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军校保障体系构架建设研究

2018-12-10 12:29邵希文
国防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军校教材

邵希文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现代军校,集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于一体,必须适应新体制新要求,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军校保障体系构架,构建新型教学信息网络体系、教学装备保障体系、训练设施保障体系、培训教材保障体系、图书资料保障体系、日常生活保障体系、后勤信息网络体系、科研发展创新体系,确保军队院校能够高效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服务。

军校是军事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发展基地,军事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现代军校,集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于一体,既担负着为部队培养输送能打仗、打胜仗合格人才的重任,又是军队科技自主创新与武器装备研究论证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的要求,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军校保障体系构架,确保军队院校能够高效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服务。

一、构建标准制式、技术领先的教学信息网络体系

确立全军“一盘棋”和“大系统、大保障”的思想,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充分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对军队院校教育保障的巨大促进作用,打破单一的直线式资源保障方式,建立纵横交错的网状资源保障体系。应以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校区为牵引,以网络环境和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以数字化为主要形式,以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为突破口,以信息资源共享、综合集成服务为目的,实现整体上的系列有序化、技术手段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方式的科学规范化、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化,为现代军校网络化教学、模拟化训练、智能化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①参见王鸿生:《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见《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16页,2004。。应加快升级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化、系列化、一体化的教学信息系统升级换挡,形成全军院校共享、特色鲜明、服务高效、安全可靠的教学信息资源网络环境。应着眼我军“三位一体”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军事职业教育数据库资源建设力度,积极构建网上教学、网上自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和技术服务平台,丰富和拓展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形成我军特色的军事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应在传统教学物资器材保管“大件器材架子化、小件器材箱子化、精密器材三防化(防潮、防锈、防腐烂)”①荣昶、刘邦奇:《军校教学保障研究》,146~147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的基础上,加快创建信息化储供系统,利用二维条码和射频技术,对教学物资器材进行定位和型号识别、专位存放,实现入库“一扫准”、出库“一键通”;引进教学物资器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虚拟货位技术,加强教学物资器材货位管理和质量监控,真正把庞杂的教学物资器材管精准,进一步提高教学保障效益。应紧跟国内外、军内外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基于感知力、指控力、保障力为一体的教学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突出教学信息网络体系的标准化、通用性、兼容性和安全性,利用军校局域网和服务器对所有涉密信息资料实行集中存储管理,实现教学资料“无纸化”管理。同时,还应以满足现代军校教育训练与科学研究为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军校教育训练中的应用和重大科研课题为突破,同步推进现代军校作战实验室和军事专业教室的信息化建设,构设逼真战场仿真环境,体验实战氛围,领悟打仗真谛,挑战生理心理极限,使学员置身于严酷的仿真战场和仿真环境中练谋略、练指挥、练战法、练技能等,提升教学信息网络体系对“一流军队、一流人才、一流军校、一流教育”的贡献率,增强现代军校教育训练的实战化水平。

二、构建编配优先、培训超前的教学装备保障体系

根据军队装备采购规划和部队装备列装计划,紧跟部队主战装备、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发展步伐,前瞻性地加强军校教学装备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建设,科学制定教学装备编配标准,适度加快军校新装备列装步伐,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装备体系结构,着力提高一体化教学装备保障能力,形成保障力量一体化、保障时间快速化、保障要求精确化的发展格局。应牢固确立“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理念,遵循“教战为战、实时保障,统筹规划、聚焦保障,科学组织、快速保障,系统集成、一体保障,军民一体、整体保障,谋求效益、精准保障”的原则,把军校教学装备和大型装备部件建设纳入全军装备编配计划优先保障,或明确依托相关部队、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作为军校联合教学培训基地,赋予承担新装备培训任务,有效解决新装备人才培训短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一体化教学装备保障的需求,建立健全教学训练军地联合保障和技术服务协作保障机制,在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实行军民兼容和共同开发,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军校自身保障力量作用的同时,可采取“移植、嫁接”等办法,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保障信息、保障手段、保障资源,推进军校教学装备保障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军地教育资源深度共享。应着眼军校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作用,紧跟新型武器装备的大量列装和部队实战化训练的步伐,主动对接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要求,有效整合军队模拟训练器材研发力量,加快研制系统配套、制式规范、互联互通的信息化训练模拟器材,实现模拟器材训练系统与新装备同步研制、同步配发,着力解决教学装备滞后部队装备发展的瓶颈问题,确保军校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应充分体现勤俭节约、勤俭练兵的思想,一切都应从一线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方便一线教学为目标,科学制订教学保障标准,大力推行教学保障标准化管理,突出教学保障重点,使有限的教学保障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解决影响教学保障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注重跟踪管理、跟踪检查、跟踪服务,使建设与管理有机衔接,不断探索教学保障的规律,建立一支具有保障能力强、服务意识好、技术水平高的教学保障队伍,实现教学保障“供、管、修、用”有机统一,不断增强现代军校教学保障的活力。

