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
关于教学中语文教师示范朗读的论文,这是经歷第一次提出和书写后已经过去两年时间,在这实践的两年中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与见解和总结,朗读、发音、更进一步地走进课堂更多的实践,关注学生的想法、反馈,对于朗读示范的作用发掘只有更多更多。以下便是这次两年实践后的进一步见解。
一、示范朗读的纠正作用
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语言是学习的根基,只有在咬文嚼字中反复感受才能有所体会,而要达到这一步的第一步就是能够正确地读准字音、理解文意。面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示范朗读的重要性就在此体现。首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朗读就如同给出的一个标准,指导了他们朗读的方向,使其不至于在朗读课文时无法辨析字音而导致课文停顿。其次,对于学习程度稍好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可以起到肯定作用,以及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及的汇集作用,当这些作用双重实现时,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会随之被带动,将内心对于字音的犹豫不定进行纠正,固定好学生基础。最后,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性朗读起到的纠正作用就不再只是限定于字音的确定、纠正了,也包括对于字意表达的纠正。
例如,在新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五单元的古代诗歌五首的《登幽州台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节奏就不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但是当教师进行了一遍示范朗读后,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就能明确地得知,诗歌后半部分是需要有所停顿。而同样在本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短文两篇中的《陋室铭》和《爱莲说》都十分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在教学中我就在教学前给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最后结合文章的注释梳理课文,学生最后的学习获取效率就有所改变。对比没有进行示范朗读的班级就能够体现出学生在理解课文上的学习效率了。
二、示范朗读的语感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教学,都存在着课文的朗读节奏划分问题,而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所谓的语感反馈不并明确,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需要投入什么样的语气、情感去表现也比较生疏,如果此时教师有示范性朗读,学生就能更加明确地体会到、感受到,此作用尤其在文言文教学和诗歌类文章教学中有明显体现。当学生在对课文进行联想时,自行朗读的情况下不一定能够做到对文章情感和画面感的丰富联想和联系,但是如果有教师的示范朗读,就能在范读中展示给学生字、词、句如何断句而划分节奏、词句的情感如何表达,当这两个点融合在一起,学生就能够从教师的示范朗读中获得对于文章的第一感受,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题的情感中心所在,而不再是干巴巴地教授式体验。
而在对语感一词的解释中,语感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快速感受。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中获取得到这样的感受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定位是正确知识的来源方向,所以教师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为学生带去正确的文章联想展开,也同时引导了学生的语感朗读方向。示范朗读对于学生来说也有语感推理,在听取教师示范朗读的时间里,学生会根据教师示范朗读的语调、语音来推理课文的情感流向等信息。比如在课文《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朗读了描写背影的段落,学生就能够通过着重读音语感联想在头脑中生成有效的画面,感受到朱自清为何着重描写父亲艰难爬火车站台时的样子。
三、示范朗读的语境作用
示范朗读归根结底也是对学生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就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制约,而这个环境影响制约就是语境。在教学中,我们将语境定义为狭义的情景语境,示范朗读就能够为学生制造一个情景语境。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中的语气、读音,就能够为学生判断和理解课文提供更为确定的信息。
在语境作用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语言片段的意义就被定义在一个具体的意义上。比如,不同的环境中语气词的表现就能够体现这一作用,教师在示范朗读中的重读音或者轻读音都能够让学生理解课文情景。与此同时,教师示范朗读也有着语境的生成作用,因为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中,学生通过听取教师的朗读能够把潜意识的想法转化为现实感受,让学生在自我学习时留下的课文场景空白能够通过听取朗读转为实时的跟进想象,一次好的示范朗读就能够帮助学生在空白的联想范围内获取有用的情景信息。
经过新课程改革,2011年新课标部编教材新编后,新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文章对学生的朗读也有更多的重视,教师在示范朗读中能够起到的作用是越发的突出明显。示范朗读不仅是对学生语言培养的一个途径,也是教师自我有效备课的途径之一。我不敢说一个示范朗读就可以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或学习习惯,但是在教学的实施途径中有这样一个步骤对于教学实施也是有着莫大的辅助作用。我在第一篇论文中已经提及的汇集作用和自我提升中,示范朗读还只是停留在教师备课中,但是随着在后续的教学实施中开展,我相信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也能够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取更好的语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