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研究

2018-12-10 09:01马雯嬿段港飞何橄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教育

马雯嬿 段港飞 何橄

摘要:关于上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在前期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选取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层面11个指标构建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主要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专家打分,科学评价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在借鉴国外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

一、问题提出

本次研究对象是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即通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反应我国教育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特定的发展环境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政策在设计、制定、实施中存在一系列复杂问题,并对这些教育政策进行评估,提出优化策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发达地区教育所遇到的共同问题,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大难点,早在“九五”期间就是国家教委重点研究的五个教育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总数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持续增长并趋势放缓。国家正逐年完善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保证随迁子女异地学习得到相应的保障以及公平的待遇,使教育體制得到良好的秩序。

二、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现已成为教育热点问题,其相关内容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中对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分析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价做了一定的帮助。

从教育政策评估的本体认识来看, 以孙绵涛将教育政策评估的一个界定为认识基础,其主体是政策评估, 以一定的价值标准, 对教育政策从制定、执行一直到实施效果的一系列进程中其他相关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而袁振国是以价值准则为基石, 对教育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价值判断。

孙忠民(2010)是在对人力资源、政策经费、政策的执行、流入地办学规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保障系统不健、资源分配不均衡、综合性构建短缺、实施主体模糊、监视和控制不到位全等因素的干扰,研究发现目前随迁子女的教育保护政策的实施出现了错位、变形的情境。

陈宣霖、周国华(2016)则是在分析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是从问题可比性、导向性、层次性入手构建原则,以双模式(目标模式和问题模式)为主轴、双法则(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四大维度37项指标,并用阈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数据的去量纲化,最后合成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数。

关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研究随着教育政策的革新以及教育现状的发展,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深度随之转变,目前关于随迁子女的教育政策方面研究都相对成熟,研究成果都较为丰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的借鉴,但多数研究都将重点以及出发点放在政策上,从教育政策入手从而研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缺少现状以及数据的联系与检验,致使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不强。

三、指标构建

综合上海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数据,研究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关文献,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层面划分11个指标构建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主要评价指标体系,为完善教育政策对策建议提供依据与方向。

(一)指标构建基础

对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关的研究学者都利用了分级指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划分标准出发,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模式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估还不规范、不完善,其中对后续研究起重要意义的有美国学者朗兰德的教育评价、三位框架模型以及后实证主义方法论道路,对本文研究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研究随着教育政策的革新以及教育现状的发展,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深度随之转变,纵观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无论是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目前关于随迁子女的教育政策方面研究都相对成熟,研究成果都较为丰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的借鉴。虽然目前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研究内容并不少,但多数研究都将重点以及出发点放在政策上,从教育政策入手从而研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缺少现状以及数据的联系与检验,致使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不强。

(二)指标设计原则

上海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评估是一项对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和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综合考量,编制随迁子女教育评估指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统计量的设计,通过评估指标的设计和使用,使项目中的相关群体对于项目的目标、价值、意义有更为明确的了解,使人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教育评估指标结果。

根据相关教育指标体系文献的综述结合本次研究指标体系的切入点,对教育政策评估指标构建有一定的原则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全面性、可量化性、连续性、可比性、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这7大原则的标准。

这7大原则相辅相成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上海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要根据教育现状和教育对象心理综合来看,指标所涉及的研究点应确保具有全面性,杜绝片面现象得出的结论,对得出评估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有一定的保障。教育评估指标初建成后,将指标转换为数理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更易准确地得出评估结果。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中量化的数据来自于非概率抽样调研,做到各指标所反映的统计范围、统计口径一致;同一指标的内容(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一致,对比指标进行一定的筛选,做到指标可比性原则。而连续性、客观性及科学性原则均是为了使指标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能,是进行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和政策实施效果分析的核心步骤。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并对教育政策有显著地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的。

(三)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结学者们经验并改进不足,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科学的构建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分析研究。综合相关文献综述,从教育政策所涉及到的教育因素以及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因素方面着手,将着手于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个流程进行有效地反馈,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层面得到了11个初始指标,进一步研究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完善建议,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和功能如表1所示。

