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吴秀霞
总结过去,设计未来,科学规划,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紧跟国家大战略,发挥舰船海工业在战略发展中的桥梁作用。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体制改革”和“技术追赶”的双向跨越,承担了民用船舶出口和军用舰艇提升的双重使命,一代代造船人努力拼搏,抢抓机遇,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不断变化,运输船舶需求大幅减少对,高性能环保船、工程船、配套设备及海洋开发等诸多方面缺乏竞争优势;高技术海上维权装备配套率不够,大型海上舰船编队建设刚刚起步,走向蓝海的维权设施严重缺乏,我国舰船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挑战。日前,在大连召开的2018海洋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上,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方书甲表示,我国舰船及海工装备产业要适应新时代发展新要求,用好“谋略、科技、经验”三要素,总结过去,设计未来,科学规划,坚持科技创新、加大舰船配套、拓展产能面向,兼顾海洋货运、远洋渔业、海洋工程、海洋维权、海洋科考、滨海旅游的新需求,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紧跟国家大战略,发挥舰船业在战略进展中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国际经济格局不断生变,新形势下,美国、欧盟、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传统制造业方面均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美国政府竖起“智能化”、“新能源”、“再工业化”的旗帜,用高技术和政策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及亚洲地区回迁本土,并引起中国民营企业的裹夹式跟进外迁。欧盟针对金融危机和失业率过高的问题,紧跟美国,制定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策划科技引领方向,恢复传统产业,减少中低端生活用品的进口;日本受本土资源局限,对外投资继续递增,以环保、节能、信息化新技术牵引的敏捷高效造船业,大有崛起之势,近几年接单份额明显回升;亚洲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传统制造业,利用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低的优势,分流了国际市场中低端产品的份额和国际投资资本,是传统制造业一股新力量。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造船业,在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形势下面临残酷竞争,产能过剩问题未能解决,资金压力与日俱增。由于产能过剩,船企低价接船引发恶性竞争,并拖垮了部分骨干造船企业。我国“世界工厂”的大格局已被分化,航运市场萎缩对新船需求明显减少。当前,船舶安全、环保、节能、效率成为船东关注话题,特别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公布的分阶段强制执行节能环保规范以及船东受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将优先选择节能环保、智能安全、减员高效的船型产品。
此外,海洋油气工程积压了造船业大量资金。前些年,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产业兴起,海洋平台的开发,为造船业开辟了富裕的上游市场。然而,在海洋运输业严重下滑时期,世界油气价格一降再降,海洋油气业投资一减再减,海洋油气平台不但订单明显减少,已造好的平台,业主迟迟不能接收,积压了双方的资金。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积压在我国船舶企业的各种海洋工程资金额达400亿美元。但是,海洋油气工程国内配套仅占20%,我国造船业主要承担钢铁平台的设计制造,平台钻井、测井、封井设备与系统、电站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定位系统等几乎都依赖国外引进,本土配套设备技术附加值不高。因此,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舰船和海工及设备配套业面临着严峻的产业形势。
船上吊机 图片来源:Cargotec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分化。军事冲突和贸易冲突不断,恐怖活动时有发生,“拥核”与“限核”成为反恐的新阵线。经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经济”遇到巨大泡沫,经济疲软,社会就业压力大,使得“后工业化”被调整为“智能化引领的再工业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大幅度调整,能源与环保成为持续的热点。发展中国家受到欧美“再工业化”的冲击,人力资源优势和制造产业优势受到抑制,国际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制造智能化”拉大差距,发展步伐减缓。
