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彩红 刘殿臣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职责和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受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认知不足。基于此,应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着眼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对各时期中华优秀文化予以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同并形成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在多元文化激荡之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是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的关键。把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大学生认知、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责任重大。
一、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职责和使命。
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和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形成相对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思政课教学的使命。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正确的规范和引领,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图,又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归旨。高校思政课教学担负着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职责和使命。
从心理学层面讲,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从哲学层面讲,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一种正向价值判断。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自信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优秀文化的一种认同。中华文化根基深厚,不同时期文化兼容并蓄,不断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文化自信是教育的文化根基。以思政课为文化自信培养的主阵地,在思想课教学中让大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中华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具体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目的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目标导向,隐含着教学的价值旨归和诉求。高校思政课将文化自信纳入教学目的的范畴,这不仅是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而且是思想课的教学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并非仅仅担负对大学生的优秀文化传承功能,还担负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的职责。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是一个承接的关系,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职责和使命。
二、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认知不足。
对文化的认知是形成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受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认知不足。
一方面,社会转型的影响。思想道德是社会的产物,附着于社会发展的背景。推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社会转型期,面临经济体制、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成熟完善、政治体制改革还在进行中、思想文化激荡多元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革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促使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更新。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阶段,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乐于模仿,一些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在同辈群体中流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接触的信息五花八门,内容良莠不齐。网络以震撼的视听和猎奇的内容诱惑着某些大学生,相比之下,我国优秀文化对他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对我国优秀文化了解不足。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今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東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一是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元文化中,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良莠不齐,这些文化大多披着崭新的外衣,容易引起某些大学生的关注,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二是多元文化分散了某些大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关注。在大学生接触的各种文化中,娱乐文化借助电影和电视,在大学生中快速流行。相反,一些大学生对经典书籍、诗词、书法、革命人物事迹等关注不够。三是多元文化的复杂性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困惑。现实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激进文化与保守文化、经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自觉的文化与自在的文化等在不同的阶层、人群与地域间交相际会”[2]。大学生该选择哪种文化?需要指导。
三、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大学生对文化从认知到认同,这是文化自信得以形成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基于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认知不足的问题,应以思政课作为文化自信树立的主阵地,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认知、认同并形成自信。
(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教学
文化多元化已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多元文化场域中,各种文化进行激烈的斗争,争相抢占道德舞台的制高点。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不能丢掉,否则就割断了传承的精神命脉。因此,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放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给大学生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现代价值,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宝贵源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对真、善、美的不懈努力追求,内容包括重民本、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等价值观念、“克己复礼”、“天人和谐”的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内容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爱国情怀,从而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现实看,与新时代的潮流文化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显得相对不足。传统文化资源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内容,但需要经过现代转换。多元文化下的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传统思政课教学有所不同,它是培养大学生革旧立新精神的教学。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相适应。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时代主题和大学生的特点,让大学生自愿积极主动地接触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的意义。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采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用新时代的人、事、物注解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效结合,让大学生自己体悟。通过拉近大学生和传统文化理念的距离,让大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时代魅力,才能让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挖掘革命文化的教学价值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斗争的文化结晶,是富有时代特征、具有丰富内涵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革命文化的肯定,最根本的就是对革命精神的肯定。革命精神是我们党不懈奋斗、不断夺取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注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革命精神永驻,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胸怀理想、实事求是、顾全大局、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这些基本精神。
革命文化彰显了革命之士无比忠诚的理想信念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弘扬革命文化,有助于树立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加爱国热情。革命文化资源丰富而生动,对大学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革命旧址、红色文物、革命英雄人物等都折射出爱国情操的光芒。革命纪念馆传承着革命先烈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应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學的重要基地。在每年红色纪念节日,组织大学生对革命纪念馆缅怀学习和参观游览,定期到革命纪念馆开展学习活动,让大学生重温革命的艰辛历程,了解革命英雄的艰苦生活,感悟革命前辈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了解革命文化形成的必然性及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明确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合理性,有助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又是革命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诸多内容,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应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需在思政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
要强化宣传和树立典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标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教育。针对大学生喜欢互动交流的特点,充分运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校刊、宣传橱窗、LED显示屏、QQ、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平台,不断创新设计宣传作品,调动大学生广泛参与和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要充分发挥榜样和模范人物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评选优秀共青团员、最美大学生、最美大学生志愿者等,在大学生中树立榜样。推动最美志愿者、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等模范标杆进学校做报告,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让大学生通过聆听模范事迹,感悟模范风采,形成人人学习模范的群体效应。
要学习和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大学生生活中。文化自信是在不断实践中形成和增强的,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上,要考虑大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和爱好兴趣等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活动出成效。要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唱歌、体操、朗诵、书法、绘画等比赛活动;推出喜闻乐见的小品、音乐、微电影等形式的文化作品;开展专题报告会、开放论坛、交流沙龙等专题活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大学生实际,围绕文明旅游、绿色出行、关爱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义务献血等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关爱他人中提升道德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2]戚万学.多元文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人民教育,2011(2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