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璐 马 亮 孙 婧
(1.海军潜艇学院 青岛 266000)(2.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 青岛 266041)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目的是确保联合作战有装备可用,可用装备能正常使用,正常使用装备能够发挥最大的作战效能,是形成、保持和恢复参战部队战斗力的“生命线”,不但决定联合作战的发起,而且决定联合作战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武器装备建设发展迅速,装备保障理念进一步更新,特别是信息化装备保障技术在联合作战中的应用,使得联合作战装备保障在观念、方式、手段上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因此,及早认清新形势下联合作战的特点规律、树立正确的保障理念、构建简捷合理的保障体制,掌握灵活适用的保障方式,是加强我军军事斗争准备工作的需要,也是装备保障建设长远发展的一种战略考虑。
纵观近几场局部战争,联合作战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形式,联合作战中的装备保障也较以往的传统保障呈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点[1~4]。
随着武器装备建设的不断发展,现役装备中高新技术武器与传统技术装备并存,高、中、低技术相结合,多代多种类的武器装备相混杂,这使得装备保障的对象和内容更加复杂。同时,信息化条件下大量高新技术集中综合运用,装备保障设备、工具和手段也有了较大的技术更新,装备保障正在从一般性保障向高技术保障转变,从机械化保障向信息化保障转变,从单一化保障向综合性保障转变,联合作战装备保障逐步呈现出更大的综合性。
联合作战的战场空间更为广阔,交战双方的剧烈对抗不再局限于陆、海、空传统的空间内,已经延伸到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全维战场。联合作战行动空间的广阔性决定了装备保障空间范围需要不断拓展。另外,在联合作战过程中,由于空中封锁、精确打击、大纵深、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的大量使用,装备保障不能再如以往按部就班实施,必须重视战场现地伴随机动技术保障。因此,参战装备部署机动到哪里,保障就要跟进到哪里,装备保障空间范围更为广阔。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作战力量编成呈现多元化。以海上方向联合作战为例,作战力量不仅包括海军诸兵种,还包括战略导弹部队等其他军种力量,多元的联合作战力量分别使用不同的武器装备,其中既包含两个以上军兵种使用的通用装备也包含各军兵种独立使用的专用装备,同一武器装备可能还分为不同的改进型号,这些都需要配备不同的保障力量担负各项装备保障勤务。另外,随着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的深入发展,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同商等保障力量逐渐增多,使得装备保障组织指挥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应急、机动、快速的装备保障能力是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基础,组织实施装备保障必须要突出“快”。联合作战战场态势变化迅速,装备战损、弹药消耗出现的空间、时间分布峰值相对集中,参战兵力装备的故障和战损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兵力行动计划,战伤武器装备的抢救抢修、后送修理、弹药和装备物资器材的补充等在远离本土、后方支援保障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装备保障作为战斗力恢复的唯一手段,必须更加强调时效性。
“需求迷雾”和“资源迷雾”是装备保障领域要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针对联合作战装备保障呈现出的新特点,为正确指导新时期装备保障活动的实施,顺利拨开两大“迷雾”,需要确立以下保障新理念。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任务重、消耗多、时间紧等特点对装备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装备保障必须实现从“以防万一”的粗放型保障向“量体裁衣”的精确型保障转变[5],确保一切物资只是按需要的量在需要的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用最小保障资源来满足最大的保障需求、以最低的风险和代价达成最佳的保障效益,具体要做到四个“精确”:一是数量精确,确保供需平衡;二是质量精确,确保供需吻合;三是时间精确,确保供需同步;四是空间精确,确保供需一致。
多元化的保障力量是联合作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的组织运用好联合作战装备保障力量,对提升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完成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聚焦保障的本质特征是突出保障力量的集中使用问题,着重强调的是集中使用各种保障力量和一切高技术保障手段,满足部队的各种需求,核心思想是联合全资产可视化[7]。通过装备可视化保障可以确保对装备保障程序、资源和需求相关信息的准确获取,以便获得正确决策所必须的知识,进而实现装备保障能力最大化、增强联勤保障信心。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借鉴现代物流公司的高效经营模式,建立的“全资产可视系统”实现了装备物资的消费可视、静态可视、动态可视。通过全资产可视网络系统,保障人员可以不间断地对弹药、油料、给养、医药和维修器材等各种军用补给品的空运、海运和铁路运输进行全程跟踪和管理,指挥官可以掌握补给品当前的准确位置和可靠信息,并且可根据作战进程随时调整运送路线。
集约保障理念是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与精确保障类似,集约保障也是相对于粗放保障而言的,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具体到军事上是指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取满足军事活动的最大需要;以适度的装备保障规模,形成与军事活动的最佳匹配。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参战部队更为多元、指挥关系更为复杂,对装备保障体制的要求明显高于以往各军兵种独立作战和协调作战,为了更好地适应联合作战的需要,世界各军事强国不断探索调整,逐步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体制,重点突出“统分”两字,具体体现为三种保障体制。