三、构建统建共用、资源共享的训练设施保障体系

按照“军委统筹、军种主建”的原则,综合考虑我军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分布广、军兵种差异大、训练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问题,按照全军大型训练基地建设集训交流会议提出的“一体化设计、集约化建设、开放式使用”①全军大型训练基地建设集训交流活动举行,人民网,2014-07-27。的建设思路,依据“设施先进、系统配套、功能齐全、场地通用”的建设标准,坚持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坚持教学需要与保障可能相结合,坚持投资建设与质量效能相结合,坚持积极保障与勤俭节约相结合,科学制定军事训练资源建设与共享方案,实现“既能保障单一课题演练,又能保障多个课题同时连续演练;既能保障诸军兵种合同战役战术演练,又能保障诸军兵种同时参加的联合作战演练;既能进行军事理论研究,又能进行军事技术模拟试验;既能保障地面、空中和海上作战训练,又能保障阵地战、机动战训练和信息战、火力战、特种战训练;既能满足物资器材、装备技术、场地经费保障,又能满足通信联络、交通运输、卫生勤务、政治工作保障;既能满足部队训练,又能满足军校教学”的目标,从源头上避免重复建设、交叉重叠的现象发生。军校应主动参与到区域联合保障体系中,着力打破传统的“部门所有、小而全”保障模式,依据军校训练任务规划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保障规划,将军校教学保障统一纳入军队院校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纳入军委、军兵种训练保障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和经费保障能力统一进行配套建设,加快军校联合保障方式的创新,形成保障资源规模化和整体性,促进军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应牢固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自觉克服本位主义倾向,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依据军校教学保障规划,结合本院校的骨干学科、重点专业建设需求,打造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室,使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相对集中,实现教学设施设备的互补共用,不断强化保障资源的过程管理,大力提高教学保障综合能力。应确立“教为战、练为战、研为战”的理念,想教学之所想,急教学之所急,积极推行军校与部队集约化保障,统购统配通用训练设备器材,统筹使用全军技术保障力量,建立起多方位、多项目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现代军校教育训练有充足的物资器材和近似实战的训练场地作保障。

四、构建分层分类、衔接递进的培训教材保障体系

以新时代军事人才培训任务总体规划为依据,围绕培训对象能力生成这条主线,瞄准人才培训质量这一根本,紧盯初级、中级、高级任职培训内容区分与全程衔接这一关键,按照“岗位分析—能力需求—内容开发—教学实践—部队检验—修订完善”的闭合回路,采取横向协作、纵向沟通、联合攻关等方式,科学确定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教材建设标准,加快构建“理论领先、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系统配套”的教材体系,从源头上解决好“教”与“学”的依据问题。应按照“依据任务立体建、细化标准配套建、区分类别全面建”的思路,围绕现代军校军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区分不同培训任务,突出教材的应用特色、专业特色和军校特色,加快形成文字教材与电教教材、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配套衔接的教材体系。从教材建设分工的维度,应由军委主管部门组织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统一编写通用教材,由军兵种部队和有关军队院校组织本专业领域的专家统一编写专用教材。从教材建设标准的维度,应在提高基本教材建设质量的同时,着力加强反映部队最新发展和最新实践成果的辅助教材、补充教材建设,并围绕学员岗位任职技能培养需要,积极推进实物教材和模拟器材建设。从教材建设形式的维度,应着眼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全军网络课程教育的迫切需要,在抓好传统纸质和电教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包括微课在内的各种多媒体教材。从教材建设配套的维度,基本教材主要是概括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侧重于反映本专业领域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水平,保持相对稳定性;辅助教材则应适应军校深化教改需要,充实“四新”内容,体现动态性;军事案例教材应紧扣学科主体,围绕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新型军事人才能力培养和课程教学需要,精选典型事件实例,注重营造情景,突出思维训练;实践教材主要是满足各类各层次任职培训要求,突出军政指参技能力本位教学;电教教材主要是充分利用其形象直观、制作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点,突出形象化、模拟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应把“学员满意度和部队满意度”作为检验教材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准确把握教材建设稳定与改进的关系,既要保持军队院校教育培训的基本架构、主体内容相对稳定,也应定期深入部队、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实地调研,广泛收集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五、构建功能齐全、融合开放的图书资料保障体系

