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晨 刘喆为 王艾迪
摘要: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市2003~2015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值,然后通过Arcgis对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序列上,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逐年扩大;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通过定量分析长三角13年间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以期为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熵权Topsis法;时空格局;长三角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与此同时这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如: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在阻碍我国經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威胁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发展不能单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因此全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也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在内涵方面,世界银行温诺·托马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目的,只是改善民生的手段,经济增长质量是人力、物质、自然三方资本均衡发展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应体现在国家提升其满足人民对经济商品需求的能力上,而提升这种能力基于技术的进步和制度、意识形态的调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依靠科技的进步而非生产要素的高投入,且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王积业将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认为它是度量经济数量上的增长以及反映福利分享、环境等方面改善的统一体。刘国光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资源的配置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上的优劣程度。2.在影响因素方面,我国学者大多将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归纳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3.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我国学者多是以全国或某个单一省份为研究对象,而对于经济区以及跨省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现有文献大多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时间序列出发而少有从空间格局视角进行研究。
长三角经济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仅占全国5.25%的面积,2015年却创造了21.85%的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基于此,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其13年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并借助ARCGIS对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期为全面促进长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经济增长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从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效率、经济福利以及环境控制5个维度建立。经济增长水平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该维度下指标为:恩格尔系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国现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且中国目前具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因此该维度下的指标有: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经济增长效率取决于地区经济投入与产出,该维度下指标为:劳动生产率、经济密度、投资产出率;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在经济福利维度下选取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每十万人拥有教师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来衡量医疗、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而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故采用城乡收入比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在环境控制维度选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四个指标,详见表1。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共涉及17项指标,基础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
三、研究方法——熵权Topsis法
1. 指标标准化处理:
正指标:vij= ;逆指标:vij=
2. 确定权重:
wj= (j=1,2,…,n)
其中dj=1-ej,ej=-k pij ln(pij) pij= =(0≤pij≤1)(当pij=0或1时,定义pijln(pij)=0)
3. 计算最优解S 与最劣解
Sj+=max(r1j,r2j,…,rmj)
Sj-=min(r1j,r2j,…,rmj)
4. 计算各指标与最优解(sepi+)和最劣解(sepi-)的欧式距离:
sep =
sep =
5. 计算各市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值。
Ci= ,Ci∈[0,1]
四、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时空格局分析
(一)时序演化特征
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长三角地区2003~2015年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30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平均水平从2003年的0.149上升到2015年的0.228。13年间上海市经济增长质量一直位列第一,而年平均增长率最大的城市为合肥,平均每年提高4.830%。
为深入探讨13年间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情况,表2列出了30个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排名。结果显示,2015年排名1~10名之间的城市为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杭州、宁波、嘉兴、舟山和丽水,其中江苏城市有4个,浙江有5个,安徽城市未出现。13年间这些城市名次变化较为稳定,且上海排名最稳定,一直第一。南京、无锡、常州、苏州、舟山有小幅度变动,和基年(2003)相比,杭州、宁波各前进2、1名,无锡、苏州名次各倒退3、2名,南京、嘉兴各前进2、3名,丽水进步最大,进步了14名;2015年,排名居中的城市有江苏的徐州、扬州、南通、泰州、镇江,浙江的湖州、温州、绍兴、台州和安徽的合肥。而这10个城市的名次变动比较明显。与基年相比,合肥进步名次最为显著,进步15名,温州进步10名,而泰州退步7名。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出现的安徽城市合肥自2011年后,名次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合肥市抓住经济发展时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得到提升。2015年靠后10名的城市有江苏宿迁、淮安、连云港、盐城,浙江金华、衢州以及安徽滁州、芜湖、淮南、马鞍山。江苏淮安名次与基年相比上升了6名,连云港与基年相比下降了6名,而安徽滁州由开始的13名下降至24名,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安徽的芜湖和淮南名次一直较靠后。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多分布于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中等的城市多分布于苏中、浙江东南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较低的城市多分布于苏北、浙江中部以及安徽。
(二)空间演化特征
基于长三角各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现抽取2003、2008、2015三个时间点,借助ARCGIS的Jenks最佳自然断裂点分段法,将其30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并将其分为五个等级类型区域,用不同色块表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等质量、中低质量和低质量(图2)。
整体看来,经济增长高质量的城市主要围绕上海分布,包括上海、苏州、无锡以及浙江的杭州,上海、苏州在三年间皆表现为经济增长高质量城市,杭州在2003年表现为中高质量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在2008、2015年跻身涌入高质量城市行列;中高质量城市大多分布于高质量城市外围,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态势,大多为苏南、浙北城市,2003年有3个,分别为南京、常州、杭州,到2008年中高质量城市在数量上没有变化,但浙江宁波由中等质量城市转化为中高质量城市,2015年中高质量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共有6个,包括江苏的南京、扬州、镇江、常州以及浙江的宁波、温州,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便利,能够接受上海的辐射,故经济增长质量较高;2003~2015年中等质量城市在数量上变化不大,但是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不再是仅集中于苏南、浙北较高质量城市的外围,而是较为均匀的分布于各个省份;2003~2015年,中低质量城市数量逐年减少,且较多分布于苏北、浙南地区,2003、2008、2015年分别有12、12、7个,一方面中低质量城市多转变为中等质量城市,另一方面低质量级别的城市也随之转化为中低质量城市;2003年,低质量级别的城市大多位于苏北、安徽地区,主要有:宿迁、淮安、淮南、滁州、芜湖、丽水,2008年低质量城市减少为3个,主要有:淮南、滁州、南通,但是到2015年,低质量城市有淮南、滁州、马鞍山、芜湖、舟山、台州、丽水,虽该级别城市数量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长三角自2003~2015年的经济增长质量逐年上升。
五、结论
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出各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借助Arcgis对2003、2008、2015三个时间断面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结论如下: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长三角地区在2003~2015年间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质量排名靠前(1-5名)的城市以及排名靠后(25~30名)的城市整體上13年间排名较为稳定,经济增长质量排名变化不大,而排名居中的其他城市相对排名波动较大。
从空间上来看,由于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模式、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城市间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明显。以上海市为中心的近圈城市组成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核心区,而距离上海较远的城市因接收上海的辐射小,经济增长质量较差,因此空间格局呈明显“核心-外围”集聚分布的特点,高、中高质量区域多位于长三角核心区,质量较低的地级市多处于外围区(苏北、安徽、浙南),该格局既体现了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增长“领头羊”的影响力,也从侧说明各地级市主动与上海经济圈融合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3]李京文.《 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4]王积业.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1(01).
[5]刘国光.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3).
[7]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经济研究,2009(06).
[8]李国柱,李从欣.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0(24).
[9]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
[10]钞小静,任保平,许璐.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半参数个体时间异质模型的检验[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1).
[11]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06).
[12]程 钰.任建兰.崔昊.唐桂敏.基于熵权TOPSIS法和三维结构下的区域发展模式——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06).
[13]耿焕侠.张小林.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经济增长质量定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01).
[14]李胭胭.鲁丰先.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格局[J].经济地理,2016(03).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YXJ028;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YXJ021。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