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
一、理想教室是什么样
关于教室,无论如何畅想,我们都不能忽视学生眼中的标准,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学生们会喜欢怎样的理想教室?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有329名学生参与了李虹霞老师的一项调查,看看学生的想法:喜欢教室的多媒体平台、生态角、图书角;喜欢老师的有16人,喜欢同伴的有71人,学生把班级当作了第二个家。
学生认为理想教室是这样的:像家一样的地方;有不同形状的桌椅;有软软的地毯、抱枕,可以坐在地毯上下棋;窗帘很美丽,书架上放着最爱看的书籍;墙上看不见冷冰冰的标语,挂着班级全家福、绘画作品,还有小女生喜欢的饰品;最好有多肉植物、金鱼缸……学生的创意让李老师发现美好教室具备三个基本元素:色彩、生活化、经典。她对原有教室文化进行“杀毒”,删除那些学生始终不关注的文化,保留或放大学生们普遍喜欢的文化,把教室布置成一间理想中的教室。
二、美好教室唯一的方向
的确,只有融入更多的个性化元素,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班级特征,美好教室唯一的方向就是:创造无限生长的时空!在这里,教室已不再简单地局限于一间房子,而成了一个无限拓展的世界,课堂有了两种存在的意义:它是知识与技能不断增长的“快乐摇篮”,也是培养、温暖心灵、开阔胸襟、清明大脑的“心灵空间”。
美国著名的雷夫老师创设了第56号教室,引发了人们对教室的思考和再认识,雷夫老师是这么说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
教室里如果没有师生温情,没有关爱,就会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没有安全感;如果有了老师的情感呵护和陪伴,它就会让人觉得很温暖,显得很大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教师的谆谆教诲和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期望,插上理想的翅膀……包容与开放使教室的功能无限延伸,架起沟通的心灵桥梁。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尝试着重新布置教室。重新打造的教室带来了视觉的冲击,也带来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惊喜。回顾教室演变历史,那真是久远啊!
三、教室源远流长的發展史
继春秋时期孔子讲学的杏坛,到后来陆续出现的太学、民间书院和私塾,那时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并没有今天“教室”这样的地方,但学习模式可以称之为我国教室的雏形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现,但凡历史上个性化的教育,只是少部分有钱人家的子弟才能享受的特权,受众面只是上流社会家庭的孩子。如果能设计和建造一个教室,不分阶层,将更多的孩子集中起来学习,就可以让全国的少年儿童受益。于是,他写作并出版了《大教学论》,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可以说,世界上第一间现代意义上的教室,它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
1862年,清政府参照西式学校创办了北京京师同文馆,第一间现代意义上的教室在中国出现了。在《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广,班级的概念是建立在统一授课制基础上的、将学生按实际年龄和已有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单位,形成不同的就读年级。传统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管理单位,更多关注重点是班级的管理和执行职能,教室就是学校、教师行使这些职能的主要场所。
传统教室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进行大规模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符合中国现有的教育国情;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使用编好的教材,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班级学生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观摩、切磋、砥砺,进行多向交流,保证了思想教育辐射面更广阔。
传统教室也有其弊端:一是教师高高在上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聆听,教室的管理功能占优势,完全控制了教室、老师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由受到制约;二是师生上课的课程、时间被固定化、形式化、格式化,统一的课程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思想容易受到禁锢,加之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三是实行集中和强制教学,教室里强调的是共性、齐步走,教学目标相对单一,难以兼顾个体差异,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然而,教室不应该是静态、单调的,不应该是模式化、同质化的,而应是一方文化洼地。这里可以有一个好听的班级名字,温暖的名字就是这个教室所有人的精神尺码,这里还可以有好听的班歌、感人的班级日志、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
看来,需要改善的不仅仅是教室的物理环境,还有教室的心理环境,我们的教室应该像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那样,没有呵斥、没有体罚、没有“害怕”,没有厌学的孩子……
为什么说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给人带来了无限憧憬?为什么说第56号教室的孩子是幸福的?那是因为雷夫老师独创了很多班本课程,这些课程教会了他们储蓄、欣赏电影、设计旅行线路、制作美食、怎样做一个有生活品位的人……雷夫老师善于挖掘一切教育资源,只为了学生们多元而快乐地成长!
教室因什么而不同?那一定是因人而不同。在朝夕相处的教室里,成长起来的是最核心的班级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繁衍起来的,是班风、学风的建设,而建设一个班集体,不啻于建设一个“微国家”,教室就是一个组织,有组织就会有发展愿景、管理机构和评价体系,同时,还会存在竞争和反组织行为。综上所述,教室理应呈现更丰富的功能,理应有与众不同的味道……
四、教室革故鼎新的新功能
每天的校园生活是从教室开始的,所以这个学生们每天停留时间最长、教书育人、增德长智的好地方应该弥漫着这样成长的好味道:“净”——教室的第一“味”是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进”——教室的第二“味”是催人奋进的班级人文环境;“竞”——教室的第三“味”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教室的第四“味”是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
这几年来,有思考,就有变通。我们尝试把新理念、新方法带到重建教室的实践中去,摸索着,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快乐——如“制度文化提升班级管理”“ 营造家一样的班级”“关注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模式”“班级管理民主化”“班级特色活动”等。笔者和教师们一起高效地管理班级事务,积极构建班级个性文化,着力打造自己的“班级名片”。
“小课堂,大社会”,寓教于乐的多样活动让教室文化延伸到自然与社会,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学习,获得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僵硬的知识体系由此变得丰满、灵动。教室中的学习,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广阔的天地,是在教室之外,读书节、游戏节、艺术节、戏水节、科技节、美术节、社会实践等次第开展,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充满了期待,收获满满,也让美丽的校园神采飞扬,洋溢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师生们筑起水量充沛的都江堰,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正能量。
有人说,陪伴儿童过一种精神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室里也有春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最美教室,重建教室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虹霞.创造一间幸福教室[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美)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卞娜娜,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