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 包亚燕
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中心幼儿园 张 萍
随着《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省课改指导意见》)的颁布,幼儿园的课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的架构不仅仅是书面内容的安排,课程内容也不等同于静止的教材内容,影响幼儿发展与经验获得的各种因素,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等环境资源,都构成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基于这种广义的课程观,资源利用的课程化,已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大趋势。
本次幼教领域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做好省编课程的园本化工作,而园本化的实质应该是立足于本园实际,充分开发利用本园独特的优势资源,让课程园本化成为表现幼儿园个性特点的过程。同时,《省课改指导意见》在“加强课程的园本化建设”部分提出: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要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挖掘、筛选、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社会及园内可利用的资源,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体现年龄适宜性、文化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那么,如何做好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呢?
虞永平教授这样说过:课程资源不单单局限于教材或者商家提供的资源,大量的课程资源应该来自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多样资源应该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在盘点与规划中建好课程的“资源库”是关键。
每所幼儿园因地理位置和内部环境条件等不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可开发和利用,这在全面推进课改中显然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而要成为课程资源的首要前提,是要让教师清楚了解并熟悉园内及周边环境中究竟有哪些人、事、物等资源可以利用,这就需要调集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进行搜寻与盘点。一方面是要对园内资源进行盘点:从显性的入手,盘点园内的花草树木等自然资源和玩教具等物质资源,再从隐性的入手,盘点幼儿园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教职员工及家长群体中的优势特长。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幼儿园周边环境中资源的盘点:可以幼儿园为中心,分别对距离500-1500米内的资源作一个地毯式搜寻,然后再以幼儿园为圆心将这些资源以手绘地图的方式分别标注出来。当然,对一些在1500米外,但确实有利用价值的地点,如当地的标志性场馆、可用于实践体验的花卉苗圃、工厂企业等,也需要做好标注,以便备用。同时,在对园外资源搜寻的过程中,还可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收集本地乡土民俗和人文等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统一列表,让教师们能够更直观地感知园内外资源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
在资源库的建设中,作为教师要树立“生活处处是资源,人人都成开发者”的意识,做到眼中有资源、心中想资源、口中讲资源,但教师只有这些还不够,因为要让这些资源真正作用于幼儿,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尚需教师对搜寻到的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梳理和归类:(1)园内物质资源,包括各类专用活动室或工作坊、大中小型玩教具等。(2)自然资源,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园内和园外可用的花草树木以及典型的能体现季节特征的资源等。(3)人力资源,有一技之长的教职工和社区人员,具有职业特质可用人员等。(4)社区环境资源,也就是幼儿园周边社区中的众多资源中真正能为我所用的,对于儿童是适宜的资源。教师需要作一个慎重而周到的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规划课程资源的依据。
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拉进篮子里的都是菜”的现象发生,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还需要做好评估和过滤工作。要使筛选过程更科学而非个人的主观臆断,这就需要将资源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理念、园本课程的建构相互衔接,动态过滤、整理并充实幼儿园的“资源库”,使“资源库”内容更全面、更平衡、更富有价值。
资源收集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将资源变成课程资源。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就需要教师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价值评估。这里很重要的两个节点就是教师要做好对照与链接,对照《指南》及基础性课程园本化建设的目标要求,链接课程主题的具体内容,评估这些资源对助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适宜性与价值所在。尤其是需要将资源与基础性课程中的主题内容链接起来作分析,判断还有哪些主题园本化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应资源,但当下是缺失的。那么,应该从预设的主题目标和幼儿发展目标,以及幼儿经验发展的需要出发,预设幼儿可以做的事情,再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去规划相应的空间、时间,投放相应的材料和工具。如,将梳理到的幼儿园春天这个季节中种植园地的植物与三个年龄段关于“春天”的主题目标比对,在评估中发现幼儿园种植园地的植物种类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帮助幼儿体验春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特征。于是,三个年龄段的组长召集组员统筹思考,遵循“植物的丰富多样性、适宜幼儿体验”的原则,分别拟定了三个年龄段种植的农作物,既确保了主题园本化实施过程中资源的利用,又在评估基础上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
资源不等于课程资源,资源只有在被幼儿使用的过程中引发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发挥了教育价值,才能被称之为课程资源。任何资源,如果不能与幼儿的活动相结合,不能成为幼儿感知、操作、体验的对象,不能形成幼儿的经验,就不能称之为课程资源。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收集、评估资源的基础上,还需做好对资源的甄别与筛选。这里的“甄别”,是指教师要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鉴别,一方面鉴定是否适宜于幼儿的学习,并能让幼儿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与经验的增量;另一方面要鉴定这些资源在不同年龄段的适宜配置,即同一资源该如何在不同年龄段中进行内容的有效分配等。这里的“筛选”,是指根据《省课改指导意见》关于资源的课程开发要求,即课程资源开发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体现年龄适宜性;考虑幼儿生活的家庭背景,体现中国优秀文化及地域和幼儿园文化,具有文化适宜性;让不同的幼儿有选择不同课程资源的学习机会,具有个体适宜性,以此为依据,对收集到的同类资源,需要对“幼儿会喜欢哪些内容、幼儿需要哪些内容、社会需要幼儿了解哪些内容、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问题进行慎重思考与分析。因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不是供幼儿看的,而是供幼儿用的,要让课程资源能符合幼儿的个性需求、地方文化传承、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等,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对于资源,无论是盘点规划还是评估过滤,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其能更好地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服务,而在这其中,还需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实施和管理环节,即真正用好课程资源,最终确保适宜的课程资源能回归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成为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并助推其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幼儿园收集了丰富的资源,需要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到活动中,引发幼儿多种类型的活动,同时让幼儿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组合利用,这样才能发挥材料的价值。第一,同一资源,创新利用。如,废旧轮胎作为一种经济又耐用的材料,可以将其投放在平衡活动中,也可以运用到建构游戏中,还可以投放到角色表演区等,有效实现了同一资源的创新与多元使用。第二,不同资源,组合式利用。如,某园大班幼儿在参观了社区的“桃花节”后对桃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生成了幼儿“桃花节”活动,在活动前幼儿策划了以看、吃、玩为主的活动。幼儿首先进行了园内桃花的三次写生,发现了桃花从花苞到结果的生长过程,接着投票产生了在“桃花节”中做桃花馒头、烧米饭的美食活动以及摘桃子、运桃子、贴花瓣等游戏项目。活动中还特邀爸爸妈妈共同筹备材料,共同参与,共同体验节日的快乐。以上活动中,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幼儿园资源等多项资源都在幼儿的主动发起下得以充分利用。
要有效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使之转化成为课程资源,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资源的筛选、运行和维护机制等。例如,某幼儿园的课程资源管理工作,在园长引领下全园参与,实施全园化管理,调动幼儿园的一切组织力量,包括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深度利用,为课程实施提供重要支撑;为保障课程资源的持续发展,成立课程资源管理小组,由园长、副园长、中层领导、教研组长、班级教师、家长组成,同时,成立了“剥笋式”的资源删选机制,这就保证了资源在动态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使课程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的活水;资源的维护除了由资源管理小组定期做好对资源的整理、编排、完善、统筹外,该园还重视做好对资源的不断更新、增删工作,使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良性的运行模式。
本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点是做好课程的园本化,而课程园本化的本质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精神及省里的普适性课程方案,结合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资源所进行的课程选择、重组、补充与生成的相关研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可见,课程资源是影响幼儿园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用心做好课改背景下课程资源的盘点与规划、评估与过滤、实施与管理至关重要,唯有这样,才能让课程资源在助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上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