站在“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教员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装备是军校建设的三大支柱”的战略高度,坚决摒弃“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传统观念,紧跟合作开放、联盟服务的时代潮流,加快完善军校图书馆数据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形成全军统一目录架构下的现代军校“大数据图书馆”,构建起功能齐全、互通有无的全军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发挥其“文献借阅、信息咨询、数据服务、学术研究”之功能,使其成为支持军校教学科研的信息资源基地和学员学习成才的“第二课堂”。应遵循军队院校的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服务、为军校发展建设服务的宗旨,紧盯“重收藏、轻服务,重图书资料数量的丰富、轻文献信息使用价值的充分体现,重馆内业务建设、轻外向传递交流”①荣昶、刘邦奇:《军校教学保障研究》,198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等倾向性问题的纠治,牢固树立“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技术驱动为充分条件、以军队院校建设的需要为必要条件,加快军校图书馆现代化设备配置和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由传统的文献收藏保存向数据加工服务升级转型,使现代军校文献信息工作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使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实现有序化和系列化,走整体发展的道路。鉴于军校图书馆安全保密的要求,当前“只能在与互联网完全物理隔离的军队内部网络条件下建设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进程,在现阶段更多的还是需要地方单向地向军校提供支援和服务,无论在信息资源、技术,还是服务方面都落后于地方高校图书馆,军事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军事教学和科研的需求”②包冬梅、韩建新:《军地合作:军校图书馆提升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水平的思考》,载《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基于此,中国特色现代军校应积极破解“这一瓶颈”,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人才等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积极引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打通军地信息资源传递通道,拓展军地文献信息、内容和服务机构、商家、学术刊物、编辑部之间合作的模式,加大信息技术引进和应用的力度,达到最终提升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水平,提升军校图书馆在支撑军事教学和科研中的贡献率。

六、构建系统完备、衔接配套的日常生活保障体系

全面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依托社会资源和力量,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保障方式,加快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转变、保障管理向科学化转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用物资储备、后勤人才培养、后勤装备维修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全面构建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求的现代军校军民融合保障新模式。应持续推进商业服务、营房维护和设施设备保障等社会化改革,依托社会交通资源,加快推进交通用车社会化改革。军校车辆维修应实行市场招标机制,深化外聘公勤人员公司化管理保障模式,除保密部位外,军事行政区和公寓区的营房维修、水电气暖、绿化保洁等项目应引进地方专业管理团队保障。应完善与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相衔接、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军校用工管理办法,“着力构建军地一体的运输投送体系、军地统筹的军事设施保障体系、军民共享的医疗卫生体系、军地联保的军需能源体系、军地衔接的军人生活待遇体系、军地协作的军事采购体系、依托社会的生活保障体系、军民兼容的科技信息体系、以民掩军的海外保障体系、军地协同的应急动员体系”③高东广:《打造后勤系统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载《国防参考》,2017(6)。为支撑的现代军校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推进由临时融合、零散融合向源头融合、系统融合、机制融合迈进,真正使社会资源为军校后勤所用、为军校后勤助力、为军校后勤增能。应着眼于军事后勤迈向智能化时代,伴随着区块链、云计算、人脸识别、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发展,借助数据流程与后勤保障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机器人医生”“智能维修”“智能运输投送”“智能配餐”“远程会诊及手术”等技术将从实验室走进现代军校日常生活保障,大量的装卸、运输、医疗、维修、警戒等勤务工作将由智能化保障装备承担,人工智能在现代军校后勤保障中将会变得更有远见、更有创造性。因此,前瞻性地探究智能化时代军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将成为必然选择。

