒侵入等。

4.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自互联网金融诞生之日起就挥之不去,当前在P2P网贷中尤为明显。信用风险具体体现在违约风险、欺诈风险、个人信息被滥用风险等。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违约成本较低,导致借、贷双方都存在侥幸心理,信用违约现象频繁,信贷平台倒闭、借款人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欺诈风险也是不绝于耳,内部欺诈体现在挪用公款、私自接单等,外部欺诈主要体现在盗用资金、违法集资等,欺诈风险给互联网金融造成严重冲击,有些欺诈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措施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安全运行环境是互联网金融能否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是首要任务。

首先,需要优化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在系统层面要提高系统鲁棒性,提高防黑客攻击与防病毒入侵的能力,网络层面要实现安全访问,例如设置身份验证与分级授权等登录方式、完善密钥管理及加密技术;提升TCP/IP协议的安全性等。

其次,要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安全评估机制,可以借助安全技术认证、征信认证、行业自查、企业互评等手段来实现。

(二)强化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督管理

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将会大大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因此需要多项措施,数管齐下,扩大监督管理的覆盖面,强化管理深度,优化管理手段,各责任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做好内部监管工作。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强化内部管控,结合本机构业务特点,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系统全面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实施办法,成立专职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技术人才专职负责。

政府应明确划分责任区间,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及时调整当前对企业的监控模式,使之匹配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对于互联网金融主体单位应建立准入制度、完善考核机制与审批机制,提升市场准入的门槛,将不良企业拒之门外。

行业内应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方便金融系统内的信息交互共享。

(三)完善法律法规,堵塞法律风险漏洞

法律因素是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在监管层面上讲,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这样执法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针对互联网金融立法的及时性,在法律层面明确互联网交易双方、交易平台的权利及义务,界定数字签名等互联网金融证据的法律有效性,提高惩处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需要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四)依法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

对于互联网金融犯罪应该重拳出击,依法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例如洗钱、非法集资、非法动用公众存款、诈骗、非法发行股票等行为,保障互联网金融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快速发展,近年在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中,出现了以发展经验不足而导致违法犯罪的情况,因此在执法过程中需要合理区分。

参考文献:

[1]任春华,卢珊.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治理[J].学术交流,2014(11).

[2]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

[3]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4]闫真宇.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

(作者单位:东营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