四、评估研究

(一)层次分析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中引入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含,将政策评估总框架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并两两进行比较,分析定量数据,得到最优结果。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所研究问题的评价目的,覆盖到评价目标所涉及的各方面,设计出不同维度考虑的评价指标,分别为大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然后按照不同级别的指标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此结构模型属于金字塔模式,从上到下可依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根据已经建立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分别对同一层次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同级指标中彼此的相对重要性,并利用托马斯·塞蒂的“1~9标度法”表示,分别构造出不同层次的比较判断矩阵。

3. 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是指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各因素的重要性的排序。对于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λmax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λmax为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W的分量即是相应元素单排序的权值。

4. 一致性检验

3. 指标体系合成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权重的计算,最后得出指标体系的合成权重,如表7所示。

将数据代入计算出最终的评价得分为0.5551,说明目前上海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较一般,人们的满意度刚超过一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政府和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各方面多加努力。

五、结论与讨论

1. 在一级指标中,教育机会(0.4286)和教育过程(0.4286)的比重相当并且占有绝大部分比例,教育结果(0.1429)的被重视程度逊色不少,说明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中,机会和过程是最重要的,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与本地人同等的机会,也更在意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获得与本地人同等的待遇,而满足了这些之后结果如何他们就能坦然接受。

2. 在教育机会中,上海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比例(0.0236)在人们眼中的关注度低于随迁子女就读于民办学校比例(0.0505),说明尽管公办学校比民办学校的入学难度更大,但人们还是希望子女在公办学校入学。公办学校的教育费用成本相对民办学校来说较低,且政府办学条件相对一些民办学校要好很多,所以家长更倾向于让随迁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然而公办学校因为数量少于民办学校,且入学人数控制严格,故入学难度相当大。为了减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入学压力,可以通过政府适当调整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入学比例解决,或加强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收费制度,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力,使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

上海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优惠政策的知晓程度(0.2416)最受重视,在全部指标中这项指标也是占比最大的一项,说明对与流动人口与其子女来说,最新政策信息的传播是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很多流动人口甚至连子女教育政策的变动都不知道,在为其子女求学的道路上只能事倍功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多沟通各种媒体,尤其是更加接触流动人口的传播方式,对每次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变动多家宣传,以使得流动人口们更加方便获取这些对他们十分重要的信息。入学难易度(0.1129)占据第二个比重,反而就读公办、民办学校的比例问题并不严重,说明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入学问题,就读于什么学校在入学问题前成为了其次。

3. 在教育過程中,上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的融合问题是关键,其中上海随迁子女的心理融入(0.2034)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随迁子女的心理安稳了,没有被排斥的感觉,他们的学习过程才能正常进行,人际关系(0.0888)和学习成绩(0.0713)的进步也很重要,都有助于他们在新环境的正常成长。除了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的融入之外,上海随迁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费用成本(0.0184+0.0467)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流动人口的经济水平一般相较本地人较差,他们对于这方面比较敏感,在费用方面也应该多多照顾他们。

4. 教育结果中,孩子的转学意愿(0.1071)相对于家长的意见(0.0357)更为重要,只要在机会和过程中多多关照随迁子女,就能有效改观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史艳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朱俊华.浅析广东省“积分入学”政策的演进与执行效果[EB/O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905.G4.20170621.2205.190.html.DOI:10.14149/j.cnki.ct.20170621.095, 2017-06-21.

[3]丁家田.成都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7.

[4]王红,陈纯槿.城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经济评论,2017(02).

[5]陈坚.“比较制度分析”视角下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7(02).

[6]邬志辉,李静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2016(09).

[7]谢永飞,杨菊华.家庭资本与随迁子女教育机会:三个教育阶段的比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03).

[8]张立玮,许韵旖,李淑梅,王泌.广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效应研究综述[EB/O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019.F.20160614.1203.002.html. 2016-06-14.

[9]潘慧南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与经费保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0]罗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11]蒋励思.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课外补习需求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2]王硕.“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教育获得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13]谢雪娟.我国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2016.

本文受国家社科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评估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CGA150154)资助。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