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淼
摘 要: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社会所关注,是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创业进而带动就业,是一条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对于完善我国创业就业体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创业就业 师范类高校 创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考验。对于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而言,由于一些师范类高校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地方类师范高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另外由于师范专业边缘化、就业核心力等问题,导致师范类高校生在创业就业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本文对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力图找出解决对策。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及经济全球全球化不断深入,知识与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民族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但是由于就业岗位有限,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转变学生的就业与择业观念,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身提升,促进高校就业率提升,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二)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面临重要改革,要从培养传统的单一技能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各高校应当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创业教育是高校当前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同时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为了与时俱进,谋求高校自身发展与变革,高校必须积极推进创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依然将择业目光集中在部分“铁饭碗”岗位上,不仅使就业思路狭窄,而且增加就业压力。如何充分发现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能,增加就业出路,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问题。高效积极地开展创业就业教育,首先可以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其次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通过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学习可以增强创业意识,增加实践经验。在解决学生自身就业难题的前提下,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另外,高校开展创业就业教育还可以开发学生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二、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一)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师范类高校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非教师不就,二是对就业期望值过高。
从培养目标及对口岗位来看,教育领域是师范生的主要渠道。跨行业就业对师范生而言,往往会在竞争中遭遇淘汰,这使得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难以接受,因此不少人执着地要进入教育行业,每年参加教师考试,不达目的不罢休,使自身就业渠道越来越窄。
高校毕业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就业期望值比较高。一些师范类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为:求职地点上,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较好的大中城市,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在求职部门上,主要定位在公立学校与事业单位,不愿意到民办学校、企业中工作。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部分师范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很多偏远的地区招不到老师。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缺乏
相比非师范类大学生,师范类高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具备教学基本能力、教师职业素养及教学科研能力。但是这些原本核心竞争力有越来越弱化的趋势。例如教学基本能力,该项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及多媒体运用能力。但是在综合性专业的影响下,师范类高校尤其是地方类师范学校,忽视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教学实习时间较短(两个月左右),并且面临毕业、就业的问题,难以将精力全部放在实习工作上。实习质量及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一些師范类高校学生组织能力较差、语言逻辑性不强、板书设计不合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足。这些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教师招考与面试环节,影响他们顺利就业。
(三)创新创业驱动力较差
师范类高校尤其是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大多数是专科院校或者高职院校合并改组而来,在教学理念、教学设备方面不能同重点院校相比,学校综合实力较差,使得学生受教育深度不足,接受的知识陈旧,缺乏创新创业环境。
另外,师范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缺憾。师范类高校主要是向幼儿园、中心学输送教师,其培养模式为教授一定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一定规模的教育实习,但是其教授的内容限定在了教育领域,很少向其他领域渗透,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形成师范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驱动土壤。
三、解决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高校应当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四年学习的整个过程,从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渗透创业就业教育内容,积极指导学生对自身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并指导学生尽早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值。另外,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个地区的教师招聘活动,根据社会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到人才急需的岗位就业,例如偏远的农村地区。这样才能有效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率。
(二)突出师范特色打造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加强教育实习,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师范类高校应当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与时间,重视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与提升,从备课、写教案、上课、批作业及讲评等各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改变教师招考中不会说课、试讲的局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创新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师范类高校要与时俱进,提高大学生对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构建创业就业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针对师范类高校学生创业就业驱动弱的特点,高校应当积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范类院校可以从学校定位、教学离乱、课程研发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师范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师范类大学生创业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师范类高校要切实加强学生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而言,师范类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及高校创新创业驱动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师范类高校应当积极完善自身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加强教育实习,提高学生能力、构建创业就业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师范类高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谭晋钰.高校供给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大创计划”项目师生调研[J].教学研究,2018(01):25-26.
[2]姚霞,何临春.国际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2):159-162.
[3]褚红婷.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2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