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

2018-12-10 11:24杨雪宋闻兵
现代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综述

杨雪 宋闻兵

摘 要:近年来,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成为汉语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理论不断创新。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语料范围有待扩宽,研究方法上还要与现代语言技术和现代汉语方言相结合。本文拟从常用词概念、研究历史、研究内容及范围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汉语常用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常用词 演变研究 综述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长足发展,大量学术成果的涌现使汉语常用词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为了进一步系统地了解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历史及发展问题,下文对常用词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一、关于常用词的概念

研究常用词首先要明确常用词的概念问题,即“什么是常用词?常用词包括哪些内容?”从表面来看,“常用词”的含义一目了然,即经常被人们使用的词,但从训诂学研究角度,常用词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常与“基本词汇”相提并论,关于“常用词”的概念,学界有很多分歧争论。李宗江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1999:2-7)中,对常用词的概念作了详细论述:“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常用词,既不同于一般以词频统计为依据确定的常用词,也不同于词汇学中的基本词汇概念。”李宗江认为,常用词“是作为训诂学研究对象的疑难词语的对立面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第二方面的含义是指对研究词汇演变有重要价值,具体说是指那些代表词汇的核心而其发展变化可以决定词汇发展面貌的词。”汪维辉的《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2000:11)和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2000:315)中也提出了相同观点。王云璐、方一新在《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国语文》,2002,2)一文中对上述普遍认同的常用词概念提出过质疑,认为作者提出的常用词概念仍然模糊,“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和随意性”,对常用词与普通词、疑难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探讨。王云璐在《中古常用词研究漫谈》(《词汇训诂论稿》,234-249页)一文中认为“基本词汇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是常用词,常用词却并不一定都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具有极长久的稳固性,而常用词汇却可以随着时代不同发生一定变化,常用词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义项丰富、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字面普通、含义相对稳定、具有时代性。”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常用词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从理论上很容易界定,但在实际操作研究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历史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是近些年来古汉语研究的热点话题,但常用词的研究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中并不算长,近代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对唐宋流行的“字面普通而义别”的一些词语进行探讨,这些词语中包含我们现在所说的常用词,可以说是开常用词研究风气,继而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981)研究对象为唐宋时期的俗语词,把汉语历史词汇和传统训诂学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境界。据汪维辉先生考证,对汉语常用词历史演变的探索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辞典》的编纂计划中曾明确提出“国语常用词的概念”,并力图“探讨古今用语之变迁”“所有古今单字及连绵两字以上之双音词或成语,概行采集,务求得其本始,明其流变。”真正明确提出“常用词”这一概念术语并进行研究的是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他在《汉语史稿》(2004)中论述常用词的演变,并勾勒出一些常用词历史演变更替的轮廓。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教材中,常用词已占据很大一部分,所收常用词大多是先秦文献中的词语,在此基础上编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

20世纪80年代,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1989)中明确指出:“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研究这些词语(指常用词)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后又在《近代汉语研究概况》(1994)中提出“常用词是词汇研究的主体,如果不弄清常用词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发展变化,那么要描写一个时期的词汇系统和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都是无从谈起的。”

1995年,张永言和汪维辉先生在《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中指出:“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无从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从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随后掀起研究常用词演变的热潮,至此,常用词演变研究经历了二十多年,涌现出大批学者及著作,在研究领域内取得了很大成就。李宗江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是第一部以汉语常用词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既有研究理论又有具体词语分析;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以41组东汉——隋时期常用词的更替情况作为考察对象,多角度描寫,这两本书是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力作,除此还有谭代龙、丁喜霞、杨世铁等学者致力于汉语常用词研究,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着汉语史的发展。

三、研究范围及内容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涉及的内容与范围十分广泛,从上古至近代,从单音节词到双音节词,从个案研究到专书研究再到语义场词汇研究,从综合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分类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丰富发展。

