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凤,刘亚波,郭梅萍
(江苏大学附属常州武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141)
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时,采用床边交接方法,能够搭建起与患者沟通的有效桥梁,促使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为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奠定基础。医院ICU病房中的患者属于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因此,从护理工作角度出发,不对相应的护理人员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践行中,应采用无缝隙对接及循环往复的护理,床边交接班工作的实施及开展应保证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连续性特点,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不良护理的有效防范,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本文将在本院ICU病房中接受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ICU护士床边交接班中SBAR标准化交接班的临床应用效果。
选取98例在我院ICU病房中住院的患者,住院时间为2017年2月份至2018年6月份,男患者有48例,女患者有50例,年龄为35-85岁,平均年龄为(52.3±2.6)岁。纳入标准:①年龄超过65岁;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1分;③所有住院ICU的患者。共18名护士,男护士9名,女护士9名,年龄为22-46岁,平均年龄为(35.6±2.5)岁。纳入标准:①能够熟练掌握SBAR标准化交接班方法;②自愿参与到本次调查中。
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可采取的方法为:第一,基于SBAR下,创建标准化接班表,对于相应的护理人员而言,需要掌握这一全新的交接班方法,进而能够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规范填写患者的就医信息[1]。第二,针对如何使用进行规范培训,在实际践行中,可采取的培训方法有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等,培训的时间为期1个月,培训结束后,通过临床考核、督查及提问等形式来明确考核结果,强化护理人员对SBAR标准化床边交接法的进一步认识[2]。第三,制定SBAR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查检表:查检表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检查表、SBAR落实查检表。第四,持续改进SBAR标准化床边交接方法:改进护理人员倾听耐心度不够、只观察患者表面症状、技诊异常、对检查不重视、患者注意事项交代不清楚、评判性思维不强、交接班内容记录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ICU护士长应在科室内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给予护理人员个性化指导,并增加更多的强化训练机会,促进绩效考核与床边交接班制度的有效落实[3]。
对比实施前后交接班时间、交接班质量及满意度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后,交接班时间低于实施前,交接班质量及医护人员对交接班工作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 1 SBAR标准化交接班实施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 1 SBAR标准化交接班实施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注:相比于实施前,*P<0.05。
时间 交接班时间(min) 交接班质量(分) 医护人员对交接班工作的满意度(分)实施前 35.12±6.23 90.13±10.32 15.64±4.32实施后 22.05±3.68* 97.52±2.43* 19.24±0.63*
在医院ICU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大多为急重症患者,若采用传统的床边交接班方法,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交接班中的重要信息出现遗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现象较为常见,大大降低了交接班质量,无法确保医院ICU护理工作的高效实施及开展。随着医疗改革的实施,对ICU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评价医院的医疗卫生工作主要是通过患者满意度来进行[4]。
基于该交接班方法下,则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且有着标准化的沟通方式,其中,S代表现状、B代表背景,A代表评估,R代表建议,主要是指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对于相应的护理人员而言,首先需要针对患者目前的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患者疾病产生的基本原因;其次,在掌握患者基本病情的基础上,落实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而SBAR标准化交接班,在病情沟通的过程中,提供了标准化模式,对于相应的交接班护理而言,能够直观的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在对交接班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时,主要是采用评判性思维,确保交接班护士能够准确有效的掌握信息,保证患者的安全性[5]。
通过本文研究得出的结果,显示出:在实施SBAR标准化交接班后,不仅大幅度缩减了交接班时间,同时,也使得交接班质量随之大幅度提升,而交接班人员对该项工作的满意度随之提升。可见,在医院ICU护士交接班中采用SBAR标准化交接班具有可行性,可在ICU床边交接班中大力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在ICU护士床边交接班中采用SBAR标准化交接班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交接班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对该项工作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因此,该方法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