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燕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提出行为改变理论,认为一个人需要学习事物的等级分成舒适区、学习区、恐惧区等若干区域。在舒适区所学习的事物并无难度,在学习区所接触的都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在恐惧区所接触的则是超出学习者能力范围的内容。如果教学者能控制好这些区域,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难度,将促使学生更好地过渡,逐步掌握原本自己畏难的学习内容。在指导初中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也要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层层递进地促使学生获得进步。
一、舒适区,把握认知规律
教师首先要将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容易掌握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学生所学习的都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因此学生能处于更为舒适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更容易放松,也更容易进入到学习情境中。教师可以安排诗词诵读、词句理解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容易进入舒适的状态。
以学习《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歌为例,教师可以采用音画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构筑舒适区,促使学生进入到诗歌学习的氛围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与之有关的多媒体视频,播放轻柔的音乐,展现望月怀远的图片。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诗词诵读活动,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都被调动了起来,自然能更好地根据诗歌的文字想象到画面。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说出这首诗歌展现了怎样的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先伴随着音乐闭上眼睛,在心中默诵诗的内容,然后想象画面,此后则尝试用语言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如有学生表达:“皎洁的月亮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淡淡的白霜。此时桂花轻轻地落下来,沾湿了诗人的衣服……”在这样的描述中,学生更轻松自如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舒适区进行设计,促使学生在更自然的状态下展开学习。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更投入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同时,這样的学习也容易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区中。
二、学习区,品味复杂情感
在舒适区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比较活跃,而且展现出的都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最初认知,学生的学习其实并没有真正发生。教师在促使学生进入状态后,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尝试进入到学习区中。在这个区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具有挑战性,但难度并不是很高的探究内容,促使学生体会诗人创作的真实情感。
在学习《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在促使学生进入舒适区后鼓励学生尝试品味作者的内心情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学生首先提出这首诗歌展现的是作者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教师则可以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提出:“作者的内心似乎存在矛盾,作者想要回归天上,过逍遥的生活,但是最终选择还是留在人间,大家觉得这种矛盾心理是怎样出现的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开始探究作者的内心情感,揣摩作者内心复杂的心情。有学生提出:“作者的心中一直有着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矛盾,或许这就是其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此时教师可以再给学生提供作者的背景信息,告知学生作者的生平,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情感如何从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探讨。在层层深入的学习中,学生对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有了一个了解。
在学习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分析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让学生尝试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分析古诗词的内容。这样对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能促使学生提高诗词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恐惧区,揣摩创作境界
在恐惧区中学生所学习到的内容都是平常并未深刻了解过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如果教师大量安排这样的学习内容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但是如果在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上,沿着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引导,则能将学生引导进入恐惧区中,尝试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了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认识到这首诗歌写的是作者对于自己所面临的苦难生活的直接感叹,但是作者不仅仅只是将写作的焦点放在诉苦上,而是表达了对于天下寒士的深厚情感。教师可以在此时将学生带入到恐惧区,让学生尝试揣摩作者的写作境界。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何种方法创作这首诗歌。学生认识到这首诗歌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自己的遭遇。学生逐步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认识到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掌握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积极借鉴行为改变理论,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地展开学习,最终掌握古诗词中的深邃内涵,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