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索研究

2018-12-11 10:23邵世纲杨泽萱崔文星邢冠楠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军民军方装备

邵世纲 杨泽萱 崔文星 邢冠楠 崔 慧

(1.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6;2.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76)

目前,我国武器装备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大批高新装备批量、集中入役,装备技术密集、系统复杂,而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还处于探索实践的初级阶段,维修保障理念与保障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为提升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必须按照习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方针,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从武器装备特点和保障需求出发,着眼不断提高装备实战化水平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军地双方资源优势,统筹好军队和地方装备维修保障规划计划、资源配置和力量运用,探索适应各军兵种装备保障特点的保障模式与合作机制,形成军民深入融合装备保障体系,促进装备综合保障健康持续发展。

一、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形势及总体要求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能力是指装备保障主体规划、开发、配置、运用军地装备保障资源完成装备保障任务的能力。中央军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一直大力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将承制单位保障实力与部队保障力量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效益,形成贯穿全寿命周期的装备保障体系和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长效机制。

2009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工作的意见》并强调指出:“要积极构建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体系,增强部队装备保障能力,逐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军地装备维修保障资源,不断提高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2010年11月,全军武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工作会将装备保障能力提升至与战斗力同等重要的水平。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部分明确指出,要“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2015年3月,习总书记提出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加强军地协同,紧密围绕军事需求,构建与武器装备特点相适应的综合保障体系,建立快速响应、整体联动的保障服务机制,形成高效通畅、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支撑部队保障条件建设和实战能力提升,实现工业部门装备保障力量与部队保障力量的有机融合,形成军地一体、平战结合、贯穿全寿命周期的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

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需求及特点

武器装备保障工作主要包括装备延寿整修及改制、装备巡检巡修、装备返厂维修、专项任务保障、用户培训、退役处理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型号武器装备陆续批量交付部队使用,部队实战化训练检验成为常态,装备保障任务量日趋增多,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设备集成度高、技术复杂,对保障资源和保障人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军方用户对保障质量、响应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保障需求的特殊性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根本牵引力是军事需求。新一代武器装备担负着支撑部队形成战斗能力和保障能力的重要使命,开展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必须要把确保武器装备战备的有效性放在首位。面对复杂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使用部队在装备使用、维修保障等方面能力处在逐步提升的阶段,更多依靠工业部门来处理突发故障和异常情况,对于阅兵、作战检验等重大军事活动,还需要进行人员伴随保障及突击保障,如何在装备保障工作中实现快速诊断、快速定位、快速处理、快速恢复状态,确保部队正常执行任务,对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保障技术的稠密性

新一代武器装备日趋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性能越来越先进、结构越来越复杂、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对维修保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新型武器装备保障需求,传统的维修保障技术已难以满足未来装备保障工作的需求,需要开展装备检测与监控、装备故障诊断与健康诊断、远程维修支援、仿真训练系统、交互式电子手册等技术研究工作。在维修保障技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发挥军方需求牵引和工业部门技术推动作用,采用多种维修保障技术和手段,协同完成维修保障任务。

(三)保障资源的统筹性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主体来自军队维修机构、军方企业化维修工厂、军工集团及其他企业。各方保障能力、保障资源都有各自特点,只有密切配合、高度协同,充分发挥军地技术、资源优势,才能圆满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军民融合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保障效能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围绕保障资源、保障力量、保障技术、保障信息等,统筹各方资源,促进深度融合,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装备保障效益。

(四)保障信息的散布性

目前,在役武器装备的使用、储存、保障信息,由军方管理机关、装备部队以及工业部门装备承研承制机构等多个单位掌握,但各方面信息的有机交联和综合应用还不够,特别是工业部门对装备信息的获取渠道还限于各类售后服务任务及走访交流活动,比较单一且滞后,对在役装备训练、使用及保障信息的系统分析和集成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建立军地各方信息共享共用机制,促进装备信息的有机融合,为装备维修保障、备件供应、使用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提升装备保障工作的总体效能。

三、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索研究

按照习总书记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于发挥工业部门、部队维修机构和军方企业维修厂资源优势,完善现有维修保障工作体系,降低保障成本、提升保障效率,从军地保障组织管理、军地保障共性技术研究、军地保障资源共用、军地保障计划协调、军地保障信息共享、军地保障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形成科学高效的武器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工作机制奠定基础。

(一)建立密切配合、高度协同的装备保障军地组织管理机制

军地共同研究武器装备保障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制定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工作协议,明确组织分工、工作原则、质量保证体系、技术职责体系、备件器材供应体系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在开展装备保障工作时,围绕装备产品技术特点及用户保障需求,充分发挥军方维修资源靠前部署和工业部门专业技术优势,军地共同协商制定装备维修保障方案,明确装备保障总体目标、维修原则、维修等级、维修策略、维修周期、维修保障条件等。以装备维修保障方案为基础,明确维修保障等级及军地分工,制定各等级维修的工作流程,梳理维修保障工作项目,规划装备维修保障条件、备件供应等,针对性地开展保障条件建设及保障服务实施工作。

充分发挥军地维修保障力量优势,协同开展装备整修保障工作。专业设备由工业部门原承研承制单位负责承修,可沿用研制批产阶段的生产线、工艺设备、试验测试、系统验证等条件,采用成熟的管理模式,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用设备由具备一定承修能力的军方修理厂承担,可以发挥军方自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工业部门提供技术咨询和把关,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工业部门给予军方修理厂相应支持,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及备件供应。

