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民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2018年8月18日上午,河南商丘突遭特大暴雨袭击,24小时平均降水量259mm,最大降雨量达521mm,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样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必须予以关注。在传统媒体密集报道的同时(央视新闻其间共播发商丘特大暴雨新闻16条),新媒体移动端的推送频率、链接效应及传播能量也极速扩大。本文拟针对这次特大暴雨灾害事件,探寻短视频在微博、微信等移动端的传播特点,力图窥一斑见全豹,以利于媒体人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新媒体报道中,掌握移动短视频的传播规律并应用于传播实践。
针对“河南商丘818特大暴雨事件”短视频在微博平台的传播,笔者观察分析的主要是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分别选取商丘当地5个媒体的官方微博(含1个自媒体微博)、河南省级媒体5个官方微博,中央及全国概念媒体5个官方微博,这15个官方微博囊括纸媒、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自媒体等,如表1所示,以求样本的丰富和全面。
表1 15个官方微博所推送短视频
样本分析发现:这15个官方微博,除“商丘交通广播”“中国之声”没有推送短视频外,其余均推送了暴雨或水灾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的内容形态,按照时间轴顺序,基本呈现出共性趋势:原生态现场短视频——简编类短视频(添加字幕、音乐等)——深加工类短视频(电话采访)。电话采访当事人的短视频,彰显了新媒体的专业素养,也获得了较大的流量。
商丘当地媒体(市级)的官方微博,短视频条数所占比率为6%~8%。河南省级媒体的微博平台,短视频条数所占比率为21%~64%。中央及全国概念媒体的微博平台,短视频条数所占比率全部是100%。数据表明,在移动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上,中央及全国概念媒体的官方微博,更注重或者说更善于短视频内容的传播。
商丘当地媒体的微博平台,“商丘日报”推送9条视频,“商丘网”推送8条视频,而“商丘广播电视台”只推送2条视频,“商丘交通广播”一条视频也没有推送。在河南省级媒体的微博平台,“大河报”“新浪河南”各推送9条视频,而电视媒体“都市报道”推送了7条,广播媒体“河南交通广播”,只推送6条。中央及全国概念媒体的微博平台,“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各推送了2条视频,“央视新闻”推送1条。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音视频是其核心资源,但从新媒体端来看,短视频并没有成为广播、电视官方微博的主要传播载体。纸媒和网站,反而更善于运用短视频进行新媒体传播。
数据显示:商丘当地媒体官方微博所推送的短视频,单条最高观看量为4791人次到53万人次。河南省级媒体微博所推送的短视频,单条最高观看量为2.8万到63.7万人次。中央及全国概念媒体微博所推送的短视频,单条最高观看量为38.4万人次到425万人次。
数据显示:商丘当地市级媒体的微博平台,除“商丘广播电视台”外,均是在18日上午9点前开始推送短视频内容。省级媒体的微博平台,基本都是在18日中午推送短视频报道。中央及全国概念媒体微博平台的视频报道,则全部出现在18日晚上18点以后。
“都市报道”微博推送了7条视频,有4条是转发人民日报、新闻晨报等媒体平台的短视频。“大河报”微博推送了9条视频,有8条都是转发人民日报、梨视频等媒体的视频内容。但作为样本分析的商丘当地5家媒体的官方微博,均没有转发别的媒体制作的视频内容。
河南交通广播、映象网、新浪河南三家微博,均符合此规律。笔者分析,这可能是得益于央媒及全国概念媒体推出的短视频时间较晚,为省级媒体微博的自制短视频创造了流量空间。显然,在短视频的微博端传播中,央媒及全国概念媒体制作的视频内容,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和微信群、微信朋友圈转发量较高的短视频形态(10s左右的原生态视频),有明显不同。数据显示:播放量较高的18条短视频,编辑加工类12条(其中有4条增加了电话采访),占比67%;视频素材原生态呈现的有5条,占比28%;完全自主采制类1条,占比5%。
数据显示:播放量较高的18条短视频,10s以下的有4条,占比22%;10秒至30s的1条,占比5%;30~60s的9条,占比50%;1~3 min的3条,占比17%;三分钟以上的1条,占比5%。
