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
摘 要: 教学改革视域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满足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希望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个人修养。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构建深度阅读教学模式,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微课的应用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挥微课的优势,探索中职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微课 中职语文 深度阅读
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资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人们的工作与学习带来便利。但同时,人们的阅读习惯呈现越来越“娱乐化”和“肤浅化”的趋势,从横向看缺乏体系,从纵向看缺乏深度。本文正是针对当前社会的这种“浅阅读”泛滥的情况,以中职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阵地,以微课为辅助手段,在剖析深度阅读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微课的中职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与实施策略。
一、深度阅读的内涵
深度阅读是一种鼓励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于知识的批判理念、整合建构和迁移运用,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新阅读模式。本文以深度阅读为着眼点,探讨如何利用微课技术实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二、深度阅读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中职院校学生在阅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缺乏阅读能力。学生对于阅读材料内容难以做到全面理解和消化吸收,在阅读的时候总有“嚼不烂”的感觉,自然感觉“没滋味”;二是缺乏阅读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却难以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难以与作者产生灵魂交流和精神互动,总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久而久之,丧失阅读兴趣;三是缺乏生活体会。学生难以将文本信息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总感觉阅读是一座“空中楼阁”,难以在生活中找到呼应,难以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要解决以上三种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开展深度阅读。因为通过深度阅读,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开展深度阅读,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于文字本身及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透过文字跟作者对话、跟社会对话、跟生活对话,从而领略阅读的无穷魅力,激发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与浅阅读的碎片化和娱乐化阅读方式不同,深度阅读更加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倡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与体验获取知识,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岗位和良好的个人素养是满足岗位需求、迎接就业挑战的三大“法宝”,通过深度阅读恰恰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这三大“法宝”,实现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微课在中职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深度阅读教学模式。而微课因具备制作简单、内容精悍、使用方便、形式多样等特点,在深度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利用微课整合资源,拓宽阅读广度。
深度阅读的一大特点是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在以往的中职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要对文本资料进行解析与重构,再将全部知识点串联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将所要“辐射”的内容在微课中以更概括和凝练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学习微课,拓宽知识广度。
例如在学习《劝学》的时候,除了荀子写过《劝学》以外,张咏、孟郊也分别写过《劝学》,还有《孙权劝学》、《秉烛夜读》等以“劝学”为主题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阐述角度等各有不同,但是都是古代“劝学”的经典之作,学生通过这些文章的对比阅读,不仅对于荀子的《劝学》有更深入而透彻的理解,而且对于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然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这些内容旁征博引,就难免让学生抓不住阅读的重点和规律,不仅难以开展深度阅读,而且连“浅阅读”都受到影响。相反,教师可以将这些拓展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写作特点体现在微课上,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开展课前预习,以荀子的《劝学》为中心,进行对比阅读,发现这几篇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借助微课,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起以荀子的《劝学》为中心的知识图谱,围绕“劝学”这一主题,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型知识链条,帮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二)利用微课启发思考,挖掘阅读深度。
“浅阅读”最大的问题是将阅读停留在文字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在文本材料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因此,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准文本材料中的突破口,向纵深处挖掘文本材料背后的思想内涵与社会背景,使学生對于一个问题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仍然延续“教师传授,学生理解,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方式,则难以使学生产生独立的观点和态度,相反教师利用微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自我感悟,则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挖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想深度。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药》的时候,教师一改以往的“讲作者-讲背景-讲课文”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将教学准备工作都浓缩到微课当中,利用8分钟的微课,向学生传递以下信息:1分钟—3分钟,介绍鲁迅创作本文的社会背景;4分钟—6分钟,介绍秦乃瑞、徐杰、温儒敏等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对于本文的评价和认识;7分钟,阐述教师对于本篇文章的想法;8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和名家点评,请大家想一想,文中的“药”有什么深刻寓意?在每个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病”,也需要不同的“药”,请你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人生感悟的基础上,说一说我国从古至今都有什么“病”?都需要什么“药”?尤其是现如今,我国已经是一个非常“阳光”和“健康”的国家,但是仍然会有一些“小病小痛”,请你说说这些“小病小痛”都有什么,如何用“药”?
微课在中职語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学生自学代替了教师讲授,以主动思考代替了被动接受,使学生真正从自己的思想感悟出发,在理解文章的同时去体会、去感知、去思考,从而挖掘阅读深度,开展深度阅读。
(三)利用微课鼓励实践,加深生活感悟。
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岗位需求和开展社会实践。因此,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建立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阅读。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微课,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搭建桥梁。
例如,在学习《景泰蓝的制作》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播放景泰蓝制作的短视频,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微课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下发不同的阅读任务。比如,针对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下发如下任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视频和课文内容,总结景泰蓝制作的机械工艺特点和要素,形成景泰蓝制作的“工艺流程报告书”;针对艺术创作与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下发如下任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视频和课文内容,总结景泰蓝工艺品的艺术特色与创作理念,并尝试在现有工艺水平基础上,设计景泰蓝形状及图案。
微课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引入,很好地建立阅读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跳出文本的束缚,从生活的高度和广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深度阅读。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中职院校学生阅读越来越“娱乐化”和“肤浅化”的现状,尝试以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阵地,以微课为辅助手段,在剖析深度阅读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微课的中职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与实施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提高中职院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少宁.新媒体时代中深度阅读的路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05).
[2]赵晨洁,吴丽春,姚翔,叶红.高校图书馆构建深度阅读推广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暑期阅读训练营”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05).
[3]王毅.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1).
[4]周音美.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法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