(二)建立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装备保障军地技术研究机制

充分调动军地相关科研单位、院校以及装备生产与维修企业技术力量,协同开展装备状态监控、检测诊断、抢救抢修、整修延寿等技术研究,为装备维修保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全面推进装备综合保障工程,逐步实现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周期综合保障管理,对装备保障及其相关设计特性进行分析、评估、验证、考核,规范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

发挥工业部门信息化资源储备和技术基础优势,军地联合开展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远程专家支援系统等信息化保障产品研制开发,进一步提升综合保障信息化水平。通过远程专家支持平台,实时快速对装备使用情况和有关数据进行远程传输、分析、处理,实现远程在线诊断、故障定位,对装备使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指导部队顺利开展装备产品基层级维修保障工作,装备信息及用户改进需求可以及时反馈至设计师系统,为型号综合保障设计提供全面、直接、可靠的信息素材,实现军地一体的武器装备跨域综合保障模式。

军地协同开展备件备品供应模式优化研究。围绕武器装备战备完好性总体要求,军地联合论证满足部队日常训练使用的备件备品配置需求,梳理随装备件、战储备件、周转备件库存情况,统计武器装备训练、使用、测试中备件备品消耗频度,军地共同开展备件备品优化配置分析,协同制定备件备品供应保障方案,建立实时动态管理机制,保证其切实发挥保障作用。

(三)建立优势互补、高效灵活的装备保障军地资源共用机制

按照“通用设备社会化,专用设备军民一体化,特殊设备专业化”的总体思路,军地联合开展维修保障条件建设及资源共享论证,围绕武器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需求,发挥工业部门、部队和军方维修机构各自维修保障资源优势,着眼于通过部队基层级自主保障、工业部门靠前保障及返厂维修、军方修理厂维修保障等多种模式,降低保障成本、提升保障效率,确保顺利完成保障任务。

在装备返厂维修时,工业部门各承研承制单位可以沿用研制批产阶段的生产线、工艺设备、试验测试等保障任务需要的各项资源;在部队现场保障时,则可以充分发挥部队及军方维修机构的人力、场地、设备资源靠前部署优势,结合工业部门的远程技术指导把关,大幅提升保障效率。还可针对保障工作流程和各项资源配置情况,合理设置划分工作阶段,采用动态管理模式,按需调配各方资源,保证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建立常态有效、沟通顺畅的装备保障军地计划协调机制

加强装备维修保障计划协调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保证军地双方信息畅通及资源统筹。对于重大整修保障任务,军地联合成立装备整修工作组织协调机构,由军方装备主管机关、军方装备技术部门、装备使用部队、工业部门相关承修单位组成,定期组织召开整修保障工作协调会,通报工作计划及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整修保障工作高效顺畅。工业部门装备承制总体单位相应建立整修专项任务协调机制,组织型号及相关单位定期沟通协调,抽调型号队伍精干力量,特别是具有丰富技术保障经验的型号设计生产人员,建立整修保障技术专家组,为整修工作提供过程技术指导及支撑。

对于批次性延寿整修、年度训练发射等专项保障任务,军方可依据装备交付年限、使用情况及存储状态,尽早制定整修规划,明确整修保障任务需求,工业部门依据军方明确的工作计划及要求,制定整修技术方案,确定整修技术状态,组织调配相关生产资源,提前启动长周期设备器件的备料投产及替代换型验证工作,减少原材料备料、元器件订货周期长给整修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缩短装备返厂时间,提升保障效率。

(五)建立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装备保障军地信息沟通机制

建立军地保障工作长效沟通、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信息双向反馈渠道,加强军地在役装备信息的互联互通。产品承研承制单位与装备使用部队定期沟通,掌握装备产品训练使用状态,了解装备使用管理情况和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听取部队使用意见及改进建议,针对性地制定装备整修保障方案,对影响可靠性、使用性、安全性、维修性的项目进行系统性改进提高。

开展在役武器装备信息管理平台、装备典型故障信息库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制定装备信息“履历书”和“病历本”,逐步实现在役装备信息的收集、分析、应用,为型号延寿、改制以及在研产品的研制工作提供有效的质量与可靠性信息,为最终建立军民一体的交互式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源储备。

(六)建立专业规范、互利共赢的装备保障军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发挥科研单位技术优势,军地联合构建专业规范的装备保障人才培训机制。围绕装备使用情况及培训需求,研究制定适应不同装备特点、满足部队多方位需求的全周期、多层次、定制化的装备保障培训模式。针对不同岗位、层级部队人员实际状况,设计菜单式培训科目,提供“定制化”服务,提供覆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操作使用、保养维修、进阶认证的装备培训一站式解决方案,建立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装备用户培训体系。

加强军地装备保障技术人才合作培养。部队选派技术骨干到研制单位开展跟岗见学,提高部队装备使用和基层级维修能力。研制单位科研人员赴部队挂职学习,与部队共同工作训练,深入了解部队作战需求和作战模式,直观认识交付装备使用情况和现场常发问题,为针对性地开展装备整修改制及产品设计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武器装备建设的高速发展,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建立科学高效的军民融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军地双方维修保障技术、资源优势,完善现有维修保障体系,可以有效降低保障成本,提升保障效益,有利于促进武器装备实战化保障能力的快速形成,对于推动我国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军民军方装备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韩军方称朝鲜发射巡航导弹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港警新装备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