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12-11 09:55杨淑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杨淑梅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设实训教学环节和建立灵活的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期解决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并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087-02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各专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奠定植物设计基础。该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与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山石地形、水体、道路与场地、建筑及景观小品等)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一定视觉美、意境美的园林景观,供人游憩与观赏。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定位问题

由于目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多依托以原建筑学为背景的工科院校来开设,根据我院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几次调整,该课程名称由2011级课名“种植与生态专项设计”,逐渐到2013级更名为“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时也由最初设定的40学时改为36学时,一周一次,每次4课时,一直沿用至今。开设该课程前,仅开设了园林植物学一门基础课程,另外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苗圃学等因培养方案中作为选修课程,故学生选课人数不多导致并未完全开设,从而使得植物认知的基础课程较少,课时的限制与理论基础薄弱,以及学生对植物认知的兴趣度不高(较少从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等方面讲述种植设计要点),导致该课程后半部分实践应用环节学生方案设计操作能力不强。

(二)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对于植物应用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于植物的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地理分布区域及其文化内涵等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实践设计过程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并按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等原则要求进行相应的植物种植设计。其次,学生对于学习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普遍认为该课程偏向植物方面,较之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仍处于次要地位,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第三,多数学生对于方案设计的图纸表现、语言表达和空间塑造等能力欠佳,出现了“想法很丰富,但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第四,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能力较弱,多数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积极性,一贯养成考试靠“划重点”、理论知识获取靠课堂的被动学习性,导致整体阅读量不够,不能及时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趋势与行业内最新的讯息、动态。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性研究

(一)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情况(集中讲授种植设计理论知识时间太少,实践操作课时数太少)及目前学生植物基础知识薄弱等现状,结合时下风景园林行业就业发展趋势,建议将课程由目前36学时改为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种植设计理论知识,36学时进行实践训练,课程设置中加大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种植设计理论部分的教材采用周道瑛的《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并整合其他参考材料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分篇章讲述不同园林绿地类型如广场景观、公园及居住区植物种植设计原则、要点及树种选择等;实训课程设计部分为完成指定地块植物景观打造,包括方案设计阶段、种植草图规划阶段、种植正图阶段三部分。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1.改革教学方法。(1)加强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结合。目前,我院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主要为教师在理论授课中结合一些实际案例讲解,现场教学环节缺失。因此,做好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是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须。案例教学中,引入近些年知名企业和设计公司的优秀作品进行评析,讲解行业内植物设计的各项标准与流程。现场教学中,提前取得实地踏勘地块的种植设计图纸,结合课堂图纸分析,再到现场进行授课,实现现场与图纸有机结合。通过反复地从课堂到现场、由现场再到课堂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感悟图纸空间与实际场地的关系,加深设计过程中对现场的想象力。(2)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引导教学。根据行业环境发展和教育转型要求,结合本校风景园林专业发展并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学生实践性与应用训练。因此教师在讲授种植设计理论基础知识时,要不断研究行业发展态势,注入新的设计知识与要点。植物种植设计不是简单地进行植物绿化,需要学生在很好掌握种植设计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强大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力,并在方案设计中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2.优化教学内容。(1)推陈出新,不断注入新知识。该课程参考教材为周道英2008年主编的《植物种植设计》,大部分理论内容还比较实用,由于风景园林专业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当下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向学生灌输新的理论知识,对当下不实用或过时的理论及时舍弃或不讲。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紧密关注专业发展思潮与动向,提高个人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2)重视课程实践各环节成果验收。课程实践设计阶段,可模拟企业设计模式与标准,给定一块假设的场地,要求学生按照设计公司的操作程序与要求进行种植设计,把课程设计内容分解成基地解读、方案分析、构思立意、功能分区与设计立意表达、植物景观分析、施工图草绘、施工图正图、苗木统计表、设计说明书等内容,每节课安排不同分解内容,并在下次课间对上次课布置的内容进行成果验收。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按照设计规范与程序严格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参照公司的工作要求分步指导学生。(3)引入设计软件建模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由于该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仅在平面构思中,更难的是要有种植后的立面想象力,以及预测植物未来发展动态。但大多数学生缺乏植物空间尺度感,空间想象力欠缺,无法切实感知植物的种植效果,導致设计效果很差。对此,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扩展想象,体会植物空间变化;然后将设计后的图纸用SketchUp进行建模,把地形、植物、道路等要素都置入模型,借助软件展现植物空间效果;对比最初图纸与后期SketchUp建模效果的差异,从中找出关联,熟识设计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季相变化效果,树立动态思维的设计理念。

3.改革考核形式。根据多次调整与改革,建议该课程考核形式以“调研报告+课程设计”相结合,摒弃传统单独理论考试或调研报告为考查结果的方式,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其中调研报告部分以分组形式完成,通过对指定区域的植物绿化现状调查评价,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协作,针对调研区现状,给予综合分析、评价。课程设计部分在教师给定的场地环境与设计要求下,结合理论所学,完成总体方案设计、种植草图推敲、施工草图设计及最终正图绘制。该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与绘图表达能力,绘图规范性及培养设计思维创新性。

三、课程教学总结及改革成效分析

笔者从2014—2015学年下学期的教学中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先后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优化考核形式,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近三届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及课程实践训练的成效来看,80%以上的学生对植物种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程设计图纸满意度较高,毕业后从事植物景观设计的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掌握了植物种植应用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训练,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后续开设的多门规划设计课程中也得到广泛验证。

参考文献:

[1]申亚梅,马进,路英.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全国风景园林教育研讨会,2007.

[2]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76-78.

[3]廖振军,王前莉,黄琦珊.基于满足市场需求的“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3,(3):102-103.

[4]张衡锋,韦庆翠.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242-243.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