七、构建综合集成、升级换挡的后勤信息网络体系

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军校校园网,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基础网络设施和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构建现代军校后勤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后勤信息标准化和数据中心建设,搞好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推广应用军校后勤业务信息系统和通用处理平台,推广应用军人保障卡,实现依卡管理、凭卡供应、持卡消费、图书借阅等“一卡通”。应加快建成“水电气暖智能管控系统”“营房数字化档案系统”“饮食保障监控系统”“网络医疗系统”“全员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出库自动检测系统”等,实现“精细化、可视化、数字化”管控。应将现有的监控报警系统、门禁系统、营区安防系统、营门监控系统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构建覆盖所有单位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人员活动、操课、出勤情况实时掌控。应构建军车运行监控系统,对动用频繁的指挥车、保障车等,统一安装“北斗车辆动态管理系统”,发挥其调度指挥、区域查车、越界报警、紧急报警、超速提醒、轨迹回放、归队管理、短信服务等功能。应对教学区和核心库区增设高压脉冲电网、红外对射电子栅栏,对油库、弹药库、兵器室、保密室、机要室、图书馆、综合仓库、集中文印室、教材仓库改装烟幕感应系统、无线红外和震动复合式报警系统,实现立体化、全方位监控,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应构建军地兼容的信息指挥平台,建立以固定通信设施为基础,运用大功率无线电台、光缆、量子通信、北斗卫星等传输信道,连接军地各级指挥通信枢纽、各保障单位的全方位通信网,形成一个融指挥、协同、报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通信信息网络,实现军校应急指挥系统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通信和网络上的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确保军校后勤应急保障的同步决策、畅通高效。

八、构建多维一体、协同推进的科研发展创新体系

“随着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及认知科学的突破和聚合,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重合,许多民用高技术成果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平时可为经济建设服务,战时稍加改装即可转为军用。”①中共中国科协党组:《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求实网,2017-08-03。必须构建多维一体、协同推进的军民融合科研创新发展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的政策、制度、环境和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使军校科研发展创新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转型良性互动、协调推进。为此,要消除科研机构之间多头提需求、分散搞对接、各自抓建设的“孤岛现象”,破解科研发展创新存在的“管理体制统筹不够、规划计划衔接协调不够、开放交流联合不够、创新链过短”①中共中国科协党组:《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求实网,2017-08-03。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将军校科研发展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军民融合科研发展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军校科研发展创新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军民融合,一张蓝图协同实施。主要包括:构建军民融合科研发展创新体系管理体制,确保统筹谋划、统筹决策、统筹资源利用和创新实施;完善军校军民融合科研发展创新规划计划,实现规划计划的统筹安排和创新资源的统筹利用、研发及生产的协同衔接;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意创新方案征求机制,实现从创意提出、基础研究到产品和系统研制生产,再到应用形成战斗力的全创新过程的军民融合;构建军事需求研究和军事科技发展预测机制,借助现代军校熟悉军事装备需求、掌握装备战术技术指标、能够独立进行技术研发的优势,发挥军民融合创新“向导”“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打造以现代军校为重要支撑的军民融合式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平台及成果转化平台,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的军民融合改革“试验田”作用。尤其是工程技术类院校,应构建以现代物理学为核心,从基础科学通过应用科学走向各行各业的统一的军民融合科技发展创新体系,既能为各种不同的创新主体在科学、技术、工程、装备、产业等广阔的专业知识谱系中进行分工协作创造条件,使军民双方可以在各自熟悉的领域中深度挖掘;又能走开从基础科学领域重大突破到军事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国防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国防科技体系从被动适应部队现实的装备需求向主动创造未来可能的装备需求转变,让国防科技领域中的颠覆性创新更好地驱动和引领新时代中国军事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军校教材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这一以少胜多著名战例曾写入解放军军校教材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基于任务的航空装备保障体系概念建模研究
冀军校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