与此同时,“世界工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我国产能过剩、出口受限、人员就业压力加大;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依存度高;工业及基础设施过于集中于沿海,东西部经济严重失衡。世界上好事的国家,在我国南海、东海有关海域制造麻烦,挑起事端,引起争议,妄图围堵我国外交、经济、军事、科技活动范围。除此之外,我国拥有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拥有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90%以上均已划定,海洋国土完全没有争议的面积仅59万平方公里,有争议或者面临索权的面积达241万平方公里。我国的海洋空间急需保护,单靠武装维权不够,海洋资源必须开发、利用、建设、保护。
2018年9月12日,沪东中华建造的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考察船“蓝海101”号、“蓝海201”号下水
方书甲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现状多样化的潮流,凝聚人心,引领中国企业扩大改革开放,走出去,在境内外共同发展。他表示,海上丝绸之路,必须走向海洋,科学认知海洋,了解海洋蕴含,探索海洋机理,追溯海洋历史,预报海洋未来。开发利用海洋,建设各种海洋平台是舰船业发展的契机,也是舰船制造业的新兴市场。一方面,能源方面需要海洋油气勘探、采集平台;海洋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开发利用装备;与能源开发相关的工程船、安装船、运输船、生活保障船。另一方面,现代渔业方面的远洋渔轮、大型海洋牧场、高品位鱼类智能化养殖场、高值化海生物培养基地。海洋旅游业需要的海上机场和港口枢纽的大型浮体、休闲渡假生活岛礁的建设、配套的客滚船、邮轮、游艇、帆船、潜器。此外,建设海空、海面、海底通道;建设覆盖海洋的数据网络;贯穿海洋港口的物流运输大通道等等。
“舰船业服务面向要拓展,产品结构要调整,传统产能要转移,积压存货要解扣,智能制造要推进,智能船舶要先行。” 方书甲表示,船舶产业结构在调整,配套业更要发挥灵活性,跟着做产品结构调整。同时,舰船及海工配套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重点是产品转型、增加附加值、扩大服务面,在“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市场。
方书甲表示,搭建“一带一路”平台,需要重点发展海洋工程,也是舰船行业适应新时代的使命。 以新规排放、压载水处理、自然能源利用等技术引领,抓好环保、节能、高效新船型;以设计信息化、制造敏捷化为杠杆,实现高效造船。同时,关注智慧海洋发展,处理好智能化需求、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制造的关系。他指出,智慧海洋是人类利用海洋的理想形态;智能化制造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舰船产品高性能、高质量、高效益的保障,是舰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路线。因此,智慧海洋和舰船行业智能化须有序跟进。此外,舰船和海洋工程制造业是超大超重产品制造,个件为主、批量为辅,是一项专业技术非常复杂的工程。智能化制造,并不是智能化加工生产,智能化加工生产线不是智能化制造的全部,智能化制造包括智能化产品开发、智能化加工生产、智能化高值应用、产品全寿命期的智能化管理,对于复杂的舰船产品和超大规模舰船制造流程,智能化制造是一个长期推进的工作,优先面向产品还是产能、船东还是船厂,均需要谨慎、认真选择。
“船舶产品是工程产品,单件价值高,从接单到交付周期时间长。世界经济格局在变化,船舶市场、油气海工平台市场都发生巨大变化,船舶行业应以新方式去应对,适应新时代市场快速变化的新常态。”方书甲表示,首先要清理库存,彻底改变物质紧缺时代养成的“库里有货,心里不慌”的思想。其次,新时代需要信息化保证的“零库存”,要在“快速物流”中发展。存货要疏解,创造条件,优先使用,本企业短期用不了的,可利用网络发送返销信息,甚至拆解、分离、降价处理;积压成品,通过谈判,明确责任,以尽快减少本企业资金积压为前提,探讨适度降价、甲方转移、成品租赁、功能改变、拆解分离等办法,解放资金。此外,将“供给侧”改革落实到产品结构调整中,增加技术附加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面向海洋环境知识库服务、海洋旅游的有关船舶,发展大型拖网渔船、大中型围网渔船及捕捞装备等多用途作业渔船及新型海上养殖设施。
方书甲指出,调整舰船和海工产品结构,拓展市场面向,一是重在用谋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将新技术注入到新产品中、用新思路参与海洋领域建设,搭建造船能力与发展海洋经济的桥梁;二是持续创新、广泛联合,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能潜力,选准方向、调整结构、拓宽市场、健康发展;三要克服单一产品的市场波动,发展“共线”“邻线”的多项主业,结合海洋开发需求,敢于用科技引领营造市场,用技术支撑转化产能;四是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开发高科技产品,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产品内涵效益;五是要主动适应,用战略性思考积极应对,加大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基础,用技术优势建立话语权,用扎实基础承载做大做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