(一)关于常用词演变的理论研究

自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后,关于汉语常用词理论研究及综述研究的成果也大量涌现,上文提到的李宗江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1999)中理论研究占了大量篇幅,在“专题讨论”部分,探讨了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对象、演变方式、演变原因、研究方法和意义等问题,显示出了作者较深的理论思考;汪维辉的《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2002)在概论方面论述了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回顾、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孙菊芬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的不对称现象及其认知分析》(2006)中指出常用词在发展演变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并用现代认知理论分析这些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周俊勋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2009)中从演变原因、演变类型、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对中古常用词研究做出探究;江傲霜的《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2008)第三章专门探讨单音常用词演变的发展及途径;丁喜霞在《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2006)中对常用词的定义和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其后《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命题的思考》(2013)一文从“常用词”命题提出的背景前提、命题内容、命题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始末做出了深度理论剖析,后《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模式初探》(2013)、《2000年以来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论》(2016)更是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自2000年来常用词研究的成果,给我们展现出汉语常用词研究的面貌。其他一些涉及常用词演变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还有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2007),杨世铁《汉语常用词研究说略》(2010)、梁浩《古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综述》(2013)、张庆庆《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2015)、张蔚虹《近20年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2015”》(2016)等。

(二)个案具体研究

除总体理论研究之外,关于汉语常用词演变个案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词性角度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研究:专著方面的名词研究有谢智香《汉语手部动作常用词演变研究—以〈世说新语〉语料为中心》(2013);期刊论文等有卫继文《“行李”和“行装”的变化与发展—兼谈同义词的演变规律》(1999)、丁喜霞《“规矩”及相关词语的衍生和演变》(2003)和《“桥”“梁”的兴替过程及原因》(2005)、王东《隅/角的历时替换小考》、吕传峰《“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替换》(2006)、钟明立《“洟、泗/涕/鼻涕”历时更替考》(2007)、郭晓妮《“梳”“篦”对“栉”的历时替换小考》(2009)、曾石飞《“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探索》(2010)、凌玮、宋闻兵《“消息”的词义演变历程探析》(2011)、真大成《关于常用词“腿”的若干问题》(2012)、夏业梅《常用词“犬”与“狗”的演变研究》(2013)、李姝雯《“风”的历史演变考察》(2015)、杨振华《常用词“橐、囊、袋”的历时更替及相关问题》(2017)。

2.动词研究:关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中动词研究方面的主要文献有蒋绍愚《白居易诗中与“口”有关的动词》(1993)、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所释常用词考》(2004)、吕传峰《常用词“喝、饮”历时替换考》(2005)、罗青《“歌”与“唱”的历时替换》(2009)、王毅力《常用词“窃”“盗”“偷”的历时演变》(2009)、徐磊《汉语“跌倒”类常用词历史演变的描写与解释》(2010)、杨琴《“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2010)、王文红《“穿着”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2011)、陈瑶《汉语吃喝类词语的发展演变》(2013)、万茜茜《常用词“踊”“跃”“跳”的历时替换》(2013)、赵倩《“济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2014)、刘丽红《常用词“见、视、观、看”演变研究》(2015)、韦露选《上古汉语“变化”类常用词演变研究》(2016)、孙淑娟《常用词“掘”对“凿、穿”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考》(2016)、何小院《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2017)、张渊《汉语“更换”类常用词演变研究》(2017)等。

3.形容词研究: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形容词方面的文献主要有王秀玲《浅谈“慢”常用义之演变》(2003)、栗学英《汉语史中“肥”、“胖”的历时替换》(2006)、孙菊芬《“短”“矬”“矮”的历时替换考》(2008)、吴建《从〈百喻经〉看常用词“愚”和“痴”的历时替换》(2010)、鲍金华《常用词“博”考述》(2010)、杨振华《常用词“焦”“燥”“干”的历时演变》(2015)、石俊华《常用词“败、负、输”历时替换考》(2016)、邢素素、刘红妮《常用词“假”对“伪”的历时替换研究》(2017)等。

