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晴 刘海峰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00)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再次拉回世界的焦点。随着颇具积累的金融底蕴优势和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十一五”之后,金融业已经成为西安的优势产业,2015年金融业对西安市的GDP的贡献率达到20.1%,经济与金融的互相促进作用不断深化。到2017年西安市经济发展稳定,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69.85亿元,同比增长7.7%。总量在广州、武汉、深圳等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9位,在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昆明、南宁、乌鲁木齐等其他区域经济中心中排名第3。同时,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17.88亿元,同比增长7.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9%。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领域和重要动力,在现今以及未来的发展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在近几年西安经济迅速发展、金融业不断进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卓有成效的同时,其整体水平和速度滞后于东部地区的现实也同样引人注意。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区域发展非均衡问题也相伴而生,这一问题也表现在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中。2017年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九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中,西安在我国31个金融中心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成都、杭州、重庆、南京、苏州、武汉、大连、郑州之后,位于第13位。除去上海、北京和深圳前3位全国性金融中心,在其余六大经济区域的28个区域金融中心中,西安位列第10,仍然属于中游位置。细观排名不难发现,在前10名中,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杭州、南京、苏州三地评分分别为47.8、46.5、40.3,之相差不大。而属于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和西安则分别为49.6、46.8、38.3,虽然在绝对数上相差不大,但在各分项指数上与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成都作为西部金融中心地位保持,重庆、西安等其他西部城市与成都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明显。
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国家也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还特别强调在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西安金融办在2017年发布了西安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将扎实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在国家层面稳妥地推进区域性金融改革的背景下,逐渐打破金融资源向东部等发达地区聚集的局面,逐步实现达成《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的“立足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服务区域合作与发展具有能源、科技、文化特色的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使西安市的金融机构更加聚集,金融业态更加丰富。
根据2017年发布的第九期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报告,西安综合评分达到38.3,比2016年的36.5高出1.8,综合竞争力排名在31个区域金融中心中位列第10。虽然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在进一步稳固,得分与排名在全国均处于中上游水平,但在长期的发展中非均衡性特点仍然十分明显。
1.金融业整体规模发展的区际不平衡。虽然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中基本稳居西部地区前三的位置,但是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从传统金融方面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温州等6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业的增加值方面明显超过西部地区金融中心城市。而在新型金融业态,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上来看,不论是行业的发展程度,还是投资前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聚集程度和吸引力方面,西部地区的实力也同样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不仅依托于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而受益,更因为作为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的杭州而渐渐向行业前沿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优势的作用不可小觑,虽然传统金融领域始终是不可替代的,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会更加加剧区域之间在金融业态的丰富性、金融产品的创新性、金融产业的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差距。
表1 2017年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各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
2.金融机构实力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综合2009年-2017年的得分来看,虽然西安在近几年的综合竞争力评分中增速明显增加,但是与成都、重庆相比,差距也进一步加大。
而非均衡的发展表现在金融机构方面更为明显。在金融机构实力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主要有银行类机构、证券类机构、保险类机构以及机构国际化程度四项。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能体现出城市金融业务量,其聚集效应的形成有利于城市金融创新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西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047.62亿元,同比增长5.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954.8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9%。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总额468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9.0%。年末全市拥有上市股份公司33家,保险公司59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23家。整体实力对比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来说,还有一定进步空间。重庆在2017年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13.7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9.3%。证券业方面,全市共有证券公司总部1家,证券营业部202家,证券分公司37家;境内上市公司50家,总股本692.74亿股,股票总市值6129.17亿元;保险机构方面,全市共有保险法人机构5家,营业性保险分公司51家。
图1 2009年—2017年成都、重庆、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得分历期情况
图2 2017年西安、重庆、成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
1.“先天不足”辐射力弱。在环境、气候、生态、交通等先天劣势的影响下,西安周边并没有能与之进行深度合作、并驾齐驱的其他区域金融中心,并未能充分实现聚集功能,因而在吸引金融聚集方面表现较弱,从而导致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从聚集阶段到辐射阶段的进展较为缓慢,进而影响到金融聚集优势转化为金融辐射效应的发展。反观同属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成都、重庆两地,在注重自身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之外,也十分看重加强中心与中心的联系与合作。2011年,经过国务院的正式批复,重庆市的31个区县和四川省的15个市共同组成区域面积达20.6万的成渝经济区,将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开展经济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利用城市群加大辐射效应,推动周边临近地区的快速发展。
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本金融中心的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等这些认为量化的指标上,更是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内达到一定程度的聚集之后,转移、流动至周边腹地城市,形成良好的承接与互动,促进更大范围内的整体金融联动,最终实现地区的金融、经济协调发展。
