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寒
摘 要:老庄从对天道的观察和人生的感悟出发,提出了顺其自然、少私寡欲、致虚守静、专气致柔、形神合一的养生原则及具体养生方法。人类养生应遵循天地之自然、人性之自然的法则,减少私心和欲望,顺应“虚极”天道而持守“静笃”,集聚精气至最柔和状态,达到身心和谐、形神合一,进而以养生长生。
关键词:《老子》 《庄子》 养生思想
中华养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老庄养生思想内容丰富,提出了顺其自然、少私寡欲、致虚守静、专气致柔、形神合一的养生原则及具体养生方法,对人类养生问题做出了智慧的解答,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老庄养生思想对于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实现人的价值、回归人类的本性有重要价值。
一、顺其自然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1] (《老子》25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 (《老子》64章)这里的 “自然”,不是指客观的自然界,也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亦即自然性。[2]108从人类养生的角度看,“道法自然”包括顺应天地之自然和顺应人性之自然两个含义。顺应天地之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人类应根据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养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不同季节不同节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根据自然规律来调节饮食、运动等等,才能与自然融和,才能天人合一。人性之自然体现的是人的本性自然的观念。老子认为生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反对过度追求“厚生”“贵生”,“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1] (《老子》75章)
人类应顺应本性自然,不过度地追求奢侈、享受,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的性别、性格、习惯等特点采用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养生思想,把人視作自然界的一物,“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3] (《庄子·秋水》)在万物之中,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之中,顺其自然,以求养生、长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3] 《庄子·养生主》“善”与“恶”并无本质的区别,养生的人不刻意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否则就像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知识一样,会精疲力竭。“缘督以为经”是庄子提出的保全自身的养生原则。我国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居于身背之中脉,是其他阳经的总枢纽。“缘督以为经”含有顺从自然之理解。养生只有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伦。
二、少私寡欲
老子认为养生之人应“少私寡欲。”[1] (《老子》19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 (《老子》7章)天地所以能长存,圣人所以能保全生命,是因为他们都“少私寡欲。”过度的欲望对养生是有害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 (《老子》12章)缤纷色彩、纷杂音调、饕餮美食、山林狩猎、奢侈之品都能给人带来快乐,且还会刺激人的欲望。但长时间过度追求这些外在之物,就会失去自我、迷乱心性,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圣人、智者应只求安饱、适当怡情,才能真正感受到长久的岁月静好。为此,老子提出“知足常足”的观点,“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不足,常足矣。”[1] (《老子》46章)知足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贪心、不奢求,有利于身心健康。无欲、无求,才不会被世间的幻象所迷惑,能够身处其中,却不依赖于其中,从而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境界,真正地做到健康长寿。
庄子认为“私”“欲”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3] (《庄子·大宗师》)天机是自然之生机,指人的自然本性。庄子认为,天机与人的各种欲望形成矛盾。欲望会使人拼命去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甚至于不顾及身体健康,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养生也是如此,“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3] 《庄子·达生》养生必须谨饮食、戒色欲,不可纵一时之欲,不顾后果。一个人若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且夫失性者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3] (《庄子·天地》)极端的嗜欲和过度的放纵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和行为,过于奢侈的物质享受会一部分人让欲陷欲深,必将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在庄子看来,人应该像其他动物一样,“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3] (《庄子·逍遥游》)过度追逐奢侈的贪欲是不行的,正常需求和适当的欲望是自然本性,会让人生活的更快乐,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
三、致虚守静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1] (《老子》16章)“虚极”形容心灵空明到极点的状态。“静笃”是平和宁静与“天道”和合的至美人性。老子认为,“虚静”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所在,生命需要通过静的状态来储藏能量,养生必须顺应“虚极”天道而持守“静笃”。人性如果能和合于“虚极”的天道,行为根据安时处顺的天道而循理举事,就不会被世事成败得失所羁绊。“守静笃”则需要从容自若的淡定,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得失皆淡然的静美恬然的心境。老子强调“守静”养生,认为“静为躁君”,[1] (《老子》26章)“ 躁胜寒, 静胜热”,[1] (《老子》45章)要以静制动。只有静才能更好地调养身体,涵养心智,增进智慧。他主张“塞起兑,闭其门,终身不勤。”[1] (《老子》52章)让自己的心灵处于“虚静”状态,无思无欲,神不外鹜,保全受之于天的自然本性,便可养生。否则“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1] (《老子》52章)“虚静”养生之道需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守住孤独就等于守住了生命本真之美,耐得住寂寞才能回归自然本原之美。