参加联合作战的各诸军兵种,无论通用装备还是专用装备均自行使用、自行修理、自行保障。“军种分体”保障体制的组织体制相对独立,职能划分更为清晰,但是存在保障资源重复配置,保障效益低下等缺点。
采取“一体化”联勤保障体制的国家,一般军队规模较小,作战联合程度高,无论平时还是战时,不分军种,不分通专,均由国防部设置独立于三军之外的保障系统为三军提供联合保障,各军种除极少的专项保障外几乎不设任何装备保障机关和保障力量[8~9]。“一体化”联勤保障体制有利于改变各军种“自我管理、自成体系”的陈旧观念,优化整合各军兵种的装备保障资源力量,实现保障资源的整体化和集约化。
当前,装备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是未来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统分结合”保障体制是当前世界各国联合作战主要采用的一种保障体制。“统”即相同装备统一进行保障,“分”即各军兵种独立使用的装备自行实施保障。具体实施分两种情况:一是平时、战时均固定一个军种负责通用装备保障;二是战时由主战军种负责通用装备保障。综合考虑我军体制、结构、规模等情况,“统分结合、通专两线”的保障体制将是我军未来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体制的最优选择。
为了保证装备保障体制的正常运转,发挥出其应有的作战效能,传统的保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联合作战的需要,因此必须要探索符合时代特色的全新保障方式与之相适应。
“是否满足作战需要”和“花费是否最少”是衡量装备保障是否有效的两个基本标准。直达配送保障方式根据装备保障资源的分布状况,部队具体需求状况,通过科学的运筹谋划、组织计划和系统设计,以最短的线路、最少的时间、最低的人力物力投入为部队提供最好的保障服务,达到保障质量、保障水平、保障效益的全面提高。一是要在不影响其他保障行动和尔后保障行动的前提下,就近调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二是要按需集成装备保障单元和保障力量,确保一个波次的保障行动能满足多种保障需求。三是要优化保障次序和保障流程。
为进一步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装备本身的发展相适应,各军事强国不断加大对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改革,近年来基于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维修专家系统以及维修决策技术的远程维修支援技术在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中开始大量应用。前方战场的装备使用人员或者技术维修人员通过智能检测设备将损坏装备的参数信息实时传输给后方的技术保障部门,由后方的技术保障专家进行“会诊”,协助前方维修人员对装备的技术状况进行评估和抢修,进而提高装备的维修效率。远程支援保障方式对于远离本土作战的海上联合作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舰艇潜艇相对于飞机机动能力差,一旦装备出现故障,现场抢修能力不够,返回母港修理需耗费大量的时间,远程支援保障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为舰员级维修提供智力支持,协助舰员尽快恢复装备功能。二是舰艇潜艇载人量有限,战时不可能携带大量的技术人员随舰保障,远程支援保障方式可极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它在减少舰员级维修的人力的同时,可提供各种类全天候在线的技术专家进行保障,不仅降低了费用,还可提高岸基保障设施的利用率。三是技术专家数量有限,需要保障各军种大量的武器装备,远程支援保障方式可以统筹保障力量、共享保障资源,实现一个技术人员对多种武器装备的保障。远程支援保障方式已被各国海军视为一种运用信息手段,为舰员提供双向沟通和维修支援、降低装备使用与保障成本的有效方法[10]。
新装备技术含量高、系统结构复杂、部分高精武器设备列装数量少、军内保障能力弱是当前部队普遍面临的新问题,为了保证部队的军事核心能力,必须转变传统的保障方式,逐步形成以军方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技术优势的军民融合保障方式,以助于实现军地装备保障的有机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互利共赢[11]。2015年我国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一些发达军事国家在探索新形势下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方面早已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12]:美国“军民一体”、日本“以民掩军”、俄罗斯“寓军于民”、以色列“以军带民”。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和联军派出了4万余人的合同商保障人员,达参战人员的16%,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保障效益。最近爆发的其他几场信息化战争中,军民融合保障方式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军民融合保障已经成为联合作战装备保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
联合作战中的装备保障问题是我军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必须加紧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随着军事斗争装备准备工作的深入进行,探究新形势下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理论,提高新形势下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对未来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