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 朱子昱
“如果穷山恶水出刁民,那谁敢来投资?不投资还是穷山恶水,如果投资来了以后,就变成了好山好水。”
在中央20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是第一位的。乡村振兴首先要把产业发展起来,在基层这已成为共识。在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软硬件环境较差的农村,如何发展产业,这是乡村振兴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头等要事
2018年初,旌德县白地村又引进了一个大项目——澳洲龙虾养殖。项目占地117亩,投资1千多万元。投资商是当地女婿,村里通过招商引凤还巢。作为全县特种水产养殖第一个项目,白地村人对项目情况并不了解。为此,白地村支书和村主任一道,专门到浙江去实地考察。
“感觉项目还可以,有信心了。”白地村支书李文文说。考察回来后,村里开始迅速推进。龙虾养殖在水田中,首先要流转土地,“刚开始老百姓不理解,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
村民们有顾虑,是怕投资商亏本跑路,不愿和投资商签合同。于是村里出面和村民签合同,老百姓相信村里,有什么事都找村干部不找投资商。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里还让投资商交了10万元押金,假如投资商不干了,可以利用押金把水田恢复起来。
“所有事情都是村里出面解决,投资商只负责经营生产,其他都不用操心,从而形成双赢局面。”李文文说,由于推进顺利,目前养殖项目已经初步成功,流转的土地每亩可以得到600元租金,村民还能在里面务工。
现在,白地村又在洽谈一个中草药种植项目,投资几千亩。村里准备把抛荒的、不能种植水稻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北京投资商开发种植业。李文文说,在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中,招商成了村干部们的头等要事。
“原来很多农村集体经济是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6个村集体经济都达到2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农民增收。”旌德县白地镇党委书记柴长宏告诉《决策》,在产业发展中,当地农村探索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村鼓励吸引本地能人回乡创业;有的村利用上级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入股发展产业;有的村把旅游等资源委托给企业运营;有的村把林场、闲置房屋等资源发包经营;还有的村利用区位优势进行土地资源开发。从《决策》调查来看,白地镇的几种路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无论何种路径,招商引资都是最重要的手段。
“农村虽然有资源,但如果没有好的经营主体进来发展承接,一切都是空谈。农民自己做没钱没技术没市场,招商引资来以后就有资金有技术有销路。”在柴长宏看来,经济发展就像滚雪球,农村依靠自身发展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必须要借助外来力量,把农村经济做大做强。
营商环境很关键
“产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招商也比较难。”李文文说,尽管积极性高,但由于村干部信息和眼界等局限,招引到好的项目比较困难。
白地村是白地镇政府所在地,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因此在招商中有优势。而柳溪村支书姚洪武则比较烦恼,虽然他早年做过企业,招商引资熟门熟路,但令他烦恼的是交通问题。
柳溪村引进的白茶基地项目,需要修一条4.5公里的路。县交通局已经立项,但上级只负责路面,路基要村里来修,需要七八十万元,而村里现在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了。白茶基地项目对柳溪村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它不只是茶叶种植,下一步还将打造成为农业休闲旅游项目。
“招商引資发展产业,老百姓已经尝到了甜头,现在强烈要求要修通这条路,我们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也立了‘军令状。不搞不行,已经承诺了,但钱还不知道从哪里来。”姚洪武对此感到压力很大。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交通对农产品运输很重要。“目前,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跟发达地区差距比较大,很重要的就是交通不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柴长宏相信,一旦交通瓶颈突破,资金人才进来了,资源优势就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招商引资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其中硬环境是基础,而软环境也同等重要。“农村人文环境非常重要,如果胡搅蛮缠甚至敲诈勒索,那肯定招不来商,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李文文说,白地村在土地流转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龙虾养殖所有水田要集中连片,其中就有一户不愿意流转,这让项目推进遭遇很大困难。
农村发展跟城市不一样,城市能给企业提供清清爽爽一块空地,农民全部拆迁上楼,而在农村则做不到。农村软环境建设难度更大,乡风文明正是乡村振兴重要目标之一,“这是一篇大文章”。
“经济发展存在马太效应,越穷的地方越落后。”在柴长宏看来,这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的问题,“如果穷山恶水出刁民,那谁敢来投资?不投资还是穷山恶水,如果投资来了以后,就变成了好山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