数据显示:播放量较高的18条短视频,采用网民拍摄素材的有12条,占比67%,采用电子监控素材的4条,占比23%;采用相关部门提供素材的1个,占比5%;专业媒体采制视频1个,占比5%。数据比对同时发现,被多个微博平台作为制作素材的短视频,基本上都是微信群里转发量最高的短视频。也就是说,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微信群及朋友圈分享推送的短视频为微博平台提供了大量的视频制作素材。
数据显示:播放量较高的18条短视频,由专业视频媒体(视频客户端)制作的只有6个,占比33%。涉及梨视频、我们视频、新浪视频、猛犸视频等。
数据显示:播放量较高的18条短视频,单条短视频累积播放量超过200万人次的有4条,分别由央视新闻(1条)和人民日报(3条)贡献。全国概念新媒体制作的短视频,在这次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传播中并不令人满意(澎湃新闻的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38.4万人次,梨视频的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7.8万人次)。
大家相互比拼标题、剪辑、音效及采访的功力,最终获得不同的流量。“看看新闻”制作了56s的“商丘:暗坑周围无警示,两名女孩瞬间掉落”短视频,“新闻晨报”制作了45s的“惊魂二十秒,两女孩掉进暗坑险送命”短视频,“新浪视频”制作了48s的“暴雨后路面积水,两女孩掉进暗坑险丧命”短视频。澎湃新闻在监控视频素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当事人的电话采访,制作了1min 32 s的短视频“两女孩过马路踩空掉沟渠”。
表2 累积观看量超5万人次的短视频
8月18日是农历的七月初八,适逢周六,是迎亲嫁娶的好日子。猛犸视频综合了暴雨中的三个结婚场景,制作成58s的“暴雨道路积水成海,新人马路上拜堂”短视频,微博平台观看量达67.7万人次,全网播放总量达967万人次。除迎亲嫁娶外,一组“暴雨中抬棺安葬”的短视频也被很多微博转发,获得了较大的观看流量。
人民日报微博推送的“外卖小哥雨中蹚水送餐,身影让人心疼”短视频,被更多媒体微博、个人微博和微博大V转发,收获了矩阵传播的共振效果,微博观看总量达425万人次。这条视频主攻情感、营造情绪、直击内心,有强烈的代入感。视频评论中更有人提出“没有下单就没有伤害”,呼吁市民暴雨天气不要定外卖,获得了很多网民的共鸣。对人物、人性、情感的关注,其实也符合自然灾害事件“从面到点、从事到人、从事件到故事(情感)”的基本传播遵循。
“大雨冲垮养殖场,猪二哥水里游泳”,一个仅10s的短视频,经普通网民微博“民心说”推送后,获得了67万人次的观看量。探究原因,因为微博介绍文字里出现了“最大降雨点,柘城县胡襄镇”,而这个柘城县,就是暴雨当周“征收三胎社会抚养费”的网络舆情发生地。
商丘网微博推送的“交警为丢失车牌寻找车主”短视频,获得了28.8万人次的观看量,这是商丘所有官方微博短视频的最高观看量。究其原因,视频内容信息针对性强、指向性强、关联度强。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寻人”“寻物”“寻医问药”等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类信息,一般会受到民众的自然关注和积极转发。
笔者分析发现,在这次“河南商丘818特大暴雨”微博平台传播中,凡是标题具有强烈画面感的短视频,观看量一般都很高。“大河报”推送的“感动,商丘一大叔雨中守护无盖井”,63.7万人次观看,是其自制类短视频中最高的观看量。“新闻晨报”推送的“惊魂20s,两女孩掉进暗坑险丧命”,获得了34.8万人次的观看。“人民日报”推送的“外卖小哥雨中淌水送餐,身影让人心疼”,标题也是极有画面感。相比而言,诸如“供电公司冒雨抢修暖人心”“交警合力救人上演暖心一幕”等之类的标题,则比较失败。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内容传播的核心,就是网民的共同性参与和习惯性依赖,这也是当下移动短视频风起云涌的基础。随着传统电视节目的数字化、移动视频应用工具的不断丰富、移动视频用户渗透率的持续增长以及5G技术的全面覆盖,移动端将会继续引领短视频传播的方向。移动短视频个性化、分众化、碎片化的传播,已经不可逆转,作为传媒人士,需要对移动短视频在不同事件、不同场景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传播渠道和传播功能进行探析,而这种探析,秉持新思维、新理念,就会有新角度、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