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3] (《庄子·天道 》)庄子认为“虚静”是万物之本,人类应该用“虚静”养生。“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3] (《庄子·在肴》)静虑清神,不劳累形体,不耗费精神,身心自然康健。且“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3] (《庄子·外物》)心静可以调补疾病,按摩可以防止衰老,宁定可以平息急躁。庄子认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3] (《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3] (《庄子·在肴》)“心斋”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坐忘”即去知去欲,达到无我两忘。庄子希望通过“心斋”与“坐忘”,竭力摆脱人世间的束缚与烦恼,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方净土,以便更好地修身养性。
四、专气致柔
专气致柔,即集聚精气到最柔和状态,使心身和谐。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 (《老子》10章)人如果能够积聚自己的元气达到婴儿的状态,就可以实践“长生久视之道”了。老子重视对“气”的保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 (《老子》42章)万物背阴面阳,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借助着阴阳交合所产生的气而获得生存。养生之道要“养气”致和、致柔。老子还以婴儿为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虫毒不鳌,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1] (《老子》55章)老子认为,婴儿致柔致和便有顽强的生命力,养生之人更应该有赤子之心,有深厚的“精之至”和“和之至”精神状态和修养境界,才能更好的健康长生。
“气”既是构成生命的材质,[4] 33又是生命状态的表征。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3] (《庄子·知北游》)气是组成和联系天、地、人和万物的始基,万物聚则成形,散则为死。庄子认为生命必须守气才能生存,尤其是要调和生命的阴阳之气。“阴阳者,气之大者也。”[3] (《庄子·则阳》)“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3] (《庄子·田子方》)阳气生于天,阴气生于地,二者相互交通融合,万物才能化生。生命的阴阳之气只有平衡、流通、融合,身心才能安康。
以齐桓公生病为例,“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3] (《庄子·达生》)齐桓公生病的原因是“忿滀之气”上不去下不来,郁结胸中则致病。同时庄子还有养气方法,如“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3] (《庄子·刻意》)“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3] (《庄子·大宗师》)养生需养气,养气要致和、致柔,保持恬淡自然的心态,保持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和谐安定,阴阳调和,健康无疾,从而达到养生长生之目的。
五、形神合一(该修改此部分)
“形神合一”成就人之完整身心,形是生命的基础,神是生命的主宰,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老子认为养生之人要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1] ( 《老子》10章)身体和魂魄二者抱元守一,浑然而成一体,不能分离二处,以成就生命的完整、和谐。老子所追求的养生目标是“死而不亡者寿”[1] (《老子》33章)并不是强调肉体生命的长久存活,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德性的博大高远,是形神兼养而重养神的人生态度。
庄子所强调形神兼养、身心和谐。在庄子看来,养“形”是基础,“而万物以形相生。”[3] 《庄子·知北游》“汝神将守形,守形乃长生。”[3] 《庄子·在宥》万物全都凭借形体而生长,养生首先养形。但仅仅养形是不够的,庄子更注重养神。“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3](《庄子·达生》)如果养形以至丧失了生命本真的性情,那么便本末倒置,走向了养生的反面。对于那些津津于养形的人,他悲叹道:“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3] (《庄子·达生》“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3] 《庄子·刻意》则强调了养神对生命完整的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养神呢?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3] (《庄子·刻意》)为了表现养“神”的重要性,庄子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形体残缺、精神高尚的人物形象,如王骀、叔山无趾等,他们虽然有着残缺的身体,但德性和精神令人敬仰。对此庄子告诫人们要“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3]《庄子·知北游养生之人要经常擦拭心灵的灰尘,完善内在的德行。“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3] 《庄子·天地》德性、形体、精神三者相互依存,只有德性高尚和形体完整,才能构建圆满的精神,精神上的圆满才是圣人之道。
老莊养生思想是从对天道的观察和人生的感悟来谈论养生哲理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时常感到压力、紧张、疲劳,老庄所提出的“顺其自然”“少私寡欲”“致虚守静”“专气致柔”“形神合一”等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注重身心健康,形神兼养,仍是现代人健康养生的指南针。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高秀昌.论老子的养生学及其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5):108-112.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 刘家琳.先秦道家生命观主要内容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3(2):32-34.