4.其他方面的研究:其他研究方面的文献比如量词、介词、副词等有王彤伟《量词“头”源流浅谈》(2005)、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2006)、魏晓艳《析“的”字词义演变》(2007)、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后”的词义演变》(2007)、殷晓杰《近代汉语“一会儿”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2010)、张海媚《常用词“该”对“合”的历时替换及其他》(2017)等。

四、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1.共时与历时研究方面

魏慧萍《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2005)对共时常用词和历时常用词的解释如下:“历时常用词是指在语言发展的历史中为人们日常表达所需、跨越不同共时平面仍具有较高词频的词”“共时常用词是指在语言发展的某一个共时阶段为人们日常表达所需、保持较高词频的词”。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一文指出,常用词的历时演变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交替性演变,指同一个义位中,词汇成员的新增旧减以及新旧词语的历史交替;一种是衍生性演变,也即词义的发展,指词的形式自古及今没有变化,意义发生了变化。我们研究常用词的演变一般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交替性演变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替换。相关代表性成果有:钟向前《“饮”与“喝”的历时替换考察》(2009)、王毅力《常用詞“窃”“盗”“偷”的历时演变》(2009)、叶佳郴的《“买”“市”“购”的历时演变》(2011)等,其他一些历时替换考的文献成果都属于此演变类型。

衍生性演变中的主要类型是词义的引申、实词虚化等,从这些方式中探讨词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一些相关代表性著作有张莉娜《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2004)、魏慧萍《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2005)、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2007)、魏晓艳《析“的”字词义演变》(2007)、徐时仪《“东西”成词及词义演变考》(2010)、陈明富;张鹏丽《古代涉“树木”义名词历时考察》(2011)、赵涵茜《常用词词义扩大与缩小的认知语义研究》(2011)、丁喜霞《论常用词的层级性》(2014)等。

语义场理论的应用。语义场理论在研究词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其并非片面的讨论词汇,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将具备共同语义特征的词汇进行聚合,形成义场。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理清词汇的发展脉络,也便于对词汇的比较、分类。蒋绍愚先生曾将语义场理论运用于古汉语词汇研究,他在《古汉语词汇纲要》(2005:278)中提及:“词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是处在相互的联系中,一批有关联的词,组成一个语义场,在语言的历史发展中,词在语义场中的分布会产生种种变化。”近年来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常用词演变的著作也颇丰,如章红梅《古汉语“跳跃”义场的语义分析》(2005)、吴宝安、黄树先《先秦“皮”的语义场研究》(2006)、王枫《“问答”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2007)、尹戴忠《上古“窥视”语义场研究》(2008)、霍生玉《语义场的古今演变——对“吃喝”义场演变轨迹的探析》(2009)、张黎《汉语“燃烧”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2010)、王家璐《中古汉语人体感官感知类形容词语义场研究》(2011)、郭玲玲《<汉书>中“胸”的语义场》(2012)、赵倩《“济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2014)、翟希钰《汉语“愤怒”类语义场核心动词演变研究》(2015)。

2.断代和通史研究方面

在目前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在考察常用词演变过程中,选取的时代往往不同,比如前文提到多次的著作汪维辉的《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作者就是选取了东汉——隋時期41组常用词作为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如栗会芳的《上古“手持类动词”词义系统研究》、尹戴忠《上古汉语“张目看”语义场研究》、吴宝安《西汉核心词研究》、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刘晓静《东汉核心词研究》、黄成《上古汉语三组常用词演变研究》、邓春琴《南北朝核心词研究》、谢佳烻《上古至中古捆绑类词汇系统演变研究》、曹小云《东晋汉文佛典常用词演变研究三题》、梁浩《唐代几组常用动词研究》等。通史类的常用词演变研究即从上古至近代词义或词形的演变,上文提到的诸多关于“历时演变研究”的文献多属此类,这里就不再具体列举。

