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曾玮
摘要:计算机实验室是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多实验室文件资源共享,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使用传统的服务器方式配置复杂,且成本较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群晖存储的文件共享方案。该方案经济便捷,能够实现局域网内的数据共享、存储。该方案部署快捷,支持多计算机访问。通过实践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群晖存储;文件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8)08-0193-02
1 引言
计算机实验室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实验教学的必备场所,在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通过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常常需要实现多机房的文件资料共享[2]。通常,我们可以采用假设文件服务器的方式实现。然而,通过此类方式实现问题共享,一方面成本较高[1,3]。另一方面,机架式服务器通常需要专门的服务器机柜及配套电源设备。如何方便快捷地架设一台文件共享服务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4]。
本文针对此类问题,通过具体实践及应用,提出来基于群晖存储的一种解决方案。该方案不同于传统文件共享服务器[5]。由于群晖存储配置简单,且体积小,功能丰富,能够满足文件共享的绝大部分需求,因此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1,6]。
2 基于群晖存储的文件共享方案
2.1 存储服务器初始化
首先,接通存储服务器电源及网线,准备配置群晖存储。
下载synology assistant,并将计算机与群暉存储接入同一个局域网。启动Synology Assistant,进入搜索界面。当搜索到局域网内的存储后,进入配置界面。
以此对群晖存储的IP地址、用户名、密码等初始化信息进行设置。在配置完成后,打开浏览器,输入配置的IP地址,即可打开群晖存储的初始化界面。
输入用户名、密码,输入系统后,设置存储阵列信息。这里需要注意,推荐配置存储空间为RAID 5,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初始化完毕后,即可进入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密码,进入群晖DSM系统。
2.2 配置共享存储
打开File Station,选择新增→新增共享文件夹。创建名称为“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共享文件夹。
打开控制面板,选择用户账号,选择新增→创建用户。这里,可以按实验室名称创建账户,如lab1、lab2等。为每一个实验室创建一个单独的账户,便于管理。实验室账户通常设置为只读属性。
将需要共享到各实验室的资源上传至“实验室资源共享”文件夹。这里,可以使用直接拖拽上传。
2.3 映射实验室共享存储
在实验室计算机上,关闭系统保护(如冰点还原、影子系统等)。重新启动计算机,选择映射网络驱动器。在打开的对话框中,输入群晖存储的IP地址及共享路径。这里,我们设置为“\\192.168.1.10\实验室资源共享”。注意,确保登录时重新连接处于勾选状态。最后,确定保存。
在弹出的权限验证对话框中,输入实验室对应的用户名及密码,保存,连接存储。
在完成了共享存储的配置后,我们还可以为每个实验室配置一个可读写的目录。该目录可方便教师存储其相关文件。在DSM中,开启home目录服务。此时,各实验室其对应的账户下的home目录即可启用。教师也可以通过DSM直接访问其home目录。
3 性能测试
为了验证该部署方案具有较好的性能,我们在搭建完存储共享环境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测试。这里,我们主要测试读写速度。具体测试情况如表1所示。
写入测试如表2所示。
通过测试发现,由于实验室网络环境构建与千兆交换机上,且群晖存储其读写性能较高,因此,实验室的读写速度均达到了70MB/s以上。该性能完全满足实验室的需求。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群晖存储的实验室文件共享方案,该方案具有配置便捷、快速的特点,由于群晖存储的性能较好,因此,可以同时支持多个实验室同时读写文件。实践表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玮,饶坚,王丹.基于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及群晖存储的外语语言实验室教学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8,21(2):105-110.
[2]王中华,韩臻,刘吉强.云环境下多用户文件共享方案[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12):2614-2622.
[3]王麓焱.群辉系统在电视网络编辑系统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17,(6):18.
[4]薛矛,薛巍,舒继,武刘洋.一种云存储环境下的安全存储系统[J].计算机学报,2014,38(5):987-998.
[5]傅颖勋,罗圣美,舒继武,卢启飞.一种云存储环境下的安全网盘系统[J].软件学报,2014,25(8):1831-1843.
[6]李莉,史国振,王璇,慈云飞.共享文件加密存储分级访问控制方案的实现[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2(7):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