2.“马太效应”长期积累。“马太效应”是一个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常见现象,落在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中,是指某些地区在吸引金融资源、实现阶段性发展之后,会产生一种累积优势,进而会对外部资金、人才、机构等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在没有新的力量或者刺激的介入下,其他地区很难与之竞争,这样一来,就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越是较发达、建设情况较好的地区,越容易吸引资源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进步空间。
“马太效应”会影响西安在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在吸引高端金融资源、丰富金融业态等方面的竞争力。以金融机构实力为例,西安在全国28个地方区域金融中心中排名第11,即使不与其他东部地区相比,与同为西部地区的成都与重庆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机构评分中,有一项机构国际化程度分项,主要以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数量作为衡量该地区对外资吸引能力的标准。2016年,西安拥有外资银行分行6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27家,与此同时,成都和重庆这两项数值分别为16、39和18、68。在数量稀少和层次不高的情况下,西安想要超越成都、重庆的地位,实现更高层次的金融业态的聚集和更高水平的金融创新的发展,还有一定的难度。
3.缺乏支柱产业,实体经济根基不稳。金融中心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共生共荣的关系,二者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协调发展。实体经济不仅是金融以及金融中心发展和建设的基础,更是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资源的服务对象。虽然西安可以称得上是西北经济的中心,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金融发展速度在近年来也算是可观,但是仔细看来,西安依然缺乏支柱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虽然在“十一五”期间,西安就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又是产业集群”,加快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根据西安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1.77亿元,在这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8%,占比57.5%,另外,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增速高达20.5%;旅游业总收入1633.30亿元,同比增长34.6%;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92.65亿元,占全市GDP的61.5%;而文化产业,在2016年增加值802.52亿元、占GDP比重4.14%的基础上,在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突破900亿元。这些产业在向支柱产业方面打造的原因一是为了弥补西安在改革开放之后原有的老工业纷纷倒闭的颓势,二是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步伐。但是这些在西安的整体规划建设中也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或者突出的亮点,导致发展态势平平,从而造成无法为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础的局面。
在2018年的西安市金融会议上,西安市政府确定了“三步走”战略,将时代与西安金融的发展相结合,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开辟为西安金融业的新的发展方向,努力将西安建设成为引领“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三步走”分为:第一步,到2020年将金融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巩固和强化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彰显作为新起点的支点作用;第二步,到2035年常态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动发展,深化我国与中亚、西亚、欧洲金融联通的枢纽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第三步,到2050年“建立服务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特色金融功能体系”,加强与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交往,逐步提升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竞争力。
离岸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创新举措之一,能够在与传统金融业进行有机融合、互相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跨国运营能力,促进区域内现代化国际金融框架的构建。在我国,深圳、上海、天津等区域金融中心都有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而西安,作为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起我国东部与中部、西北与西南的重要枢纽,“八横八纵”的高铁线路有四条从西安通过,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起发达的交通网络条件,对于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有着明显的战略优势。这不仅能够促进西安本地区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更有着完善金融体系、平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就是依托设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建设验区等改革,积极引入国际金融市场主体,扩大外币融资,促进金融体系国家化发展,最终将西安建设成为金融业创新发展、各产业相继聚集的价值高地。
绿色金融是在十八大之后逐渐兴起的新的金融发展方向,在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将其定义为“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十九大过后,生态文明的建设使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黄金阶段。在浙江、广东、新疆、贵州、江西等部分市、区建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后,西安金融商务区也努力尝试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全国试点区域。从而不仅为金融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开辟道路,也为西安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才吸引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助力,以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式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建设大潮中,实现与其他区域金融中心的差别发展。
纵观国际,各国政府都在改善投资环境、优化金融环境等多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提升区域金融行业的竞争实力。比如日本政府,就在促进东京的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方面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加快其金融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奠定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所以在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中,上至国家、下至西安市政府甚是各区政府,都需要积极推动,以政策支持的方式,提升区域的金融聚集力和资源吸引力。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西安市明确提出要讲“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作为政府在金融工作方面的主要目标。并围绕着“丝路国际金融中心”的打造,加快金融示范区和金融功能区的建设,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在内的新金融,鼓励发展投资基金,从而“吸引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高层次金融人才向西安聚集”。
地方政府在金融市场中,充当的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从完善支付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账户存管、交易及结算体统的监管、构建金融云服务平台、开放公共信息获取渠道、合理防控风险等方面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用更加有效的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转,缓冲金融市场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区域内配套设施的水平,本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原则,将改善交通状况和改良生态环境作为西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填补短板,达到聚集资源和吸引人气的目的。
培养国际化思维,强化金融信息共享及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开放程度,不仅仅依靠市场主体的自发性行为,在出台开放性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与区域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财务制度、管理方式、风险把控等方面借鉴国际标准,在金融监管方面促进国际交流,与国际化水平接轨,促进本地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汇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