3.专书研究方面

对某本书中的汉语常用词研究也逐渐成为常用词演变研究的一个热点,考察书中的常用词也可以从中窥探出某个时期的词汇特点,一些代表性成果有:李娟《〈汉书〉司法语义场研究》(2006)、赖积船《〈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比较研究》(2007)、舒韶雄《从常用词演变看〈搜神记〉的语料价值》(2008)、施真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2009)、吴建《从〈百喻经〉看常用词“愚”和“痴”的历时替换》(2010)、程伟《论词及义位的古今演变——以〈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为例》(2011)、谢智香《汉语手部动作常用词演变研究—以〈世说新语〉语料为中心》(2013)、周晓维《〈论衡〉单音常用词研究》(2013)、张美兰《常用词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的不平衡对应分布——以〈官话指南〉及其沪语粤语改写本为例》(2016)等。

4.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研究方面

从上文所列举的文献著作中来看,目前汉语常用词演变的研究集中于汉语单音节词,而对于双音节甚至多音节的研究屈指可数,目前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2006)、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2006)、王刚《三音节词语语义场研究》(2011);在上文所列举的文献中,关于复音节词研究的文章如曾石飞《“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探索》(2010)、凌玮、宋闻兵《“消息”的词义演变历程探析》(2011)等数量之少显而易见。

五、汉语常用词演变的研究不足之处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近年来得到重视并不断深入发展,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理论探讨不断加强、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角度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语料选取不断扩大,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依然有不足之处。

1.首先,对常用词的概念缺乏科学系统的界定。上文提到的常用词概念问题中,诸多学者有自己看法,但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缺少一个公认的、具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丁喜霞《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命题的思考》2013)在以往对常用词的研究中,多把词频统计作为衡量常用词的标准,个人看来,词频统计只能反映某一时期词的使用频率,并不能反映它的历时演变问题,比如某个词在中古时期是常用词,而到了近代已不再使用,或者消失,所以词频统计此时就失去了先前的意义。所以对于常用词的概念及研究应该着眼于词汇史的角度,从词汇演变方面考察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

2.其次,综述文献后可知,常用词演变的研究依然存在缺陷。下面简单列举:(1)实词研究多于虚词,而在实词中又属动词研究居高,研究对象不平衡;(2)单音节词远远多于双音节词及多音节词的研究;(3)语料选取上多集中于文学语言古籍资料,而对于其他一些医学、科技、农书等领域的文献资料利用不足,另外一些出土文献和外域汉籍也是我们可以参考的资料;(4)研究内容方面,对一些常用词演变的推导机制和演变原因缺乏系统有力的说明等。

3.再次,研究方法上较少与现代语言技术相结合。词频统计、定量与定性分析是汉语常用词研究的重要方法,而在一些常用词的选取上,作者的主观意向和倾向往往会导致研究对象和研究语料的不合理。

4.最后,常用词演变研究与口语和方言结合依然不足。对这一问题,汪维辉先生早已提及(《南开语言学》2007年第6辑),但还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常用词是反映与人类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词,所以口语文献资料对于描写常用词的演变具有很高的价值,大多研究者在研究时也容易忽略这点,选取语料时以书面性比较强的资料为主。现代汉语方言是一个巨大的语料库,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利用方言为汉语常用词演变注入活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六、结语

常用词是汉语词汇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常用词的演变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汉语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近几十年来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到前辈们作出的巨大成果,而在了解常用词演变研究的特点和有待深入提高之处方面,需要后来人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古汉语两组常用词演变的语义场考察[D].徐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3]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蒋绍愚.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J].中国语文,2007,(5).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8]赖积船.《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9]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11]吕传峰.“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J].语言研究,2006,(1).

[12]解海江,张志毅.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J].古汉语研究,1993,(4).

[13]谢智香.汉语手部动作常用词演变研究——以《世说新语》语料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4]徐时仪.“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J].中国语文,2002,(4).

[15]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1995,(6).

[16]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汪维辉.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J].中国语文,2003,(4).

[18]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一辑.

[19]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0]魏慧萍.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21]吴宝安.西汉核心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2]杨世铁.先秦汉语常用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3]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4]周俊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M].成都:巴蜀书社,2009.

猜你喜欢
综述
银行网络间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