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
既为地方实验和创新提供激励和空间,也要强化中央层面的协调力度。
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市场普遍关切的一个重点工作。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部署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落实。通知指出,目前亟需以市场主体期待和需求为导向,围绕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实现创业创新梦想的土壤,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市场发育程度、改革创新的推进力度,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潜力。
当前企业经营的确面临严峻挑战,无论是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还是国内经济整体压力,都使不少企业生存与发展遭遇难题。营商环境仍存在的一些短板和突出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利于有效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改革不进则退,当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攻坚期和关口期,必须加快改革进程并确保取得落地成效。在破除不合理门槛、提升审批服务质量、减轻税费负担等具体举措方面,国务院已做出行动部署。除此之外,在评价、激励和对标方面也有必要强化,实现营商环境优化的“三管齐下”。
首先,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提是诊断和评价,即明确营商环境的整体水平如何,以及哪些地区、领域和环节存在“堵点”和“痛点”。目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进一步研究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参考世界银行报告的基础上,开发了符合中国现实的一套评价方案。对各地区和各部门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明晰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对于指导营商环境改善有指导意义。
同时,自上而下的考核督查也要确保营商环境评价的客观、精准,防止出现扭曲,尽可能发挥第三方评价的独立观察作用。如果各级政府部门和第三方都有一套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或“仪表盘”,可以及时诊断和对标,那么就可以大幅扩展营商环境的改善空间。
其次,也需要为相关部门建立相应配套的激励措施,使营商环境改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牵涉多级、多部门和多领域的规则调整,很多环节的突破难免有冒险和“犯错”的可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容错、纠错的空间,有利于激发营商环境的改善动力。
“细节决定成败。”营商环境中的“堵点”和“痛点”往往都隐藏在具体环节,需要调动基层部门的能动性,使其有意愿和勇气打通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要加强对标管理,使各地各部门都能对标营商环境的最佳实践并推动持续优化。目前,不少地区和部门都在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并极大地便利了企业在注册登记、融资、贸易、研发等环节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实践,尚未在其他地区和部门广泛应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的实践范例尚未得到有效的提炼和传播,另一方面是其他地区和部门缺乏动力和能力去效仿。由此可见,营商环境改善需要做到“收放自如”,既为地方实验和创新提供激励和空间,也要强化中央层面的协调力度。
這方面可借鉴“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商事制度改革的做法,加强地方经验总结和中央顶层设计,使行之有效且有普遍价值的最佳实践可以在全国推广。比如,可以拟定营商环境的标准体系、路线图和时间表,使各地可以不折不扣地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